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2008年汶川地震,十余名记者到震区采访,并组织社会捐款,共募集善款近300万元,在四川平武建了一所“新文化报读者小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以后,早晨升旗仪式的时候,孩子们会知道这张报纸没有了吗?《新文化报》的名字会写入平武的记忆吗?新闻创造生机,每一个新文化报人和我一样都有着难忘的回忆,这张报纸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给长春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记忆。2002年“下岗职工温州行”,《新文化报》带领30名下岗职工赴温州考察,“不找市长找市场”。2004年“东北咋整”大讨论,这可能是东北人审视自己的一次重要开始。2006年启动在台湾东北老兵“寻根之旅”,十八名台湾东北籍老兵及家属回到吉林故乡,当老人们将松花江水掬在手中的一刻,时光和泪水晶莹如玉。一张报纸的成长和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七灾八难。同时工作强度之高甚至无法回望。我每天早晨8点到岗,后半夜1点或2点下班,最多一天开了14个会,其中甘苦难以

我记得筹备《新文化报》的改版之时,我和两个同事坐在东方饺子王的饭店里畅想未来,我指着大街说,你们能想象有一天长春市民都举着我们赠送的订报雨伞走过的情景吗?雨天,我们的黄伞像向日葵一样盛开在长春的大街小巷,多么浪漫,多么成功,多么美好。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1)

我们做到了,《新文化报》从1999年3月开报,到11月,用了半年的时间,发行量超过25万份,开启了吉林报业的全新一页。3月12日,长春是一个大雪天,我们全体记者和编辑同发行员一道在大街上发行报纸,那天报纸只印了5000份。1999年5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长春街头抗议游行的市民举着的是《新文化报》的号外。我们和国内的几家报纸联合发起“捐航空母舰”的策划,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这个活动很快被组织叫停了,但读者对一张报纸如此欢迎和信任真是鼓舞人心。

1999年6月1日,长春街头发生了一起银行押钞员枪击交警致死的事件,晚上这个报道放到了我的案头。长春市公安局打来电话压稿,通知不准发消息,说杀人者正在逃,报纸发消息会影响警方破案。我问对方,如果疑犯抓到了可以发消息吗?当晚11点,读者打来电话,说疑犯逃跑时坐着一辆红色捷达车,现已被警方抓获。我立刻打电话给长春市公安局,对方说我已经通知了你们,你们不守纪律后果自负。我签发了这篇稿子,6月2日消息见报的题目是《昨日全安广场运钞车司机枪击交警》。这篇稿子出现了细节错误,采访的记者没有经验,问围观群众“什么枪打的”,群众不怕事大,回答是“冲锋枪”。这篇“不听招呼”的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市公安局发“红头文件”封杀《新文化报》。我们三个总编去公安局沟通,我至今记得那天早晨等候见面的尴尬情景。

随着报纸的影响力扩大,和警方的关系也有了一些好转,就有一些新的消息传出来。一个领导给我们几个总编说,你们几个做人很检点,从不去洗浴中心和娱乐场所。这说法委实吓人一身冷汗,创报之初,每天睡觉都没有时间,更别说娱乐的时间,但倘若动了放松一下的念头呢?瓜田李下说不清,没准会惹出多少事来。当年和我们打交道的公安方面的领导在去年落马,听到他的消息我沉默了好长时间,一声长叹。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2)

一张报纸的成长和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七灾八难。同时工作强度之高甚至无法回望。我每天早晨8点到岗,后半夜1点或2点下班,最多一天开了14个会,其中甘苦难以尽述。最怕的是早晨7点多接到有关方面的电话,那一瞬间万念俱灰,那个点来电话,肯定是什么稿子“炸了”,出了差错。组织上在报社等着你,有关领导等着你去“说清楚”,那会儿的心情真是差到了顶点。但你仍然得挺直腰杆走出家门,心里却想着但愿别是灭顶之灾。自己下岗失业事小,上千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啊。一次次面对,一身身冷汗,也得到了许多工作上的箴言,比如“安排大于把关”,比如“毒药当成补药吃”。一次次被训斥,心里默念着,他们训的不是你个人,你是为了一份事业和职业站在这里的。一次次检讨,让我有了每次检讨都要写出“新意”的执念。夜半时分,长春街头空荡荡的,老鼠从垃圾箱中忽然窜出,和风一起从马路上跑过。我立刻让司机停下,从一版回想到三十六版。看见了老鼠不吉利,是不是预示着我什么地方漏掉了,有问题没有发现,给这张报纸带来灾难,真是神经质了。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3)

有一天的编前会,编辑将一个新华社的百字电稿提交上来,内容是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不在浙江的舟山,在吉林省的森林山。我将这篇稿子发在的《新文化报》的头版头条,第二天记者告诉我,地图上找不到森林山。我布置了第二篇稿件,寻找森林山,后来我们认定珲春的老爷岭就是森林山。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策划了将红旗插满雪山的活动,我们派出三路记者 ,一路去珲春,一路去舟山,一路在长春的羊角岭。在《新文化报》的推动下,中央电视台在珲春直播了第一缕曙光照亮中国的时刻,那一刻,《新文化报》灿烂无比。

2001年1月1日的《新文化报》出了二十版,红版记录2001年的新世纪曙光,黄版记录的是1951年,那时候,志愿军正在朝鲜浴血奋战。蓝版是写给2051年的,如果后代们发现了这份报纸,一定会如获至宝,他们会看到我们是怎样畅想了未来。那缕阳光也照耀了我的创作,那缕曙光正是我的长篇小说《唇典》的开始。《唇典》在香港获红楼梦奖首奖,颁奖礼上,我再次感到了那一缕阳光的温暖。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4)

新闻创造生机,每一个新文化报人和我一样都有着难忘的回忆,这张报纸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给长春这座城市带来了许多记忆。2002年“下岗职工温州行”,《新文化报》带领30名下岗职工赴温州考察,“不找市长找市场”。2004年“东北咋整”大讨论,这可能是东北人审视自己的一次重要开始。2006年启动在台湾东北老兵“寻根之旅”,十八名台湾东北籍老兵及家属回到吉林故乡,当老人们将松花江水掬在手中的一刻,时光和泪水晶莹如玉。

2008年汶川地震,十余名记者到震区采访,并组织社会捐款,共募集善款近300万元,在四川平武建了一所“新文化报读者小学”,这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以后,早晨升旗仪式的时候,孩子们会知道这张报纸没有了吗?《新文化报》的名字会写入平武的记忆吗?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新文化报》在中东新天地购物广场举办“信心09,唱响长春”卡拉OK挑战,连续唱了19天19夜,中间有3600多市民参加了歌唱接力。连续19个日日夜夜的歌声,不但创造了长春的第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歌声也将永远回荡在城市的时光之中。

2003年——2019年,《新文化报》连续17年举办“感动吉林”年度十大人物评选,这是一个媒体发起,各方参与和支持的盛典,给吉林省的优秀儿女授勋加冕。

长春的文化是什么(请给新文化报一场正式的告别)(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