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小镇的散文,河南路的难忘时光
故乡小镇的散文,河南路的难忘时光青岛解放后这里成了市南区医院,那个年代我们全家的公费医疗定点都在这个医院。这座建筑先后变更过几个“身份”,现在又“回归”为市南区的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图右的那个门头曾经卖过外贸出品转内销的服装。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路过这里,看到店内卖服装便走了进去,有一件黑色的风衣带着一个帽子,黄铜的大牙拉练使得这件风衣大气,标价10元,我觉得款式和价位都合适,当即买下。回来后我妻子又请她的朋友给做了一个里子,那时我上下班经常穿着,同事们也都说这件风衣很时髦。现在风衣已经褪色,但我还保留着,只是已经不穿了,春秋午休时盖在身上以防着凉。河南路肥城路拐角的河南路17号原是金城银行——1932年,市政当局将这处被称为青岛第四公园的地块拍卖,置换的资金建了兰山路1号的青岛市礼堂即现今的青岛音乐厅,这里建成了一片庞大的银行建筑群,这片建筑群全部使用的是产自青岛的花岗岩,非常典雅壮观。河南路曲阜
2017年开始,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开始陆续编发岛城作家及文史研究者迟守卫老师(网友“池清”)的《青岛老街系列图文》,在这些精彩图文中,兰山路、广西路、浙江路、湖南路、湖北路、太平路、江苏路......,一条条历史老街,在他的笔下,变成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跃然纸上,每一篇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欢迎。今天,请继续欣赏迟老师新作《河南路的难忘时光(下篇)》。
河南路(曲阜路-肥城路段)东侧建筑
河南路的曲阜路-肥城路段东侧是一片银行建筑群,在编写《曾经的兰山路》时查阅资料后得知,这片区域原是德占青岛时期修建的一处花园(见下图图右,图左的建筑是现在的肥城路17号)——
从这张日占时期发行的明信片的右侧露出的一角,也能看出当年那个花园的盛景。
1932年,市政当局将这处被称为青岛第四公园的地块拍卖,置换的资金建了兰山路1号的青岛市礼堂即现今的青岛音乐厅,这里建成了一片庞大的银行建筑群,这片建筑群全部使用的是产自青岛的花岗岩,非常典雅壮观。
河南路曲阜路拐角的河南路13号原是中国实业银行行址,青岛解放后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址。
河南路15号原是青岛银行公会旧址(见上图),20世纪70年代是省外贸纺织品公司(见下图)——
上图右的那个门头曾经卖过外贸出品转内销的服装。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路过这里,看到店内卖服装便走了进去,有一件黑色的风衣带着一个帽子,黄铜的大牙拉练使得这件风衣大气,标价10元,我觉得款式和价位都合适,当即买下。回来后我妻子又请她的朋友给做了一个里子,那时我上下班经常穿着,同事们也都说这件风衣很时髦。现在风衣已经褪色,但我还保留着,只是已经不穿了,春秋午休时盖在身上以防着凉。河南路肥城路拐角的河南路17号原是金城银行——
青岛解放后这里成了市南区医院,那个年代我们全家的公费医疗定点都在这个医院。这座建筑先后变更过几个“身份”,现在又“回归”为市南区的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银行建筑群隔河南路对面是河南路36-42号
河南路曲阜路口的这个门是曲阜路13号,据史料记载这栋楼曾是日本占领时期的大和旅馆——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孙松浦(音)的家住在这栋楼里,他是个大队长,带着“三道杠”,我一直也没有赶上他,到小学毕业尽管带着个“二道杠”,可也就是个中队副。有一次我们在校园里玩,相互说着各自名字的涵义,他对我说,你的这个名字就是“守卫祖国迟到了”,我听了心里不是很痛快,心想他怎么能这么来想像我的名字?可又找不出什么话来回答他,也想不出怎么来形容他的名字,但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挺深,这倒也是我们同学之间少年时代的友好交往。毕业后没有听到他的消息,再听到他的消息时说他担任了青岛海关的副关长,再后来听说他去了南方的一个海关任职了。我觉得的他有这个能力。
还有我的一位同事王建的家也住在这栋楼里。我与王建是在市文明办帮助工作时认识的,他那时是我市一个单位的干部,他的文字能力比较强,在市文明办长期帮助工作,我是被临时抽调到文明办参加起草青岛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条例的,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这期间王建就通过文明办的领导运作调到了我们单位,被分到了当时的青岛港建港指挥部做秘书,好像还兼作宣传工作。
1988年七一前后,因局组织处要上报从大西北卫星发射基地转业来建港指挥部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王学陵的“省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便抽调我到建港指挥部与王建组成写作组整理这份典型材料。这个任务完成后,我又根据写作典型材料时的那些素材组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女人的名字不是弱者》,并署上了王建的名字,发表在《海鸥》杂志(后更名为《青岛文学》)1991年5-6期合刊上。那点儿稿费我买了一箱饮料送给了编辑作为答谢,送的两本杂志我送给了王建一本作为留念。
从上面那张大和旅馆的老照片看,河南路的这一片建筑基本还是老样子。顺着曲阜路13号这个楼往河南路拐,楼底是个地下室,临街开了两个门,这里当年曾经是泰安路服务站的竹器组,生产竹篦子什么的,继续往前走,是河南路36号楼(下图中),现在它的门已经破败了,据资料介绍,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一家名为“中莆”的钱庄,也有青岛的媒体报道说这里是一家日本医院。我的一位柳姓小学同学住在36号楼南侧的那间门头房里,他家的一个门开在36号楼的楼道里,我在他家还写过作业,我对这个楼还留有一些印象。
进街门上几个台阶是一条长廊,长廊的两侧可以顺着环形楼梯上楼(见下图),这种独特的楼梯也说明了这栋楼的不凡——
36号楼北邻的38号原先是泰安路服务站的办公室和食堂(即“哈雷”招牌下的一门一窗)。因为服务站的业务扩大了,原先的办公地已经不适应了,好像是20世纪60年代初从办事处那边搬到这里来了,现在这个橱窗的位置是当年进出38号的大门——
原先的三层台阶还没有拆除,踏上台阶推开两扇有点儿沉重的弹簧门,然后再上几蹬台阶,台阶的左侧就是服务站的办公室,也就是现在开了38号门的房间,那时这个门是窗户,就是这么宽大,我记得我母亲就在这个房间办公,跟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包会计,当年是30多岁,高高的鼻梁,略有点儿弯的鼻尖,有点像印度人,近似有些秃顶,说话嗓门挺洪亮,也很风趣,他主要是负责服务站的账目,也负责给食堂卖饭票,他好像是在靠窗的位置办公。
还有一位小马,这是我妈这样叫他,我妈叫我叫他“马叔”,他不让这样叫,说应该叫“马哥”,我看也应该叫他马哥,他也就二十六七岁,比我大不了几岁。这位马哥负责给食堂采购,有时他采购回来就到食堂帮着摘菜什么的。迎着大门的是个挺大的近似长方形的大厅,这就是服务站开办的街道食堂的就餐大厅,厨房在大厅的左后侧,有一条半人高的长柜台将餐厅和厨房分开,也便于卖饭。食堂是一位高大姨负责,这位高大姨家住在不远的肥城路,还有一位梁大姨和王大娘。食堂中午就餐的人很多,周边一些单位的人也来食堂就餐。
我记得好像是2001年的夏天,我外出乘公交车从台东站下车,突然听到身后有一位女声叫我的小名,我回头看是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性笑吟吟地看着我,我喜出望外,一下子就喊出了她的名字,她就是高大姨的大女儿,那时我们经常中午在食堂一起吃饭,我记得她比我大一岁,我还经常到她们家玩,她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她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她跟我说,刚才在车上就注意到了我,但不敢确认,所以我下车她也跟着下车,等看清了才叫我。我们亲热地站在车站聊了一会儿,好像自打我上兵团后我们就没再见过面。我问了高大姨和她父亲李叔的情况,也问了高大姨现在的详细住址。大约是在这年的秋天,我备了礼品登门去看望了高大姨和李叔。高大姨认出了我后非常高兴,问长问短,中午还让她二女儿下厨做饭招待我,她二女儿跟她住在一起以方便照顾她。过了一段时间,她们姊妹三人一起约我在饭店相聚,既是好好聊聊,因为那次我去看望高大姨时她大女儿和小女儿都没能回去,再一个她说是受高大姨的委托,对于我去看望高大姨的一种答谢。
随着泰安路服务站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在我的印象中,泰安路服务站大约已经有十几个生产项目了,例如前面说到的装订车间(河南路16号)、竹器车间(河南路)、皮鞋加工车间(河南路5号),还有童装加工车间(浙江路11号)、劳保手套加工车间(浙江路24号),修补春秋衣门店(湖北路16号)、服装制作门店(中山路28号)等等,服务站所创造的价值不断加大积累,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服务站经过上级考核,升级为区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称为“青岛市市南区缝纫二厂”,牌子就挂在河南路38号门口,这也就是说,那些服务站的职工们也能享受到公费医疗和退休待遇了。
服务站转型后,好多叔叔阿姨晚上到我家向我母亲表示感谢,说如果不是当年我母亲动员他(她)们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他(们)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个结果,能享受到劳保和退休,这是他(她)们梦寐以求的,同时也舍不得离开我母亲,因为上级党组织已经跟我母亲谈话,要她继续留在泰安路街道办事处创办街道工业,继续解放更多的社会闲散劳动力,继续办好为社会为居民服务所需要的一些项目。
河南路40号这栋楼也保存得比较好,只是临街都开了门头,现在这栋楼也被征收了。有一年秋天,我和我妻子路过这里,信步走进大约是中间的那个门头房里,看到一件秋装的颜色、款式和价位都挺合适,我妻子试穿了一下也合身,正好她也想买一件秋装,于是就了买下来,也就在同一天,我妻子还在河南路与大沽路往中山路拐角的一个店里,买了一条浅灰色带水彩润花的长条围巾。有资料说民国时期河南路40号楼是协聚泰钱庄。我听我的初中同学韩维元说这里是百货公司的宿舍、仓库加食堂,他家住在这栋楼上,他父亲是百货公司的管理干部。每天中午放学我俩就结伴从学校走回来,他回家吃饭,我就在旁边我母亲单位的那个食堂吃饭,有时我俩也约好吃过饭一同回学校。我上兵团后我俩就失去了联系。
1965年7月10日初中同学毕业照(初中同学邹积成提供)
位于河南路肥城路交口的河南路42号,现在是一栋改造后的大楼,原先这里是一栋有一道矮墙的二层楼,我的一位小学女同学家住在这栋楼里,我忘记她的名字了,只记得她的篮球打得好,好像是小学毕业后她跟她哥哥都被省队招去打篮球了。
河南路(肥城路-大沽路段)西侧建筑
这段路对面的街口,是位于肥城路17号建筑的山墙(见下图)——
当年这面山墙只有中间位置的那个门,有时天气晴朗,早上就会有几个人打开那个门,从屋里拉出几只大缸放在马路沿上,然后又拿水桶从路中央的那个古力井里提水分别倒进那几只大缸,另有人从屋里抱着一卷卷的白布,偶尔也看到有蓝布,他们将布抽开放进水缸里泡着,大约是等水把布泡透了,再把布挂在有人事先在树间拴好的绳子上晾着。等下午这些布晾干了,他们就把布整齐地迭好放进这间屋里。这些人是哪个单位的,这些布是干什么用的,我不知道,当时我只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出于好奇才在心里这样想着。
河南路(肥城路-大沽路段)东侧建筑
上图照片中的二层楼南头,有研究资料考证为东莱银行成立初始的旧址——
这是一张德国人拍摄于1914年以前的老照片,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位于肥城路17号建筑北侧的东莱银行旧址。
在这段路的对面是“联群幼儿园”(见下图)——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幼儿园度过的。我是1953年跟着我父亲调动工作全家从烟台来青岛的,那年我4岁。我的高中同学张铭淮小时候也在这个幼儿园——
1956年4月12日,幼儿园毕业前夕在青岛鲁迅公园合影留念(张铭淮提供)。
如果从我上幼儿园那时算起,这个幼儿园距今也有69年的历史了。后来长大了我也曾经想过,我父亲在省外贸局工作,为什么不把我送到外贸局幼儿园而把我送到这里来?那时我之所以这样想,就是因为据说这个幼儿园是区办的,不如外贸局幼儿园的名气大。可是,现在看看,这个“联群”幼儿园仍然红红火火地开办着,应该说这就是这个幼儿园的魅力,在现在的“三孩”年代这个幼儿园大约会更加“吃香”了吧。
与“联群”幼儿园紧挨着的、位于大沽路口的是市烟酒糖茶批发站,我们湖南路51号院的浦大姨在烟糖站任党组织的负责人。浦大姨也是一位老革命,他丈夫董叔在商品检验局任处长。浦大姨为人和蔼可亲,他们夫妇不仅要养活4个儿子,还一直把家里的保姆王姨养老送终,这在我们院里传为传话。后来火车站改造湖南路51号楼院也拆了,浦大姨一家搬迁到了天台路,大约是2000年我与妻子一起去探望他们二位老人,他们二老是看着我和他们的儿子相伴玩耍长大的,小的时候在院子里玩累了,到他们家去找水喝,星期天在院子里劈柴火木头,从他们家拿个小板凳坐着干活,劈完木头再上他们家去拿个簸箕扫帚把木渣打扫干净,等等,我与他们家的交情很深。
从烟糖站过大沽路,对面是市纺织品批发站,我母亲一位同事的丈夫王叔在这里工作。20世纪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买衣服要用布票,每个人发的那几尺布票根本不够用,再说那也是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穿在里面的春秋衣破了就补着穿。当时我母亲不知受了什么启发,她利用湖北路18号的一间门头房开办了个“春秋衣修补”门店,就是把春秋衣或春秋裤破了的那部分剪裁掉,再接上一块新的。王叔负责批针织品原材料的计划,修补春秋衣的原料我母亲就是找王叔给批的,他不仅给批的时间快,而且批的原材料花色也多。这个服务项目办起来后,深受市民欢迎,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穿过接的春秋衣。那年的春节前,我母亲还带着人员和机器,乘船远到胶南的海岛上为守岛官兵服务,这事还上了青岛日报。
在烟糖站和纺织品批发站对面是一片空地,有文字记载说这里曾是青岛的公共马车站和公交车站,老青岛人都叫这里是“马车站”,保定路(图左)和大沽路(图右)交口现在立起了一栋山东外贸大厦,原先保定路路口是“三新楼澡堂”。
三新楼澡堂旧影,照片中的这辆车似是当年的公交车。
有文字记载,“三新楼澡堂是1912年即民国元年开业,取“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新)”之意,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取此名非常有意义。开业时由当时青岛市的负责人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周边经营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我小的时候,我父亲领着我和我哥哥到三新楼洗过澡,再后来我长大了就自已来洗澡,再后来我到港务局上班后就在单位洗澡,现在都是在自已家里洗澡了。
保定路原外贸土产公司和工艺品公司位置现貌
顺着三新楼澡堂从保定路上坡,紧挨着的是山东外贸土产公司,原先公司有两栋楼,门牌是保定路14-16号,现在已经拆除建了外贸大厦,底楼成了酒店和宾馆(见上图)。1973年春天我从建设兵团返城后没有就业指标,我父亲托他在外贸局的老关系给安排在土产公司的登州路仓库干临时工。转过看来的1974年,外贸单位细化分工,土产公司分出个工艺品公司,保定路14号那栋楼分给了工艺品公司。
工艺品公司的山东绣花宣传画册及商品选录
工艺品公司的网扣宣传画册及商品选录
工艺品公司的羽毛画宣传画册及商品选录
工艺品公司的陶艺品宣传画册及商品选录
工艺品公司的宣传画册封底及其标明的公司地址:青岛保定路14号
后来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要在登州路仓库盖一栋工艺品加工大楼,为了充实公司基建科的力量,将我从仓库调到公司基建科跟着一位姓沈的老同志联系基建材料。在基建科的两年多时间里,我跟沈师傅,有时也是我自已单枪匹马,除了在市区的相关单位联系基建材料外,还先后去过大连、淄博、潍坊等地。那时为了方便我们外出联系业务,基建科的杨科长,一位体型不大、亲和善良但脾气有点急的老头,叫我们带上一些挂历和年历卡片,这是外贸公司特殊的、当年也是社会上最 时髦的礼品。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社会阅历,对于提升我的社会经验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年历卡片
这期间我还作为公司的篮球队员参加了省驻青岛外贸单位的篮球赛——
照片前排右3的这位叫刘炬光,当时他是公司工会的干部,后来他调到了青岛电视台工作,在我负责青岛港大港公司宣传工作的那些年里,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前面说到的纺织品批发站的王叔的大女儿王聪玲也在土产公司工作,她比我小一两岁,因我父母的关系,她认识我后见了面总是叫我“哥”,公司分家后她留在了土产公司。她的体育很好,是外贸土产公司田径队和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还有一位叫王林珍(音),原先我们一起在登州路仓库工作,但不在一个组,后来在公司篮球队打球时才熟悉了。小王的画画得很好,1974年我哥结婚时我妈凭票给买了一个俗称“两扇门”的大衣橱,左边这侧的上面有一个小橱,橱门子镶了块玻璃,因我哥当兵,他结婚的事除了我妈给操办外,有些事就是我给忙活,比如什么茶壶、烟缸什么的,我在工艺品公司买这些东西方便,而且都是出品的款式,质量也好。
开始我想在那个小橱门子里按通常的做法给配一块红丝巾,折成皱,可弄完了后觉得有些俗气。后来我跟小王说起这事,她用商量的口吻说画上画怎么样?在一个星期天我请她到我家里来看了,她当即就画了一幅装饰画,画面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猫,还有几只蝴蝶,整个画面呈淡绿色,她说这象征着温馨幸福。一次我母亲单位的一位阿姨星期天到我家来玩,看到我哥屋里大橱上的这幅画,因为她家的衣橱跟我哥的这个是一模一样的,她也想画上这样的一幅画。我跟小王说了后她爽快地答应,她牺牲了某个星期天的休息,在我母亲和我的陪同下到文登路这位阿姨家完成了这幅画。
回望河南路(保定路大沽路)以南的街景
河南路(保定路大沽路)以北的街景
现在得益于市内交通的方便,我会经常乘坐地铁、电车等公交车到原先我居住过的湖南路、广西路,还有周边的兰山路、栈桥、海边走走看看。每当公交车从中山路或河南路拐过来时,看到熟悉的街景,心中就会油然升腾起“回家”的感觉,那种孩提时代的激情就会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我喜欢这种心情,我更愿意将这种情结留存心间,这或许就叫做“童心”吧。
(全文完)
本文照片除有水印日期和拼图由本人拍摄、制作外,其余均选自网络,不一一注明,敬请原谅!
2021年12月21日执笔
2022年元月22日修改定稿于
青岛,天福绿洲
作者:“池清”(网名),本名迟守卫,作家及文史研究者,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先后收入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走出故道》和《大地织女》文集、作家出版社的《青城之恋》文集。与他人合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岁月》(作家出版社),经过五年的创作和网络连载,反映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兵团缘》,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