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会让香港再次腾飞吗(深港协同并进共铸大湾区核心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会让香港再次腾飞吗(深港协同并进共铸大湾区核心引擎)如今,明辉公司生产用的大部分原料均采购于国内,还成功推出了自有品牌,公司也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厂转型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现在出口也不用特意绕道香港,从深圳口岸就能发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深圳产、卖全球’。”程志辉介绍。二十多年来,深圳市大力推进加贸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为明辉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作为深港外贸发展的见证者、护航者,深圳海关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先后推出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集中报关审核、企业集团监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推动深港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集中报关等政策是深港贸易的产物,这2项改革都是从深圳诞生,再复制推广到全国,成为普惠性的政策。产业升级促经贸结构优化得益于深圳制造业水平、企业经营自主度增强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香港回归以来,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董芳芳 通讯员 刘俐娜 曾还生 姚晓真 樊华君 赖伟达
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进出口市场,深圳口岸是内地对香港进出口的主通道。今年前5个月,深港贸易值已超2000亿元。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深港经贸齐头并进,两地经贸往来更加紧密,互补性不断加深,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据深圳海关统计,深港进出口贸易规模从1997年的701.7亿元人民币,大幅攀升至2021年的7225.3亿元,已达回归时的10.3倍,期间年均增长10.2%。
△90年代,深圳海关关员现场查验加贸货物。(深圳海关供图)
产业升级促经贸结构优化
得益于深圳制造业水平、企业经营自主度增强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香港回归以来,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模式逐渐萎缩。与此同时,产业链更完善、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由1997年的147.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52.4亿元,年均增长9.7%,深港贸易的产业结构在25年间持续优化。
程志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香港人,早在1986年他便来到深圳市龙岗区投产建厂,建立了明辉公司,为世界各地的酒店生产洗发水、洗手液等产品,成为当时深圳众多“三来一补”企业中的一员。程志辉介绍,“当时我们生产用的绝大部分原料都是客户指定的,要从国外进口,经过我们加工后再贴上客户品牌出口到香港,再从香港发往全球,我们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二十多年来,深圳市大力推进加贸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水平突飞猛进,为明辉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作为深港外贸发展的见证者、护航者,深圳海关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先后推出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集中报关审核、企业集团监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推动深港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工贸易联网监管、集中报关等政策是深港贸易的产物,这2项改革都是从深圳诞生,再复制推广到全国,成为普惠性的政策。
如今,明辉公司生产用的大部分原料均采购于国内,还成功推出了自有品牌,公司也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厂转型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现在出口也不用特意绕道香港,从深圳口岸就能发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深圳产、卖全球’。”程志辉介绍。
“刚到深圳那年,明辉还是一家只有30多名员工的小加工厂,现在,明辉公司在深圳拥有员工2000多人,每年进出口额超一亿美元,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深圳,融入到了深圳的发展之中。”程志辉说。
△深圳海关关员对供港蔬菜种植备案基地开展实地巡查。(深圳海关供图)
深港融合激发内生动力
随着深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两地的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今,民营企业数量占深圳全市企业总量96%以上,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1997年-202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以年均34.5%的迅猛增长速度,成为深港贸易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据海关统计,在深港贸易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由香港回归当年的0.4%提升至2021年的44.6%。
圣安娜饼屋是享誉香港的“老字号”,圣安娜饼屋于1994年在深圳宝安开设了圣安娜饼屋(深圳)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在香港、澳门销售的面包、中西式糕点、月饼等食品。
供港食品的品质要求高,对通关时效要求很高。深圳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有较为便利的通关环境,企业对凌晨时段的通关需求较大,但普通的报关单申报模式存在转人工审单等情况,无法满足企业夜间申报、夜间通关“即报即走”的需要。为此,深圳海关在2003年起,向加工贸易企业推出了公路口岸进出境集中申报模式。在集中申报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凭清单进出境,系统自动放行,每月汇总集中报关。
深圳海关的联网监管、集中报关政策为供港食品企业建立了“绿色通道”,圣安娜饼屋进口的原料、出口的食品,直接通过互联网办理加工贸易手续,不需到海关递单。出口食品通过集中申报的方式,可以随时报、随时出,确保面包、糕点每天凌晨准时送到香港的店面,让香港的市民能够吃到新鲜的面包。
两地民营经济能够迅猛发展,与香港回归以来深港保税物流业务的发展密不可分,深圳以极快的速度逐步承接香港自由贸易港部分供应链环节,香港和深圳更加融合、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大湾区整体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
从开创沙头角保税工业区开始,深圳先后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机场保税物流中心等,发挥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及产业要素聚集作用,实现了保税物流的大幅度增长。海关数据显示,1997年深圳对香港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从1997年的22.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255.4亿元,占深港贸易比重由1997年的3.3%提升至2021年的31.2%,期间年均增速达21.1%。
在坪山综合保税区深圳市新宁现代物流有限公司仓库内,一辆辆叉车有序运转,将一批批经中国香港进口的电子元器件、电脑组件等仓储货物按顺序依次码货,这批货物将于当天快速通关后配送至比亚迪等企业生产车间组装成成品。
深圳市新宁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深圳加工区内的物流仓储企业,该公司货运关务副总经理邱伟介绍到,以前公司大部分客户全球采购的生产物料是仓储于香港,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坪山综合保税区地理以及政策优势,帮助客户提前全球采购电子元器件等关键物料,保税仓储于坪山综合保税区,根据生产需要当天通关出区配送至生产车间组装生产。此外,海关推出的“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互联网 保税物流”等新型监管政策拓展了公司竞争力,每年可给客户群体节省约7000万元人民币物流和资金成本。自该公司正式入驻坪山综保区以来,已累计进出口货物货值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
△在坪山综保区,深圳海关关员对申报出区配送香港的电脑组件开展查验。(深圳海关供图)
创新推动高新技术成深港外贸主力军
深圳是港商传统产业加工生产的重要基地,但据海关统计,1997年回归以来,深圳对香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已明显低于同期对港整体出口平均水平,1997年至2021年期间出口规模仅增长0.5%,占对港出口总值比重由回归当年的30.7%降至2021年的2.6%。与此同时,深圳电子制造业发展迅速,深圳外贸也实现了以服装、玩具等传统工业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
特别是随着深圳本土产业实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推动深圳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深圳对香港出口高新技术产品5286.1亿元,以香港回归以来年均增长19.8%的高速度,占深圳对香港地区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11.6%提升至74.7%。
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发展便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最好例证。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福田保税区建成投产,是我国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生产商之一,专业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测试等后工序加工及后工序技术研发等业务,拥有世界上高端先进的实验室,是目前意法半导体集团内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封装测试工厂。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赛意法公司抢抓历史机遇,快速融入对外开放大局,依托福田保税区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以及国家对保税区的优惠政策等迅速发展,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现代封测企业行列。从1997年至今,该企业员工人数从几百人发展至现在约4500人,集成电路日产量从约36万个提升至现在约3500万个,产品涵盖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产品、工业自动化、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一度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封测厂之一。
深港同城未来更广阔
回归25年来,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高铁通车,从香港西九龙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钟,到广州南50多分钟,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到澳门不超40分钟,到珠海50分钟。“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落地见效,香港与内地正走向无缝衔接。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印证了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两地深港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与深度交融,深港贸易结构变化也见证了两地经贸发展新时代的来临,深港两地互补、互惠共利、经贸融合正在形成。2021年深圳市进出口值达3.54万亿元,其中对香港贸易额占深圳进出口超过20%,香港在深圳市贸易伙伴中第一的位置仍然稳固。
深港两地隔河相望,经济实力均稳居全国前列,开放程度高,社会法治完善,具有其他城市群无法比拟的区位合作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在经济、科创、民生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紧密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深港融合,产生“1 1>2”的效益,为深港贸易带来新契机。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