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荔湾艇仔粥:荔湾记忆里的温暖
特色荔湾艇仔粥:荔湾记忆里的温暖“艇家的食材都是上岸购买的,只有煲粥底的水是就地取材,用珠江水来煮。虽然那时的水也不是特别清,但是粥非常香、非常美味。”洪先生说。那样子的艇仔粥味道如何呢?疍家艇,艇仔粥就是在这些艇上烹制。(网络图片)食客想品尝一碗艇仔粥,不是简单的付钱、等候就可以。“艇家需要用竹篙撑篮子上岸,哪位食客想吃粥,就把钱投入篮子内,艇家收完钱以后,就如法炮制几碗粥,再放进篮子,用竹篙把篮子撑上岸。岸边会有摆放一些桌椅,就坐在那里吃。有时候没位置,就站着吃。”洪先生说。这个味儿才正宗
羊城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出名的美食数之不尽。而其中,艇仔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小食之一。
对岭南饮食文化所知不多的人或许会觉得奇怪,艇仔粥又不是在艇里面吃,为什么会叫艇仔粥呢?
用料丰富、飘香四溢的艇仔粥。(图源:荔湾政务)
其实,以前艇仔粥的确是在艇上吃的。西关一带,河汊纵横,聚集了众多艇家。古时候有“羊城八景”支称的“荔湾晚唱”,每逢夏日黄昏,便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前去欣赏。浮动在水上的小艇熬制好粥,岸上客人有需要,便驱艇前往,十分风雅别致,人们也就称这粥为“荔湾艇仔粥”。
疍家艇,艇仔粥就是在这些艇上烹制。(网络图片)
食客想品尝一碗艇仔粥,不是简单的付钱、等候就可以。“艇家需要用竹篙撑篮子上岸,哪位食客想吃粥,就把钱投入篮子内,艇家收完钱以后,就如法炮制几碗粥,再放进篮子,用竹篙把篮子撑上岸。岸边会有摆放一些桌椅,就坐在那里吃。有时候没位置,就站着吃。”洪先生说。
这个味儿才正宗
那样子的艇仔粥味道如何呢?
“艇家的食材都是上岸购买的,只有煲粥底的水是就地取材,用珠江水来煮。虽然那时的水也不是特别清,但是粥非常香、非常美味。”洪先生说。
用鸡公碗盛的艇仔粥。(图源:荔湾政务)
另一位街坊瑜姐忆及沙面的艇仔粥,觉得那种味道是最正宗的,最值得品尝的。
“艇家会先从大煲粥底中装一壳至细粥锅加热,放入鱼片、花生、薄脆、浮皮、鱿鱼丝等食材,煮滚,然后用传统的鸡公碗装着。煮粥的水用珠江水,洗碗也是用珠江水,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肯定是不卫生,但是就从未试过拉肚子,而且那种味道特别好吃,现在是尝不到那种味道的。”
“艇仔粥之父”:疍家人
作为地道有特色的名小食,艇仔粥是生滚粥系列中的一种,而且是用料最繁多的粥品。鲜味醇厚,爽脆软滑的艇仔粥,与广州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河涌众多的广州,是疍民的集中地。清初诗人王士桢就记录了广州不亚于秦淮河的情景,他在《羊城竹枝词》写道:“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江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这些疍船中,有专门制作艇仔粥的艇家。他们制作成鲜甜咸香的粥品,摇荡在河涌之间,供河岸的食客,渐渐地,艇仔粥便成为广州著名的特色小食。
珠江边布满艇家。(图源:荔湾政务)
沙基涌上的艇家。(图源:荔湾政务)
“以前来沙面食艇仔粥的,除了本地和附近的居民,还有其他人专门来这里品尝一下。很多搬离沙面的人,依然怀念那碗粥的味道。”瑜姐说。昏暗的灯光、珠水荡漾、凉风习习,许多老沙面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边吃着粥,一边畅谈。
后来,疍民全部要上岸安家,沙面周边的艇家也逐渐消失。虽然艇仔粥还能在店铺吃到,但似乎也已经“变了味”—— 用珠江水熬制粥底,用竹篙、篮子取的用传统鸡公碗盛着的艇仔粥,才是沙面居民品尝过最美味的艇仔粥。已经搬离沙面的居民,提及艇仔粥,便忆起家的味道,那碗粥承载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乡情。
※ 街坊介绍,以前有埗头的地方,就有艇家,就能品尝艇仔粥。
※ 曾经,这里一入夜就泊满艇家,连空气中都飘散着粥的香气。
※ 小草长出新的嫩芽,可惜它没有见过涌上的卖艇仔粥的艇家。
※ 尽管艇家不在,涌边依旧繁华热闹,依然是沙面人的挚爱。
【记者 郭展鹏】
【摄影 陈文杰】
【编辑 楚韵】
来源:微社区e家通沙面汇(微信ID:xxsbejt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