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张巡在真源为官其间,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为政高效,人民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爱戴(政简约,民甚宜之)。如不出啥意外,在这再干几年,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光荣结束了。但不久,历史却在此时把一项天大的重担放在他这个小小的县令身上,让其以已之力,扶即倾的唐朝大厦于一身——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了。张巡以雷霆之势打掉真源最大的黑恶势力,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整个真源县如拨云见日,社会迅速恢复往日风清气正之面貌。48岁那年,张巡调任到真源县。真源地处中原,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市),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受老子思想千年熏陶,治内向来民风淳朴,为而不争,耕读传家,社会和谐。然或应了那句“天下大乱,必出妖孽”的老话,安史之乱暴发前昔,一小撮豪强地主开始兴风作浪,勾结官府,为非作歹。其中以恶吏华南金最为猖狂横暴,其依仗在官府当差之便,豢养一帮黑恶势力,强取豪夺,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民众敢怒不敢

1200年前的一个干冷的清晨,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一支千余人的队伍顶着冷冽的寒风,正向西北疾行。细看这支军队,盔甲不一,装束也不同,武器也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官军,但队列整齐,精神抖擞,每个人脸上都透着坚毅的神情。路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人都来自一个叫真源县的地方,指挥这支军队的瘦弱中年人竟然是他们的县令,一个小小的七品文官。众人想不到的是,这支成立还不到一个月,纯粹由一群农民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即将面对的是十余万虎狼叛军。 大唐王朝想不到的是,这支貌似乌合之众的队伍,一次无异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的出击,在接下不到两年的时间,连续作战五百余次,杀死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最终以全军战死的代价,硬生生的把即将偏离的历史轨道扳回到本应有的位置,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个县令叫张巡。

安史之乱时,张巡以真源(今河南鹿邑)令起兵,率领一千鹿邑子弟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战宁陵,大败叛军。后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保卫战时,以6800人对叛军13万,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全城军民英勇抵抗,坚守十月不屈,杀敌12万,直至全军战死,本人亦在城陷后英勇就义。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

一、张巡与鹿邑

1、爱民忠烈真源令。

张巡是唐代中期名臣,33岁中进士,史载其“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与庸俗合”(《旧唐书·忠义列传下·张巡》,引用下同)。但也因为有能力,志气高,不拘小节,不愿与庸俗之人为伍的问题,在其入仕后十几年中,除开始在太子那当过几天机要秘书(通事舍人)外,只在清河县(今河北清远)和真源县当过两任的县令。

48岁那年,张巡调任到真源县。真源地处中原,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市),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受老子思想千年熏陶,治内向来民风淳朴,为而不争,耕读传家,社会和谐。

然或应了那句“天下大乱,必出妖孽”的老话,安史之乱暴发前昔,一小撮豪强地主开始兴风作浪,勾结官府,为非作歹。其中以恶吏华南金最为猖狂横暴,其依仗在官府当差之便,豢养一帮黑恶势力,强取豪夺,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民众敢怒不敢言。当地民谣称:"南金口,明府手",意思是华南金说的话,就能代表官府,可见其势力之大。

刚正不阿的张巡到任不久,立即收集众恶罪证,迅速将其一网打尽,并将民愤最大的华南金依法处死。同时,恩威并施,对于其它众犯和华的余党,责罚后予以赦免。这些人感念其恩德,从此全部改邪归正,人人向善,莫敢违法。

张巡以雷霆之势打掉真源最大的黑恶势力,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整个真源县如拨云见日,社会迅速恢复往日风清气正之面貌。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2)

张巡在真源为官其间,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为政高效,人民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爱戴(政简约,民甚宜之)。如不出啥意外,在这再干几年,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光荣结束了。但不久,历史却在此时把一项天大的重担放在他这个小小的县令身上,让其以已之力,扶即倾的唐朝大厦于一身——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了。

安禄山及其叛军极为残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赤野千里,吓的不少州县官望风而降。公元756年一月,叛军仍距几百里时,谯郡太守杨万石就不战投降,且逼张巡为长史,让其迎接叛军。

张巡接到命令后,撕碎函命,大骂杨万石投降行径,率领全县官吏贤达大哭于玄元皇帝祠[1],发出召令,招募乡勇,立誓杀贼报国。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3)

2、威武忠贞鹿邑兵。

真源百姓虽素有为而不争、甘居其下的美德,但对待家国情仇民族大义上,绝对是一腔热血爱憎分明钢钢的,一时间踊跃报名者数千。张巡从中挑选千余健儿,厉兵秣马,日夜操练,欲与叛军决以死战。

雍丘抗敌。义军成立当月,张巡获悉雍丘(今杞县)太守令狐潮投敌,恨得咬牙切齿,立即率领这支千余人的部队星夜赶到雍丘,与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的1千人合兵,趁令狐潮离城时攻下雍丘。不久贾贲战死,张巡被公推为主帅,以2千兵力先后对抗1万、4万等多股叛军围城,每每获胜。守至十一月初,杀敌万余,取得雍丘之战的胜利。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4)

转战宁陵。至十二月,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2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鹿邑将士等3千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第一次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谯郡属县)令姚訚(yín)等在宁陵合兵。当日,杨朝宗率兵进至宁陵城西北后,经过一昼夜激烈厮杀,唐军大破杨朝宗部,杀叛将二十员,斩首万余级,死尸塞满汴水,顷流而下。杨朝宗收集残部,连夜逃窜。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5)

血战睢阳。第二年(757)一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继任,遂派大将尹子奇率领13万叛军围攻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城是南北交通要塞,军事咽喉之地,叛军企图踏平睢阳,夺取江淮富庶之地。此叛军主由同罗、突厥、奚等少数民族劲旅组成,骁勇善战,剽悍无比。

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部署好宁陵守卫,带领以鹿邑军士为主力的3千精兵杀进睢阳,与守军3800人合兵抗战。许远自知军事上不如张巡,战守事宜全由张巡指挥。张巡率众抵抗,日夜苦战,在坚守十个月中,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多。其间,城中的战马、麻雀、老鼠、树皮、草根、纸、茶等能吃之物全部吃光,直至人相食,至睢阳沦陷时城中仅存百姓400余人。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6)

全军战死。战至十月初九,叛军再次攻城,此时将士仅存几百人,且因伤病饥饿再无作战之力,睢阳终被攻陷。张巡与许远、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人城破被俘,在劝降无果后,张巡被挖心剐皮残忍杀害,其他众将亦全部就义。

这支由千余鹿邑乡民组成的义兵,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历经雍丘、宁陵、睢阳三战,先后与友军共同杀敌十余万,最终在睢阳保卫战中全军战死,无一生还。

从此,一千多名鹿邑先贤忠骨埋于他乡,随着时间的消移,渐无人记其姓名。[2]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7)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睢阳被围时,张巡曾派手下大将南霁云突围求援。但寻至三地唐军皆畏叛军而不敢救援。当南霁云回归途经鹿邑时,在乡民逃难十室九空的情况下,时任县令李贲在群众的帮助下,倾全县之力又征集了一百多匹战马送给南霁云。此在所有人均见死不救的情况下,鹿邑人民为了这场正义的战争,在献出一千多名英雄子弟后,又于艰境中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8)

3、英雄后裔二张村。

鹿邑县北10里,有两个分别叫张英庄和张小楼的自然村(同属涡北镇灵子门行政村),两村一南一北紧靠鹿商公路东侧(S209),彼此相距不足300米。据说两村村民多为张巡后裔。

据史载与传说,张巡牺牲后的第三天,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后张巡遗子张亚夫携幼弟张去疾敛其遗骨扶枢南归邓州。众人行至真源县境内的惠济河南岸不久,灵枢突然坠地不起,经多番努力终不得行。

弟兄二人见异不得不停下与众人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此状应是忠烈眷爱于老子故里起兵之处,且愿与跟随自己战死的一千多名鹿邑子弟生死相守之故而不愿再行。后经家人商议,既然如此就在此葬之。

于是二兄弟在路边择一地安葬下张巡,与家人在墓前搭棚丁优。不久,唐肃宗下诏,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并宠其子孙,拜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唐德宗时,成年后的张去疾“被授为官”,并追封张巡妻为申国夫人。时光荏苒,二兄弟后人守墓所居之地各渐起一村庄。今北面之村唤作张小楼,南面之村叫张英庄。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9)

二、张巡忠烈文化及弘扬意义

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率众死守孤城,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遮蔽了江淮地区安全,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世奇功。张巡死后,唐代宗李豫为张巡等立庙祭祀,追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爵位;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绘像凌烟阁;至明清,尊从祀历代帝王庙。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0)

张巡就义后,其殉国事迹很快沿大运河、长江、淮河一带传开,豫皖江浙各地纷纷为之建庙立祠,遂形成延绵千年的张巡忠烈文化及信仰崇拜。

历史上除唐肃宗亲命在睢阳为张巡、许远二人建的祠庙外,历史记载的还有:邓州(今河南邓州)“双忠祠”,河东(今山西芮城)“张睢阳祠”,江西饶州(今鄱阳县)张王庙,真源(今河南鹿邑)“精忠祠”。但除了个别有所遗存,其它多已损毁不在。

另外,民间亦有纪念张巡二人的纪念活动,如:在福建莆田,张巡被尊奉为司马圣王;陕西周至县纪念张、许的“老王会”,为终南古镇第一盛会。

随着历史上中原移民多次南迁,张巡忠烈文化及其信仰被传播到江淮闽粤等地。明清时期,又跨越海峡,传播到宝岛台湾。目前,两岸共有5000多座张巡、许远庙,而台湾就有2000多座。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1)

张巡忠烈信仰崇拜只所以延绵千年而不绝,甚至家家户户供奉“几与关圣”,其意义概莫如下:

一是弘扬其亲民爱兵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张巡在当真源县令时,一边为政简约,一边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深受民众拥护,否则不会振臂一呼迅速组成一支骁勇善战的抗叛部队。在国家危难之际,张巡以一屈屈七品文官挺身而出,亲领军民全力抗敌,数万人宁愿战死饿死而无一降,这种军民团结的精神在历史上屈指可数,其爱民如子,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无私精神更为历代封建官员中罕见。

二是弘扬其廉洁奉公不媚权贵的无私精神。张巡调授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志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也效法其他官员结交杨国忠,张巡嗤之以鼻曰:“此人掌权绝非国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也未能升迁,不久被平调为真源县令。

三是弘扬其中华民族忠贞气节的无畏精神。张巡等人的高尚气节,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知识分子,许多文人学士为其写下了大量的颂扬诗文,甚至将其与后来的文天祥相提并论。而那些本为农民,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死难士兵,同样不能为世人所遗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忠贞气节,亦应得到铭记和传承。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2)

三、联合打造张巡忠烈文化旅游圈建议

张巡殉国后,真源人民感念老县令爱国精神,同时为祭祀追随其战死的一千多名鹿邑子弟,于县城西北隅(今县城老盐库附近)建“精忠祠”,香火曾经千年不绝,可惜今已无存,另人扼腕!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3)

1200年来,世人在感怀祭祀忠烈千古,青史留名的张巡时,也应记得那些慷慨赴死的平民英雄。作为鹿邑人,更应记住那些为保家卫国而战死的先辈乡贤,记住先辈曾经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如同记住若晧月照亮黑夜的老子时,不忘鹿邑的夜空还有一群“恒星”般忠心爱国的先贤。

而不是随着“精忠祠”的消失,让一千战死的英灵不知魂系何处。

为珍存历史,纪念乡贤,不再给后人留下遗憾,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不可待。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商丘市一直将睢阳区(原商丘古城)作为张巡忠烈文化的发源地大力宣扬。

张巡忠烈,始于真源,千余子弟,无一生还。张巡以真源令起兵,以鹿邑千余子弟兵为主力,精忠报国,全军战死,理应同为忠烈文化源头之一。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以敬先贤,以泽乡民,建议有关部门:

一是将修复“精忠祠”纳入到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地址可选在鹿辛运河东岸景观绿化区一带,规模不须大,设计尽量与未来项目能融为一体。

二是以张巡忠烈文化为引领,联合商丘等有关市县,共同打造张巡忠烈文化圈,设计推出专项精品路线,延伸旅游产业链,互惠多赢,共同发展。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5)

注:

[1]真源玄元皇帝祠。今鹿邑县太清宫,位于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汉时既有老子庙,汉桓帝曾亲来拜谒。唐王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宇“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庙名为"玄元庙",又称玄元皇帝祠。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6)

鹿邑太清宫

[2]据《旧唐书·忠义列传下·张巡》记载,在宁陵之战时,跟随张巡的部将除了魏州南霁云、雷万春外,另有“别将二十有五:石承平、李辞、陆元锽、硃 珪、宋若虚、杨振威、耿庆礼、马日升、张惟清、廉坦、张重、孙景趋、赵连城、 王森、乔绍俊、张恭默、祝忠、李嘉隐、翟良辅、孙廷皎、冯颜,其后皆死巡难,四人逸其姓名”。

此二十五名另将,应有一半为鹿邑子弟吧。

今逢盛世,归去来兮,愿长眠异乡的鹿邑英烈承此善因,不溺幽冥;愿今百万人民长为护助,国泰昌盛,百姓康宁。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7)


全国现存张巡纪念场所及民间祭祀活动

1、张巡祠。

始建于唐肃宗(天子下诏……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世称“双亩”,后毁于战火。

1990年,为满足海内外人士怀念、祭祀张巡的心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商丘市于古城南门外重建了张巡祠。新祠占地4.07万平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整个祠堂宏伟壮观,庄严肃穆,台湾同胞已多次组团来商丘张巡祠瞻仰祭拜,缅怀英烈。2007年,张巡祠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几十年来,该市以张巡祠为平台,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忠烈文化交流活动和忠烈文化研讨会,积极对接闽粤台等地,台湾及沿海民众到睢阳区谒祖寻根、文化交流呈现热络之势。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湾信众到商丘市睢阳区拜谒忠烈的人数逐年增多。

2018年9月13日,2018河南·商丘海峡两岸张巡许远忠烈文化论坛开幕式在商丘市举行。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商丘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台企联、河南省台办、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公会以及来自台湾、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张巡、许远忠烈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信众代表和企业家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当天,张巡祠授予“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牌匾。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8)

商丘张巡祠

2、张巡故里

关于张巡的籍贯,古来有多种说法,《旧唐书》载为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新唐书》本传载为河南邓州南阳。后人以《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之故,多采《旧唐书》所载。近年来,又有其生于河南南阳邓州,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一说。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无论山西永济还是芮城,张巡在当地均无古存实证;祖籍山西之说只能作为参考。但鹿邑后裔或可解开张巡故里的千年之迷:张巡应是现今的南阳市邓州人。原因很简单,张巡若是山西人,死后灵柩应该从商丘出发向西北而去,而不是南下经过鹿邑。南阳位于商丘西南,回归必须途经鹿邑,此一点足以证明其故里在南阳邓州。

位于邓州市彭桥镇的寺北张村,据说就是张巡故里。该村因座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张村,可惜现今该村与有关于张巡的遗物古迹几乎无存。几年前,在大瓦寺遗址一角,张氏族人将废弃旧房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庙,内中供奉着张巡的塑像,墙壁上画有张巡守睢阳、战雍丘的大型壁画,据说还有一只张巡父亲烧香用过的石雕香炉。此简陋之状,与商丘香火鼎盛之貌不可同日而语,不知其台湾后裔同胞为何不襄助之?!

如今邓州市现存有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人所的立“张巡故里碑”,石碑正面中间刻有“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字样,该碑现在竖立在邓州市花洲书院内。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19)

张巡故里碑

3、鄱阳县张王庙

位于鄱阳县城永平关外街市东之秦家山高地。张王庙又名靖忠王庙,坐落在鄱阳县城东鄱江北岸。庙北背秦家山,南临鄱江码头。从江边至张王庙南门共九九八十一级台阶。张王庙祀奉的主神为唐代爱国各臣靖忠王张巡,伴神为爱国名臣睢阳太守许远以及张巡部将雷万春、南霁云。

据鄱阳当地史料文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宣扬张巡的英雄事迹。

张王庙在鄱阳历史上,有兴有废。改革开放后,张王庙得到重修,1995年建成,位于今鄱阳宗解放街上首。2004年,又新建大雄宝殿。2010年5月28日,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张巡研究分会在鄱阳县张王庙挂牌成立。2010年12月28日,鄱阳镇举办了张巡诞辰1300年寿庆,张王庙庙会暨张巡文化研讨会。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20)

鄱阳县张王庙

4、福建莆田司马圣王

张巡在莆田张巡被尊奉为司马圣王,为保境安民的神。在南方道教中,张巡被玉帝封为宝山忠靖佑福德真君司马圣王,亦称斩鬼真君,附神许远,部将南云,雷万春,妻刘氏,妾柳氏,司马圣王像为白面黑须;许远像作蓝脸持剑武将装束。

据《仙游县志》载:按邑之祀张公巡也。香火遍四境矣……公生于中土。保障江淮,而闽人祀之者,家尸户祝,几与关圣等。则劝忠之化,奋起者众也。

现民间祭祀活动很是隆重,如赖店土山唐兴宫司马圣王、庆元宵游神活动,妈祖故里湄洲岛上兴宫赴普陀山法仪寺恭请司马圣王圣神回宫等活动。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21)

涿鹿之战实际规模(一千多名鹿邑子弟跟随县令杀敌数万)(2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