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最终是怎么死的(掰扯掰扯韩信之死)
韩信最终是怎么死的(掰扯掰扯韩信之死)得到对方首肯后韩信就来了一番慷慨之辞。“你所去的代郡是天然的养精蓄锐之地呀,而你陈豨又是皇上的宠臣,如果有人说你造反,皇上一定不信,等最后皇上证据确凿的时候,你已训练出了足以与刘邦抗衡的大军了,到那时刘邦必定御驾亲征,我则可以做你在朝中的内应,到时候你我内外呼应,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事。”随后的事情越来越离奇了。刘邦派大将陈豨去代郡戍边,于是陈豨临行前去向韩信辞行,顺便讨教行军打仗的方略。韩信当时也许喝多了,竟拉了陈豨的手问他。“我有几句肺腑之言,你能是我可以说真话的人么?”在此期间,二人也有过口舌之争,比如著名的“韩信点兵”的故事:刘邦一次与众将讨论各自的工作能力,转头问韩信。“你看我如果领兵打仗的话,可以指挥多少兵力呢?”韩信说以你的能力,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就问了。“那你呢?”韩信笑答。“多多益善。主公你有多少兵尽可以交给我,百万千万不在话下。”刘邦大笑。“这么说你能耐比我大呀,那咋还
想当年刘邦斩蛇起义,荡平天下以后,据史书记载,第一个窝里反的就是韩信。起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是项羽部将钟离末“素与信善”,项羽被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了以后,钟离末便投靠韩信,刘邦知道了这件事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便要将钟离末绳之以法,韩信自然反对,甚至还派兵保护钟离末。于是就有多嘴的人告诉刘邦说韩信要反。
刘邦“患之”,用谋士陈平之计出兵,“实欲袭信”,韩信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本想兵来将挡,转念一想,若真的与刘邦刀兵相见,不正是受人以柄,表明自己真的有反心么?就想亲自去找刘邦唠唠,又怕送货上门羊入虎口,正在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出主意说杀了钟离末,刘邦自然就出师无名,去了刘邦这块心病,一切事情不就都好办了么?
钟离末大义凛然地来见韩信说。“刘邦出兵,但却按兵不动不立即攻打我们,怕的就是我钟离末的勇猛,你如果杀了我,正合刘邦的心意,他也就无所顾忌了。到那时大兵压上,你韩信也就完了。”还大骂韩信“公非长者”,也就是说你韩信也不是啥讲究人,说完便效仿故主项羽,拔出剑来很潇洒地抹了脖子。
韩信将钟离末的头献给了刘邦,刘邦于是拿下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仰天长叹道:“狡兔死,良狗烹,这话不假呀!”二人由此从当初同衣同食的亲兄弟变成了相互提防,韩信于是经常称病,甚至连早朝也不去。于是二人关系恶化,积怨越来越深。
在此期间,二人也有过口舌之争,比如著名的“韩信点兵”的故事:刘邦一次与众将讨论各自的工作能力,转头问韩信。“你看我如果领兵打仗的话,可以指挥多少兵力呢?”
韩信说以你的能力,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就问了。“那你呢?”韩信笑答。“多多益善。主公你有多少兵尽可以交给我,百万千万不在话下。”
刘邦大笑。“这么说你能耐比我大呀,那咋还让我把你擒住,混到今天这步田地呀?”韩信的话让刘邦有些坐不住板凳。韩信说主公你天生是做皇帝的命,“不能将兵,而善将将”。领兵打仗你不行,摆弄权势左右文武百官有一套,我是将军你是皇上,你天生就是我的克星,正因为这样,才有今天你贵为天子而我只能戴罪度日混吃等死呀。
随后的事情越来越离奇了。刘邦派大将陈豨去代郡戍边,于是陈豨临行前去向韩信辞行,顺便讨教行军打仗的方略。韩信当时也许喝多了,竟拉了陈豨的手问他。“我有几句肺腑之言,你能是我可以说真话的人么?”
得到对方首肯后韩信就来了一番慷慨之辞。“你所去的代郡是天然的养精蓄锐之地呀,而你陈豨又是皇上的宠臣,如果有人说你造反,皇上一定不信,等最后皇上证据确凿的时候,你已训练出了足以与刘邦抗衡的大军了,到那时刘邦必定御驾亲征,我则可以做你在朝中的内应,到时候你我内外呼应,必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事。”
几年后陈豨果真就反了。汉高祖刘邦“自将而往,信称病不从。”不仅不从,还偷偷地与陈豨互传消息,并“欲发兵袭吕后、太子。”但因故走漏了风声,吕后得知消息,就与丞相萧和商量,谎称陈豨叛乱已定,群臣皆贺,请韩信赴宴。
韩信本来不想去,萧和硬拉了他去,结果刚一露面便被杀死于长乐钟室里。临死之时韩信说我后悔当初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一世英名,却落得个死于妇人之手,可悲呀。
蒯通是谁?他给韩信出了什么计呢?
韩信于公元前203年连下齐国七十二城,被封为齐王,成为刘邦分封的八王之一,具备了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实力。此时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可以说韩信帮谁谁就有问鼎天下的可能(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于是韩信手下的谋事蒯通便出场了。蒯通说现在刘项之争,全在将军呀,将军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刘邦现在重用你是因为强敌项羽的存在,一旦项羽被消灭了,下一个死的就轮到将军你了。韩信反问道。“那我去帮项羽怎样?”答曰同样下场。
于是蒯通的意思就更直白了:莫不如你谁也不帮,互不相扰,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太平。三分天下,既可安身立命,条件一旦成熟又可南面称帝,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韩信是坚决的不同意。于是才有了韩信那句临终遗憾。
以上便是《汉书》等史籍中所载的“韩信反叛说”。
对于韩信的造反,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但不见得就真真确确。
从古至今,取天下以众家之力,坐天下独一家之荣。打天下时可以寝同席,甘苦与共,一旦事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归拢收拾当初一起共事的哥们。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其原因无外乎“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那些一起起事的哥们一般熬到功成名就的时候大多都功大盖主,势力滔天。皇上自然最怕那些哥们再象自己当初起事时那样夺了他的皇位。
但所谓正史,都要为这些国之大者的残忍找些借口,好象他们杀人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就拿韩信来说,西汉初年的韩信名望应该不亚于姚明,他是西汉第一功臣,居功至伟,“功高无二,略无世出”,被尊为齐王后,与刘、项成犄角之势,军事力量上足以与二人分庭抗礼,至少可以处一隅之地而安。早在蒯通之前就有人劝说韩信另起炉灶。
这个人叫武涉,他的出现甚至比蒯通还早。
灭齐之后,刘邦命韩信击楚,项羽不敢摄韩信锋锐,便派谋士武涉到韩信处游说。其言辞与蒯通所说大同小异,当时韩信的立场是相当坚定的。
“我早年跟随项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不过只熬到小小的侍卫官,位卑言轻,几番献计也不被采纳,根本没有我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我才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刘邦对我恩同生死,把自己的衣服拿来给我穿,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我吃,让我做上将军,做齐王,令我统兵数万,言听计从。他这样对我,我怎么能背信弃义呢?”
如果说武涉是项羽的人,说话份量不重,韩信的答复多少有些敷衍之嫌,那么对蒯通的几次规劝,韩信的答复可信度应该比较高。蒯通是自己的手下,有什么想法自己不必惺惺做态,蒯通有史料可查的是三次规劝韩信,韩信仍不为所动。
蒯通说你觉着跟刘邦不外呢?亲如兄弟唇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蒯通说想当年勾践与范蠡关系靠不靠?铁不铁?结果又怎样?蒯通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是颠扑不破的勾践范蠡这样的关系尚且靠不住,你自信与刘邦的关系好过他们么?蒯通说现在上天给你机会你把握不住,最后是要反受其害的,想成功很难,失败却很容易。
韩信的回答同样的斩钉截铁。“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乘人之车者载人以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背义乎?”那意思坐了人家的车就要替人出力,穿了人家的衣服就要替人分忧,吃了人家的饭就要以命相报。汉王待我就象手足,我不能做那种缺德事,不能做那种不齿之徒。
韩信自幼“家贫无行”,受辱胯下。初随项羽后主刘邦,应该说参透了人情冷暖,知恩图报的道理是应该懂的,在他独主齐地一呼百应威风八面势力最盛的时候能对刘邦忠心耿耿一心无二,被贬为淮阴侯后便坐不住板凳一心谋反恐怕说不过去,名为淮阴侯,实为软禁,虽说得看人脸色行事但至少衣食不愁,明明可以茶酒终老,比起当年讨饭过活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何苦要反?何必要反?
若说事由降将钟离末起更说不过去。钟离末据说勇冠三军,但败军之将何以言勇?项羽尚且不是韩信的对手,钟离末就比项羽还强?韩信又何必如此看重一名降将?甚至还要因为这个降将违命出兵与曾经同衣同食的刘邦做对,钟离末的面子也太大了吧?再者古来争战,原本甲方的文官武将归顺乙方也是司空见惯的,韩信本人也是从项羽处转投刘邦的,为了一个小小的钟离末而将韩信贬为准阴侯也不过是刘邦欲杀韩信的序幕,借机会先拿下兵权,为“日后图之”铺路搭桥而已。
接下来陈豨戍兵代地,跟韩信辞行,顺便请教带兵打仗的技巧倒可能有,毕竟韩信战功赫赫,水平之高不用怀疑,陈豨去取取经再寻常不过了,但就此韩信与之图谋的说法就有些牵强。
陈豨能力有限,果真就是成大事的人么?再者韩信当时虽然已无实权,但多年征战,肯听从他的旧部应该也有吧?就算在反,又轮得着与陈豨图谋么?
问题是几年后陈豨真的就反了。这也许可以从史学角度说明问题,以谋反的罪名杀韩信,就且先安在陈豨身上吧。
陈豨反后,史书记载韩信在京城与陈豨消息互通,甚至还要出兵擒杀皇后和太子。这便真有些欲加之罪了。韩信失宠,被贬为淮阴侯后除了能掌握自己后花园那一亩三分地外哪里还有兵让他调遣呢?既便有旧部将领,也不见得还象以前那样对他忠心耿耿,想一想,如果韩信有兵可用,又何苦当初去找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陈豨“图谋”呢?以他的名望,振臂登高一呼也就是了。
更离谱的是,韩信想擒杀皇后太子的消息传到吕后耳朵里后,吕后与上国萧和商议,萧和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找到韩信,说汉帝亲征,捷报频传,最新消息说陈豨之乱已经平定,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你也去吧。韩信推脱不掉,只好去了。结果当然是四下刀斧手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吕后当机立断,先斩后奏,咔嚓一下将韩信杀了。
按史书说法韩信一直与叛军陈豨密切互通有无,即使当时通讯手段不发达,但韩信若真的与陈豨有联系的话,战事如何、进展怎样应该是可以知道的,陈豨是否战败他心中应该有数,这是其一;其二,即使叛乱已定,自己真的与陈豨有染,自然会做贼心虚,吕后邀其进贺的意思他又怎么会不明白?如果这样,韩信自然不会去参贺,不但不会去参贺,想必是连萧和的面都不见,立即快马加鞭逃命去也,又怎么会被手无缚鸡之力的萧和架去长乐宫送死呢?萧和是登门相邀的,准阴侯兵权虽然没了,几个家丁总会有吧?杀个萧和还不成问题吧?既便不杀,掳为人质与吕后讲讲条件行不行?无论如何被萧和架去送死是说不通的。
历史总结和后世的观点一致认为“鸟尽弓藏”不是韩信之死的主要原因而是他参与了陈豨叛乱,在某个层次上还是叛乱的主谋和策划者。其实恰恰相反,陈豨之乱只是借口,鸟尽弓藏才是韩信之死的真正原因。毕竟有韩信这等危险人物在身边,刘邦是睡不安稳的,若真的将韩信之死认定为“反叛处死”,一生刀光剑影血色里讨生活的韩信可就真的是阴沟里翻船的典型了。
叛乱即平,韩信已死,随后八个被封为王的功之大者纷纷被赐死或被逼造反,这几个人虽无韩信之才,但也都是一时无俩的俊杰,名头响、号召力强、影响力大,都对刘邦的皇帝宝座直接构成威胁。
至于将韩信之死与陈豨叛乱强加在一起,无非为了表现刘邦杀人的“逼不得已”,甚至在汉书上还营造了刘邦不在现场、吕后先斩后奏的样子来衬托刘邦的无辜。但显然有些细节是讲不通理不顺的。
就如后来风波亭上,岳飞的那一问:“吾何罪?”秦丞相的回答妙极。“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不必有,或者说没有理由。杀便杀了,要理由干什么?我是君你是臣,当官的嘴大,当官的表准。韩信岳飞俱是一时豪杰,受辱就死,理由竟也都“莫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