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什么是汉口(武汉为什么叫武汉)
武汉为什么是汉口(武汉为什么叫武汉)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身为武汉伢,怎么能不知晓武汉前世今生
一起来了解冷知识一枚“武汉名字的由来”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
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
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
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汉口是称不上郡的。
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包括汉口)两地, "武汉"实际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娇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 "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多次在此卷起巨澜。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寿辉与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亲临武汉。在近代,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1986年,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以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著特色赫然榜上。
另附上八零年代初期武汉老照片一组
另附上武汉为什么被叫做大武汉知识一枚
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上海,再就是武汉。“大武汉”之称由来久矣。大武汉非武汉人的自称,而是源于广东中山人氏的概括。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说到大武汉,不能不提到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近代改革开放新风的引领者之一,在长达18年的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汉办学堂、开兵工厂、修铁路、筑大堤,使武汉备受全国瞩目,一跃而为“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
大革命时期,武汉曾经成为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又一度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当时有一首响彻全国的歌,歌名就叫《保卫大武汉》,歌中唱道:“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保卫她,像西班牙保卫马德里”,“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1954年,武汉遭遇历史上特大洪水,长江沿线乃至全国响起“保卫大武汉”的口号,鼓舞千万中华儿女与长江大堤共存亡。1998年抗洪,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武汉,又一次提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卫大武汉”。98抗洪精神由此铸成。
大武汉确有其大。登上黄鹤楼极目楚天,武汉之大气大势尽收眼底:两江交汇,龟蛇相望,三镇鼎立,大江东去。武汉市域之浩荡气势之磅礴,不可不谓之大。
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1平方公里,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全市总人口831万,比奥地利、挪威、芬兰、丹麦的人口还多一二百万,其中市区人口占总人口60%,流动人口120万-150万。就城区面积、人口规模而言,仅在北京、上海、重庆之后,武汉不可不谓之大。
武汉水域辽阔,占市域面积的25%,大小湖泊370多个,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国之首。东湖水面相当于西湖水面6倍。像东湖这样大的湖泊,武汉还有6处。就城市水域、湖泊而言,武汉不可不谓之大。
武汉是湖北省的龙头,GDP占全省的30%,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3.6%,出口总额占52%,外商投资占70%左右。在湖北乃至中西部,武汉可谓“鹤立鸡群”、“举足轻重”。论城市块头在全省所占比重,武汉不可不谓之大。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得中独厚,腹地市场广阔,全国十大商场武汉有其二;武汉又处“唯楚有才”之地,科研院所众多,各类人才济济,“武汉·中国光谷”在全国风生水起,光纤光缆产量全国第一。论城市市场、人才,武汉不可不谓之大。
综上所述,生在武汉,身为武汉伢的你,
为自己所在城市而骄傲吗?请回答:Yes!
武了个汉Wulegehan
武汉美食攻略Whmsgl
欢迎搜索关注,获取更多武汉资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