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里仁篇中君子的特性(论语里仁篇新解)

论语里仁篇中君子的特性(论语里仁篇新解)在本章之中,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人与人之间的“礼”的关系,但两者却是相通的,显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他通过“能以礼让为国”和“不能以礼让为国”两种观点和论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为了对比出“礼”的具体作用。很明显,在孔子的观点里,即便是国与国之间,也只有相互之间知“敬”,才能够相“和”,以此才能够互“让”。由此可以,孔子在这一章之中,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为国以礼!”而其中,“礼”是本质,而“和”是目标,“让”是具体的表现。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为国以礼”的思想精髓。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有贫富之分,更有职务之别,由此便导致了一些不知“礼”的现象和行为。比如孔子在此篇之中,曾有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虽然这三句话,只是孔子举的一个事例,但纵观其所处时代的变迁便可以看出,这些话并非假想妄言的,而是有着其实际例证的。“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本章讲的“礼”在国与国之间的作用。

论语里仁篇中君子的特性(论语里仁篇新解)(1)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能”,即能够、可以的意思;“礼”,即按照“礼仪”的规矩和要求来对待别人;“让”,谦让,即按照礼的要求相互之间理解和对待;“为”,四声,即“为了……”的意思;“国”,指的是国家,当然孔子这里指的是各个诸侯国;“何有”,即有什么困难的,在此处表示反问,其实孔子实质上是想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对,只是孔子是从反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谓“如礼何”,更是表达出他对于“礼”不能正确地施行所产生的遗憾之感。

古人有言:“礼必兼双方,又必外敬而内和。”

论语里仁篇中君子的特性(论语里仁篇新解)(2)

对于人而言,礼是相互的,你对我有礼,我才会以礼对你,而孔子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之中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观点,可以说几乎贯穿于整个《论语》的全过程,是其思想学说的根基之一。

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有贫富之分,更有职务之别,由此便导致了一些不知“礼”的现象和行为。比如孔子在此篇之中,曾有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虽然这三句话,只是孔子举的一个事例,但纵观其所处时代的变迁便可以看出,这些话并非假想妄言的,而是有着其实际例证的。

在本章之中,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人与人之间的“礼”的关系,但两者却是相通的,显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他通过“能以礼让为国”和“不能以礼让为国”两种观点和论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为了对比出“礼”的具体作用。很明显,在孔子的观点里,即便是国与国之间,也只有相互之间知“敬”,才能够相“和”,以此才能够互“让”。由此可以,孔子在这一章之中,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为国以礼!”而其中,“礼”是本质,而“和”是目标,“让”是具体的表现。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为国以礼”的思想精髓。

论语里仁篇中君子的特性(论语里仁篇新解)(3)

当然,在此处有一点却是要注意的,那就是理解孔子的言论时,一定要结合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和看待。如本章开头的释义之中所讲,孔子这一番论断,所针对的对象虽然名义上是“国”,其实这些国并非真正的“国”,而是“诸侯国”。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周朝之下的兄弟友邦,所以孔子的言论才会成立。若是放在如今的环境之下,却是必须要辩证地看待,切勿照抄照搬,而浮于表面,失去了其深意。

这也就告诫我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来学,切不可脱离了实际,以空对空,泛泛而谈,否则这样学习的效果肯定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最终也只能变成空想空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