成语故事大全80个(成语故事系列之三十)
成语故事大全80个(成语故事系列之三十)孔子说:“避世隐居来成就自己的志向,实行仁义来达到道的境界,我只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可见隐居求志、行义达道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孔子以齐景公为例,论证“闻其语、未见其人”。齐景公在位58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孔子在齐国期间,齐景公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理国家八字方针。齐景公当时非常赞同,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治国之道。孔子在齐国仅两年就因“道不同不相为谋”离开了齐景公。齐景公贪图享乐,生活奢侈,贪杯好色,大造宫室,不顾百姓死活,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齐景公因与晋国争夺霸主的战争失败而病亡。齐景公是孔子见到的为富不仁、居位不义的无道之君。所以孔子说:“齐景公虽然享有四千匹马的富贵,但他死的那天,民众没有用“德”字称赞他。”与齐景公相反,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下,民众到现在依然称颂他们。
三品松风
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出处:《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左传》说:“让,礼之主也。世之治也。”让,是礼的主要内容,是治世的根本。《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崇尚辞让,远离争夺,舍弃了礼,天下怎么能够得到治理呢?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中国又原是礼让为国的,既有礼,就必能让。”
历来认为礼让为国的代表就是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生活在商末周初,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老大伯夷,名允,字公信;老三叔齐,名智(致),字公达。伯夷温和谦恭,叔齐聪明仁慧。孤竹国君临终前,从治理国家的长远考虑,立下遗嘱,决定立聪明仁慧的叔齐为国君。叔齐以天伦为重,觉得伯夷是兄长,按君主世袭之理,嫡子为长。长幼有序,兄终弟及。兄长死后,弟弟才能继位,兄长理应为君。于是,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认为父命不能违,叔齐理应为君。于是,让位于弟弟叔齐。伯夷、叔齐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以礼相让。
孔子说:“避世隐居来成就自己的志向,实行仁义来达到道的境界,我只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可见隐居求志、行义达道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孔子以齐景公为例,论证“闻其语、未见其人”。齐景公在位58年,是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孔子在齐国期间,齐景公曾经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对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理国家八字方针。齐景公当时非常赞同,并没有采纳孔子的治国之道。孔子在齐国仅两年就因“道不同不相为谋”离开了齐景公。齐景公贪图享乐,生活奢侈,贪杯好色,大造宫室,不顾百姓死活,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齐景公因与晋国争夺霸主的战争失败而病亡。齐景公是孔子见到的为富不仁、居位不义的无道之君。所以孔子说:“齐景公虽然享有四千匹马的富贵,但他死的那天,民众没有用“德”字称赞他。”
与齐景公相反,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之下,民众到现在依然称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