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假如,当地的老百姓同意了改稻为桑,自行把自己的农田变更成桑田,那么后来的决堤,后来的赈灾,后来的卖地通通就不存在了,本是两全其美的事,硬生生最后从这里开始掀起了一场全国风暴。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明白,“改稻为桑”本是好事,一亩田产的粮食没有一亩田产的桑叶赚钱多。而且税收也维持之前的不变,对于老百姓来讲,并不是坏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本期杨角风谈大明王朝8:从上至下的“改稻为桑”国策,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一、踏苗在浙江淳安,一片隔着大江的农田,画面一转,只见全副武装骑马踏苗的明军和跪倒一地的老百姓……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8期)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改稻为桑”国策下达了之后,严党高高兴兴地跟嘉靖帝一起吃元宵去了。而清流们却围绕在裕王身边,商讨如何“倒严”,最终打算让谭纶去劝说胡宗宪,最好浙江能烧起一把火,加速严党的倒台!

那么作为一项国策,从我们现在的目光来看,确实是有利于民的,那么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呢?

(本文发于12月25日20:24,涉及敏感词,重新修改发布)

本期杨角风谈大明王朝8:从上至下的“改稻为桑”国策,为什么老百姓不买账?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1)

一、踏苗

在浙江淳安,一片隔着大江的农田,画面一转,只见全副武装骑马踏苗的明军和跪倒一地的老百姓……

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明白,“改稻为桑”本是好事,一亩田产的粮食没有一亩田产的桑叶赚钱多。而且税收也维持之前的不变,对于老百姓来讲,并不是坏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

假如,当地的老百姓同意了改稻为桑,自行把自己的农田变更成桑田,那么后来的决堤,后来的赈灾,后来的卖地通通就不存在了,本是两全其美的事,硬生生最后从这里开始掀起了一场全国风暴。

不仅我们搞不明白,连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搞不明白: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国策制定是农历正月十五,差不多二月底的样子,而浙江淳安插秧差不多是五月底了,这中间有三个月的时间,按此推断,马宁远应该不止一次的劝说老百姓不要种稻,改种桑。结果老百姓还是插上了秧,最后无奈,执行毁灭性踏苗行动。

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会觉得这个杭州知府马宁远是一个坏官,他故意践踏老百姓的土地。

其实,转念一想,一个市长级别的人物,亲临前线,指挥稻民的产业化调整,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老百姓的收入的提高,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劝说,着实辛苦。从这个细节上来看,马宁远其实是一个做实事的实力派干将,只要上面的指示来了,必然全力以赴!

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想急于办好这项差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让人心中不是滋味。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2)

二、拦马

后来的杨金水等人搞得毁堤事件,马宁远是反对的,只不过无可奈何,最终赴死之前,通过跟胡宗宪的对话得知,马宁远也是农民出身,他不是不明白土地对老百姓的重要程度。

也正是如此,对比后来的大水,他的踏苗行动反而是最利于老百姓的,只不过剧中每个人的战术都没问题,战略上出现了大问题。

我们看双方对峙的画面,是不是异常熟悉?

其实这个“改稻为桑”基本理论,就是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把这些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怎么会心甘情愿进织布厂,织布呢?

所以老百姓面对自己的这点苗被踏烂了,连性命都不顾,冲上去拦马,想想这个画面,一阵心酸。

可是官员嘛,官字帽子下面两个口,能说会道的,且掌握话语权,在当时那个信息传播条件下,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果然,马宁远身边的一个知县常伯熙歪点子立马就出来了:

“刚才就有人公然说‘反了’!”

好,这个帽子扣起来屡见不爽,而且还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你有跟官兵身体接触的情况,很好,证据确凿!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3)

三、反了

擒贼先擒王,自古如此,只要把带头闹事的那个人拿下,后面的人自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至于罗织什么罪名,那得看马宁远的心善不善了,毕竟上下嘴唇一张一合,什么套都可以下。带头闹事的是桑农齐大柱,这个人很重要,后来的剧情中还多次出现,马宁远很不理解:

“桑农为什么要来带着稻农闹事?”

按照我杨角风向来的风格,总喜欢从阴谋论入手,比如齐大柱是怕都改了桑田,自己的桑叶卖不了好价格?不过这里这样推断并不适合,因为后面的剧情表明齐大柱确实是一个“心中不平”的老百姓代表。

马宁远有的是办法对付他眼中的“刁民”:

“你在王直那儿当什么头目?”

这句话相当阴险,如果齐大柱来一句不是什么头目,好,他必死无疑!

不过作为只读圣贤书,一心为民的马宁远,这么欺负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合适吗?还用的是如此歹毒的手段?

还好,齐大柱并没有上当,不过也透出阵阵心酸,一个老实巴交的老百姓,连王直是谁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的淳朴:

“什么王直,什么王直,我不认识王直!”

马宁远嘿嘿一笑,到时候你就认识了,这句话透出丝丝寒意,包括后来的海瑞上任后,郑泌昌、何茂才也想用此法陷害,在过去,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4)

四、破局

这时候身着三品铠甲的将军骑着马过来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戚继光!

面对他的到来,马宁远还安慰身边的两个知县,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想跟戚继光撕破脸:

“兵是部院调给我的,他调不走。”

而戚继光,根本不理会他们,直接冲着自己的兵士过去,而刚才还在踏苗的官兵,马上下马排成了两排。戚继光确定他们就是踏苗的官兵后,一路骑马左右开鞭,所有的官兵左右脸上都出现一道血痕,却又都站着不动。

由此可见,戚继光治兵的严格和他在军队的绝对威信,跟后来他们牺牲官兵堵决堤做好了铺垫!

我们从戚继光的“又是断水,又是踏苗”的话中也得知了,马宁远在踏苗前也确实做过一些功课,想想我们现在个别人面对的断水、断电,仍然坚守,这个方法可不可取,还真不好说。

戚继光也是一个用计谋的高手:

“当兵吃粮,你们吃的是谁的粮?”

其实也是暗示他们,当兵的要跟老百姓站在一起,这个理论,我们的伟人试过,是真理!

马宁远故作聪明地接过话来:

“当然是皇粮,这事难道还不明白?”

戚继光一看这家伙入套了,马上问皇粮哪来的?马致远更聪明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粮,当然是皇上的!”

戚继光丢下一句话:

“那你们断的就是皇上的水!踏的就是皇上的苗!”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5)

五、总结

马宁远面对戚继光要离去,仍然不肯放人,也狠狠的撂下了话: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所以说,老百姓还是理智的,还是很好欺负的,面对自己的人被抓,也只能远远地跟着,跑到杭州,找到衙门跪着去。

而马宁远仍然不忘在老百姓面前下决心: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去改,死一千个人,死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真是祸从嘴出啊,前面说的好好的,非得加上死人的事,也埋下了他后来先死的伏笔啊!

刚才讲了这么多,我们仍然没有解释,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改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粮食可以吃,而蚕丝不能吃,蚕丝至少还得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换成粮食。对于老百姓来讲,根本没有安全感,况且当时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多人口,毕竟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啊!

而且老百姓种地已经种习惯了,却让他们去学习种桑树,养蚕,织布,这不是为难他们吗?

就像有些国家要发展软件行业,岂不知这中间有太多的路要走,你让一个种了二十年地的农民去学习编程?

所以,要想改稻为桑的国策能正常推行下去,不能这么急,至少后来胡宗宪说的三年为期是靠谱的。比如邻居老王家今年改了田,第二年多收入了二两银子,那么对邻居老李来讲,诱惑力太大了,不用逼着他改,他自己就改了!

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故事:大明王朝1566一声踏苗(6)

只是马宁远也没有办法,因为内阁的人,并看不到这一点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前情回顾:大明王朝7:面对皇孙诞生,太监和清流们又都是如何布局的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