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老寒腿: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
怎样保护老寒腿: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寒表现为阳虚生内寒,内寒更容易招致外寒,寒性收引,出现怕冷、肢体拘挛不适、抽筋、发凉、疼痛等症状;老寒腿患者受外寒侵袭,必有源头。部分患者多有下肢受寒的痛苦经历,如涉水、淋雨、受寒、着风,久吹空调等因素,询问病史,最具特点的就是患者都能回忆起比较刻骨铭心的受寒经历,后续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此类患者多以怕冷,发凉,疼痛较剧烈为主要表现。寒《素问.痹论篇》又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分别论述了老寒腿(痹症)于下肢肢体各部位的症状及体征:如肢体沉重乏力(骨痹),关节屈伸不利(筋痹),肌肉麻木不仁(肉痹)、皮肤畏寒怕冷(皮痹)、血脉阻滞不通(脉痹)等症状及体征。腰腿痛在古代称为“痹证”,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是指经脉、血脉闭塞不通了,有句话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所有疼痛证总的病机。形成痹病的
1、什么是老寒腿每到秋冬季、湿冷的天气、梅雨季节,季节转换时,腿凉、腿疼的老年病人开始增多,患者的症状颇为相似,均是从臀部以下发凉、怕冷,或伴疼痛、肿胀,或影响休息,严重的全身发冷,影响正常生活。因腿凉症状常年都有,且逢寒加重,故俗称老寒腿。
人的衰老是从腿脚开始的,上了年纪开始腰腿疼,腿脚不灵便了,得了腰腿疼就再也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了,而且,一般来讲腰腿疼一到冬天受寒就加重,因此许多人又称它为“老寒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中医关于腰腿痛的认识讲起。
“老寒腿” 其实是下肢寒凝证的俗称,为下肢肢体受外寒后,寒邪凝滞瘀阻经脉,经脉痹阻不通,气血不达,久而肢末失于气血荣养而导致的临床疾病,其症状为下肢无汗(和)或异常汗出,发凉,怕冷,酸胀,麻木,疼痛,遇风寒湿后加重,保温后缓解,部分严重患者合并骨性关节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脉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症状错综复杂,病型莫衷一是,反复多方求诊,但无专业科室可治疗,部分患者甚至盛夏仍着棉服,微风浮动,则症状加重,殊为痛苦不堪。
2、中医认识“老寒腿”“老寒腿”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阐述了人体受寒后,营卫痹阻不痛,肢末失去荣养而出现麻木,疼痛的中医机理
《素问.痹论篇》又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分别论述了老寒腿(痹症)于下肢肢体各部位的症状及体征:如肢体沉重乏力(骨痹),关节屈伸不利(筋痹),肌肉麻木不仁(肉痹)、皮肤畏寒怕冷(皮痹)、血脉阻滞不通(脉痹)等症状及体征。
3、“老寒腿”是怎么得的?腰腿痛在古代称为“痹证”,痹是闭塞不通的意思,是指经脉、血脉闭塞不通了,有句话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所有疼痛证总的病机。
形成痹病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外感风寒湿邪,二是机体抵抗力下降, 而老寒腿属于“ 痹病” 中的“ 寒痹”。
寒
寒表现为阳虚生内寒,内寒更容易招致外寒,寒性收引,出现怕冷、肢体拘挛不适、抽筋、发凉、疼痛等症状;老寒腿患者受外寒侵袭,必有源头。部分患者多有下肢受寒的痛苦经历,如涉水、淋雨、受寒、着风,久吹空调等因素,询问病史,最具特点的就是患者都能回忆起比较刻骨铭心的受寒经历,后续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此类患者多以怕冷,发凉,疼痛较剧烈为主要表现。
虚
从临床来看,本病既有寒的因素,又有虚的因素,更有淤的因素。
虚表现为气血两虚,肝血虚或脾肾阳虚。因为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脉,肾主骨,这些脏腑功能不好,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机体就会相应出现筋脉、肌肉、关节、骨头的病变;而部分患者因虚而受寒,祖国医学称之为“虚邪贼风”,多为女性生理期、产后、久病、大病后体虚而受寒,多无明显的感寒经历及痛苦体验,初起症状不显著,此类患者多以局部畏寒,发凉,麻木,关节酸痛肿胀,严重者出现肢体萎软乏力,而无明显剧烈疼痛。
淤
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容易招致寒邪的侵袭,而寒邪侵袭人体的经络,脉络凝涩,气血不通,形成淤血阻滞,不通则痛,逢寒加重,可以说是除了以上两种因素外,经脉淤阻是老寒腿又一重要的发病因素。淤表现为脉道不通,血液循环不好,出现下肢肿胀、肤色暗、疼痛等症状。
4、黄帝内经谈老寒腿关于痹证,《黄帝内经》中有专门的一章叫《痹论》篇,《痹论》开篇,黄帝问医生岐伯:痹证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人受到风、寒、湿三种邪气侵袭就会产生身体、腰腿疼痛。
风、寒、湿三种邪气
风的特点是来去不定,无处不到,在八卦中称为巽卦,巽的意思是无处不到。风邪伤人导致的腰腿痛称为“行痹”,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再谈湿邪,湿邪是一种含水的气溶胶状态,譬如雾或霾就是湿邪,特点是重浊、黏滞、趋下,最易伤阳气;湿邪伤人导致的腰腿痛称为“着痹”,症状特点为腰腿酸重,麻木不仁。
最后的主角是寒邪,寒邪伤人的特点是疼痛,因此寒邪导致的腰腿痛我们称为“痛痹”,为什么寒邪伤人使人产生疼痛的感觉呢?
这与寒邪的特性有关:
第一,冬天是寒邪最盛的季节,所以,老寒腿冬天加重;
第二,寒性凝滞,水遇寒则结冰,人的血液也同此理,中医说血“遇寒则凝,遇热则行,见黑则止”,即寒邪加重血瘀,温热促进血液循环,黑色药物止血作用较好,治疗出血病时往往将中药炒黑;
第三,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它不仅使血脉不通,还使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进一步增加疼痛。
5、如何治疗老寒腿——寒痹益温治疗这类老寒腿,《内经》总的原则是“寒痹益温”,即用温通的药物来祛除寒邪,从临床实际来看,需要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基础上,佐以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品。
可用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上温阳药物如附子、肉桂、细辛,再加上补肾药物如仙茅、仙灵脾、怀牛膝、巴戟天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6、学会三招远离老寒腿艾灸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患侧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距离穴位2~3 厘米,以能耐受艾条的热量为度,每穴约15 分钟,每天一次即可。自己操作时注意用火,不要烫伤。
取穴方法:鹤顶就在膝盖上缘中点的位置;内、外膝眼在膝盖下缘两侧,伸腿时是两个突起,屈腿时是两个小窝;足三里在膝盖下四横指的位置。
自我按摩法——温阳、活血、通经
五指并拢,全掌紧贴皮肤,稍用力施压,沿直线往返快速擦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 次,感觉有热量徐徐进入体内,可根据自己的患病部位选择擦动的部位,大腿、小腿或膝盖,每个部位约1~2 分钟。为了预防擦破皮肤,自己在家里可以先涂点爽身粉。这个方法也可以在泡脚时同时进行。
泡脚
俗话说,“寒从足下生,下肢暖,全身益”。对于老寒腿患者而言,平时不妨多用热水泡脚。人体的12条经络有6 条发源于脚底,泡脚可起到刺激经络运行的效果。气血充足、血流通畅,寒湿之邪无处藏身,腿自然也就无忧了。
泡脚时可以在水里加些祛寒的药物,厨房里常见的花椒就是一种很好的祛寒药。花椒性温,在中药里属于祛寒类药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
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适量水煎熬,待药物充分融入水中时倒入盆中先熏双脚,等水凉到能下脚时用来泡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入热花椒水,水以盖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因为,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除了花椒,艾叶祛寒除湿的效果也不错。
生姜红花泡脚:祛邪散寒,活血通络。生姜大枣大小一块,红花一小把,生姜剁碎,和红花一起煮10分钟左右,晾到适宜温度(40~50 度)进行泡脚,一般泡20~30 分钟即可,泡脚过程中可加白开水调试水温,或用恒温容器进行泡脚。
吴茱萸贴敷缓解老寒腿
材料:吴茱萸粉2份,肉桂粉1份、蒜泥。蒜泥的量以能将吴茱萸和肉桂粉调成糊状为宜。
用法:取带粘性的中药贴片(也可用射香壮骨膏类的白膏药的贴敷),将药粘在贴片上贴于涌泉穴处。最好晚上贴敷,贴上后保持2个小时即可。一般使用6~7次后就能看到效果。
8、外治法治疗老寒腿新鲜小蓟(俗称七七菜)15g,蓖麻子7粒,混合碾碎后用纱布包裹,挤出其中水分,然后蘸水搓擦患腿关节至皮肤发红。2~3天后搓擦部位皮肤出现疮痒皮疹,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作者:王涛、王玲、吕向阳,选自:中国民间疗法2016年11月第24卷第11期)
9、平时保健干洗脚
干洗脚对老寒腿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方法是:双手相合抱住大腿根部,用力向下按压到脚踝部,然后再从脚踝按压至大腿根部,反复20次。可以刺激腿部经脉,促进腿部气血循环而起到祛寒效果。
甩腿法
双手扶墙或树等支撑物,一只脚直立,另一只脚抬起做前后甩动,如此反复50次。甩腿时要保持膝关节绷直,可以锻炼腿部肌肉,促进气血流通。
空蹬法
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试试空蹬法。身体平躺于床面上,双脚轮流抬起做蹬自行车的动作,可以使腿部得到锻炼。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中医思维十,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3064728642@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