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少年派八旬传承人进课堂领唱
:传承少年派八旬传承人进课堂领唱学校也通过多种形式来教授田歌,比如单列式课程教学以前期开发并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为教学内容,每周一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在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教授田歌。而渗透式课程教学则主要是在音乐、美术学科、语文、社会四门学科中, 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的渗透田歌的内容。田歌是吴歌的一种,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当年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的普及度,在嘉善当地的重视程度很高,从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到民间艺人,为了能把这门传统音乐传承好,他们每年会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让音乐教师为田歌谱曲并传唱, "只有老师的队伍过硬,才能教好学生 "。 田歌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据考古发现,杭嘉湖平原田间劳动的历史有上万年,而田歌作为田间劳动时所唱的歌谣,在文字出现之前,都是口口相传,要寻觅其踪迹已是非常困难。田歌唱劳动、唱农村生活、唱在村野田发生的爱情,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
嘉善田歌《攒火把》从单纯的田歌,被改编成歌舞剧。
和浙江大多数地方不同,杭嘉湖地区没有起伏的群山,多的是水田和平原。就在这片水田的耕耘者当中,诞生了一种特别的民间音乐——田歌。
嘉兴市嘉善县丁栅镇沉香村是田歌的发祥地,善良淳朴的嘉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为田歌的传承做着贡献 。丁栅县中心学校也成立了田歌传承基地和田歌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 "田歌传承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当成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教学生先从教老师开始
田歌的最早起源已不可考。据考古发现,杭嘉湖平原田间劳动的历史有上万年,而田歌作为田间劳动时所唱的歌谣,在文字出现之前,都是口口相传,要寻觅其踪迹已是非常困难。
田歌唱劳动、唱农村生活、唱在村野田发生的爱情,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到今天的丁栅县中心学校的田歌班里,依然是这样的内容。
丁栅县中心学校里楼道上展示的学生作品,主题几乎都和田歌有关,除了有学生自己的水墨画,就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中学生唱田歌的照片。校园里除了课文的朗读声,老师的授课声,还能听到的就是断断续续的歌谣。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音乐课的主题,几乎都是田歌,"嘉善田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学校是从2010年开始,被省文化厅和省教育厅授予嘉善田歌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
田歌是吴歌的一种,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当年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的普及度,在嘉善当地的重视程度很高,从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到民间艺人,为了能把这门传统音乐传承好,他们每年会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让音乐教师为田歌谱曲并传唱, "只有老师的队伍过硬,才能教好学生 "。
学校也通过多种形式来教授田歌,比如单列式课程教学以前期开发并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为教学内容,每周一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在三到五年级的学生中教授田歌。而渗透式课程教学则主要是在音乐、美术学科、语文、社会四门学科中, 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的渗透田歌的内容。
老传承人进课堂领唱
今年81岁高龄的顾友珍和79岁的妹妹顾秀珍是为数不多还能唱老嘉善田歌的传承人,就在6月初举行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展演展评活动颁奖晚会上,顾友珍因其对浙江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另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被授予"浙江传统音乐传承特别贡献奖"。
她和妹妹是学校的常客,常常在学校里教授孩子们唱田歌。顾友珍老人是从15岁开始唱田歌的,"刚开始跟着妈妈唱,唱那个落秧歌,也就是插秧。后来只要是干活都要唱,开始学干活也就开始学田歌了,老人们唱我们跟着学。"
和她们俩一起出现的还有高建中。1986年,高建中参加了浙江省第一届音乐舞蹈节,演唱嘉善田歌代表曲目《阿拉老公》而一举成名。31年过去了,当年23岁的大姑娘现在也已经两鬓斑白。
和顾氏姐妹唱的老田歌不同,高建中唱的以新田歌为主,"老田歌的一些歌词不合适,就需要重新填词,用普通话唱,那就是新田歌"。
音乐课经常会有互动环节,给学生上音乐课的詹老师告诉记者,一般互动环节会让老传承人们带着学生们唱田歌,并且帮着孩子们去纠正一些错误。学生们把椅子围城圈坐好,把几位传承人围在中间,由 顾家姐妹、高建中老师领唱,学生们跟着合唱,一起完成了 田歌代表曲目《五姑娘》的演唱。
学生们对于几位传承人并不陌生,他们也喜欢唱田歌,"那是家乡的歌,从小就听家里人唱,听邻居唱,现在听多了更喜欢了,觉得田歌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一位姓李的三年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学的都是新田歌,用普通话唱的,老田歌会一点点,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多学一点。"
且传承且创新的田歌教育
就在6月底,江浙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田山歌展演在嘉善举行,丁栅中心学校和另一所嘉善田歌传承教学基地嘉善中学拿出了看家的本领,和特邀而来的江苏、上海 的学校PK了一把田歌。江苏芦墟山歌、上海青浦田山歌也都是非遗保护项目,整台演出完全是小朋友们做主角。
在传承田歌的同时,丁栅县中心学校对田歌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少儿歌舞剧《掼火把》《迎春田歌》《挑花篮》等采用田歌基调,载歌载舞,表现农村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田歌小组唱《我们学校能噶好》,不仅采用了新天格的模式,还融合了嘉善田歌中的嗨罗调、落秧歌、滴落声和急急歌4种曲调创作而成。
最让人叫绝的是《歌里梦里桃花岛》和RAP《再唱牧牛呼声》等歌曲,在"且传承且创新"的理念下,学校的孩子们在传统嘉善田歌中融入现代音乐、爵士音乐等元素 ,给人全新的感觉。
而田歌音乐剧《五姑娘与水神》则把传统的《五姑娘》进行了改编,把民间传说糅合进了五姑娘的故事,塑造少女五姑娘美丽可爱、聪明善良的形象。
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嘉善县文化部门除了推进嘉兴田歌进课堂、进校园外,还有人负责撰写专门的教材,构建小学、中学等多级传承体系,让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传承·少年派】之普鲁斯特问卷
嘉宾:丁栅县中心学校副校长姜建忠
1.关于田歌进校园,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答:那要数今年6月9日的江浙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田山歌展演了。学校第一次承办那么大型的活动,也是第一次全部以田歌为最基本曲调的专场演出,本以为学生家长不一定会感兴趣,没想到那人参与的人数远远超过了预计,整场演出下来,家长反响极好,都非常喜欢。
2.如果孩子们没兴趣,您有什么独门秘招?
答:传统的一些东西,孩子们不一定感兴趣,教育工作者不能死脑筋,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把传统的田歌与现代音乐结合,加入现代元素,与舞蹈结合,使之声情并茂,愉悦听觉视觉。
3.您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创新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传承,但很多老艺术家却很反对,反对把传统的音乐改编。另外,我们虽有老艺术家们给我们指导,但中生代和年轻的老师却非常少,有青黄不接的感觉。
4.除了校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
答:学生应该多出去走走,更多去感受前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有可能的话开展一些类似参观调查或夏令营之类的活动。
5.对于准备引进传统文化项目的学校,有哪些好建议?
答: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要符合地方特色,接地气。同样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不能什么都进校园。一旦进入校园,就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好活动或教学,干在实处。
6、请列举当下最值得进校园的三种传统文化。简单说明理由?
答:个人觉得,民间游戏、民乐、民歌最值得进校园。这些传统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急需孩子们去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