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两元店攻略:两元店的小套路和大门道
开两元店攻略:两元店的小套路和大门道大喇叭反复念叨,让“两元”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看似薄利多销不赚钱,可他们真的亏吗?这样简单粗暴的广告在一线城市已经不多见了,但两元店在景区门口、老旧小区以及三四线城市人流集中的地方依然存在。“两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本店上千种商品统统两元”……
“挥泪”甩卖的两元店依然存在,但他们还真不亏本。
你是否也曾被这样的大喇叭广告洗过脑:
“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全场挥泪两元卖”
“最后一个月,本店清仓所有商品一律两元”
“两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本店上千种商品统统两元”
……
这样简单粗暴的广告在一线城市已经不多见了,但两元店在景区门口、老旧小区以及三四线城市人流集中的地方依然存在。
大喇叭反复念叨,让“两元”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看似薄利多销不赚钱,可他们真的亏吗?
保赚才是大门道我们印象中的两元店外观可能千奇百怪,内部装潢也显得很凌乱。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卖的货物、品类甚至是货架形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几乎每家两元店都会有这些东西:钢丝球、百洁布、小木刷、小挂钩、成排的小夹子和玻璃杯等等,这些生活中都会用到的东西往往会摆在店门口比较显要的位置。
虽然售价两元,但是进价多少只有店主自己“门清”,但解读君能肯定的是,他们的拿货价格一定能保证两元店们的利润空间。
现在的两元店们也不会天真到去义乌成箱成箱批发小商品,他们会选择更经济的方式——统一进货。
拿货价格单件0.3元-1.8元不等,其中1.2元以下是主力商品,低廉的进货价加上比较大的出货量,造就了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
这些货物本身也有门道,一般会是商场店铺的滞销品,以及生产厂家的积压货,这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被集中收购打包,再发往两元店。
但这部分商品因本身质量还凑合、外观也不错,往往会获得不错的销量。
并且,两元店肯定没有售后,但也不重要。一些开在景区门口的两元店人流量巨大,店主做了好多年生意也没遇到过一次要求退货的。
当然,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对两元店里的货品质量斤斤计较,在解读君看来这倒像是一种“小赌怡情”,买到好的就会有种物超所值的错觉,买到次的也无所谓。
低投入,低成本,高流量,保利润,这才是两元店这种小生意的大门道。
两元店有其固定的套路很多两元店其实不仅只有两元的商品,一些稍微上相点的商品会标价五元、十元甚至二十元,当然有时候也有卖一元的货。
那为什么要称之为“两元”,而不是五元或者一元?
因为两元不是描述商品的特质,而是在普及低价的概念。
两元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它能简单粗暴地刺激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如果是五元显得价格不够惊喜,而说一元则意味着更多的陷阱。
目前爱逛这种两元店的消费者,大多还是以不怎么熟悉网购的老年人为主。
当然,这两年随着人力和运输成本的攀升,如今大部分二元店已经“消费升级”成五元店、十元店,但所卖的货物和品类却和原来差不太多。
走进这样的店里,由于两元店的商品种类实在是太多,消费者对着琳琅满目的廉价百货也很难空手而归。
店门口大喇叭广告中说的上千种商品其实也不算夸张:上到五金工具,下到厨房用品、瓶杯玩具,应有尽有。你总能发现自己需要或者可能需要的东西。
升级换代的“两元店”两元店虽然噱头很足,但却很难在如今的一二线城市生存下来。
大城市的市民对这种两元店可谓是身经百战了,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两元说白了就是吸引人进店的手段,而能不能买到用得上的商品真的很难说。
最重要的,还是两元店的产品质量问题,有些东西看上去很精致可用一两次就坏了,虽然谁都不会上门讨个说法,可总有一种便宜没好货的吃亏感。
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同样导致两元店和城市格格不入,现如今的一二线城市,两元店即便逃得过拆违建,谁还敢在店门口弄个大喇叭?先不说扰民,这种乡土气息就太过浓厚,与城市形象不符。
而且市民的生活节奏更加快,爱去逛店无目的性淘东西的人少了,倘若真有需要,也会选择在电商下单,谁也不会满大街找两元店。
但大城市同样也有对低价的需求,于是两元店以另一种形式崛起,以名创优品为代表的升级版“十元店”出现了,而且颇受欢迎。
店铺设计照搬日式简洁风格,平价的商品照抄大牌的设计……屡陷抄袭门的名创优品居然成了零售的黑马,还有计划今年内在纳斯达克上市。
能做起来的原因很简单,消费者才不管商品是不是抄袭,便宜又好用就行了。
◆
对于两元店这种业态,不得不佩服商家的智谋和手段,能让滞销品和积压货以低价销售出去,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
但通过牺牲商品质量来换销量还是不能长久,一个个“两元店”不停倒下,新的“两元店”又涌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曾喊着“最后两周统统两元”长达数年的小店们,如今是到了快退场的时候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