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雕刻之都工艺作品集(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
世界雕刻之都工艺作品集(人类本初的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这些雕刻原本或用于与祖先的对话和供奉祭祀中,或用于某个社团成员正式成为部族一员的成人礼中,或用于召唤神灵以求庇佑的仪式中,甚至用来盛放逝去亲人的骨灰,而祈求人鬼的和谐。仪式用斧带角面具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2013年4月7日到7月7日,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中的一些展品,这些木雕的面具和人物,来自与卢浮宫齐名的顶级人类学博物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它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世界第二大河流的刚果河,横穿了非洲大陆,两岸繁茂的热带雨林、密布的湖泊、激流和瀑布,孕育着普努族、颂歇族、芳族、贲贝族、高耷族、奎勒族等数十个部落。他们至今仍然没有文字,用远离现代文明的刀耕火种方式生活,这些木制的面具,正来自刚果河及邻近的奥果韦河流域这些讲班图语的族群。缺乏文字的民族,在艺术上的敏锐除了源自天性,还是情绪宣泄,文明传承、历史记录的需要。于是,木雕等艺术品代替了文字,成为这些
生命之美和神灵之力
非洲中部雕刻艺术
当列维·斯特劳斯担任驻美国文化参赞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面具,这些奇形怪状凸眼吐舌的木制雕刻品,在与列维的初次相遇时就让其深为折服。身为最著名的人类学者,列维也是法国最有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者,于是他向法国卢浮宫建议,可以卖掉几幅毕加索等人的名画而去收购这一批印第安人的雕刻艺术品。可是,当时的卢浮宫并没能够听从他的意见。
在很多年以后的今天,同样来自部落社会的非洲木雕,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影响并几乎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乃至社会风潮。这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曾被视为“原始”“落后”的文化中,依然可以诞生精彩绝伦的艺术,那是人类原初并且将继续延伸至无限未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我们放下傲慢和偏见,就能收获独一无二的美。
带角面具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2013年4月7日到7月7日,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中的一些展品,这些木雕的面具和人物,来自与卢浮宫齐名的顶级人类学博物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它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世界第二大河流的刚果河,横穿了非洲大陆,两岸繁茂的热带雨林、密布的湖泊、激流和瀑布,孕育着普努族、颂歇族、芳族、贲贝族、高耷族、奎勒族等数十个部落。他们至今仍然没有文字,用远离现代文明的刀耕火种方式生活,这些木制的面具,正来自刚果河及邻近的奥果韦河流域这些讲班图语的族群。缺乏文字的民族,在艺术上的敏锐除了源自天性,还是情绪宣泄,文明传承、历史记录的需要。于是,木雕等艺术品代替了文字,成为这些部族文化中表达信仰、维系团体、沟通神灵、平衡自然无可替代的方式。
仪式用斧
这些雕刻原本或用于与祖先的对话和供奉祭祀中,或用于某个社团成员正式成为部族一员的成人礼中,或用于召唤神灵以求庇佑的仪式中,甚至用来盛放逝去亲人的骨灰,而祈求人鬼的和谐。
遗骨匣顶饰雕像
面具,是非洲雕刻中常见的题材,而这些面具很多是心形的,它们常在仪式中使用,形状夸张抽象而线条简洁,寥寥几笔已经显得非常深刻的笔力显示出一种奔驰粗犷的张力。因为在神秘而充满神灵的祭典中,由面具传来的声音代表神意、祈祷、祝福或诅咒,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些面具往往散发着超自然的平静和威严;
带弧形角的面具
而大量的人像雕刻则源自中非部族中万物有灵的信仰:森林中处处有神灵,逝去的祖先也没有真正离去,取自树木和土地的材质本身就具有灵性。许多的人偶在巫术中使用,以确立神灵和人类的关系;
祖先雕像
巫术偶像
既神秘又慈祥的女性雕像似乎就是刚果河的写照,刚果河流域的原始部族无比尊崇女性在孕育和抚养生命中地位。女性是生命之源,一如刚果河孕育的中非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数万年前,我们共同的母亲正是从这里走出非洲,人类文明从此繁衍。
脸颊的圣盘
下颌的图形
唱着缄默的和谐
面具之脸暂时闭合
没有眼睛,没有物质
完美的青铜色头颅和时光的光泽。
([塞内加尔]桑戈尔:黑人面具,树才译)
”
在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有名的艺术大师如吉约姆、布拉克、鲁宾斯坦都受到了非洲刚果河流域这些原始的木制艺术品的影响,毕加索在接触到这些非洲雕刻后,彻底的与欧洲古典艺术决裂,而投身原始文明,开创了“立体主义”流派。在看到这些展品之后,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诱惑这些艺术家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
遗骨匣顶饰雕像
然而,这些口述和身传的艺术,与它依为根基的信仰仪式及文明一起,被现代文明阻断而面临消亡的命运。或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也将是黑非洲以及人类原始文明的最后挽歌。
巴黎圣母院起火,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此祈福,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灾难,这座已经延续千年的教堂,不仅仅属于法国,也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便是对基督教文明比较隔膜,对法国历史比较疏离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应当感到痛惜,这是人性的本能:美和创造永远是人类族群建立文明的基石。
此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为巴西博物馆的被毁而痛惜?巴西博物馆里所保存的印第安文明的辉煌,难道不能引起我们同样强烈的遗憾之情吗?
当然,有些人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想要证明巴西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同样“不”值得惋惜,为此,我只能觉得为他感到可惜,他舍弃了某些身为人独有的乐趣,将自己的心灵和人生都变得干涸和狭隘。
对桃子来说,比起巴黎圣母院,确实更为欣赏巴西博物馆中的文物。我想,或许我们应当同样将目光停驻在这些边缘文明中,用新的目光,审视它们的美,以及其中包含的那些可能更具超越性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
墓主雕像
传统头饰
遗憾的是,有形的事物总有一天会消逝,但只要人类还在延续,我们依然会不断地创造新的有形,来承载那些无形的,抽象的,而且远比有形更为长久的无“形”之美。
我相信,只要我们内心铭记,并永远保有那份欣赏、惋惜和善意之情,巴黎圣母院也好,巴西博物院也好,就不会被烈火彻底毁灭。
弦乐器
也许永存本就是一种奢望,但在废墟中不断重建,在错误和灾难中去延续去创造,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命运。
更多阅读可点击
吟唱神灵的语言——北美洲原住民艺术(一)
编织出的诗歌——北美洲原住民艺术(二)
永远的“好东西”——北美原住民艺术(三)
以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四)
神玉时代(一)
神玉时代(中)
神玉时代(三)
血与光:阿兹特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