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瞻被乾隆逼死(圆明园阿哥弘瞻)
弘瞻被乾隆逼死(圆明园阿哥弘瞻)(图片来源于网络)“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图片来源于网络)乾隆三年(1738),伴随着果亲王胤礼去世,此时年仅5岁的弘瞻,其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胤礼,康熙皇帝的皇十七子,其与十六阿哥胤禄都是雍正朝后期,特别是在怡亲王胤祥去世之后,雍正最为倚重与信赖的兄弟和大臣,在朝中也都担任要职。不仅如此,雍正临终前,还将其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的“托孤”重任,并留下“遗旨”,要其继任者乾隆皇帝好好的孝敬、善待胤礼。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最小的儿子出生弘瞻出生,距离雍正的上一个孩子,即雍正元年(1723年)由敦肃皇贵妃年氏所生的皇子福沛出生,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再加上此时的雍正已经五十五岁了,弘瞻对于雍正来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来得子”,于是乎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子是颇为宠爱。与此同时,由于其是雍正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位降生在圆明园之中的,所以他也就此有了“圆明园阿哥”的称号。
两年之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弘瞻的父亲雍正皇帝去世,不过继任的乾隆皇帝弘历依旧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弟给予了极大的宠爱与关怀。乾隆皇帝不仅让其在很小的时候就袭承了果亲王胤礼的亲王爵位,更是在其成年后委以了诸多要职,可以说乾隆对于自己这位弟弟的培养与呵护,绝对是不遗余力的。
或许是弘瞻拥有所有的一切过程太过于简单和轻松,亦或许了父亲雍正的宠爱与兄长乾隆的包容让其自觉可以忘乎所以,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弘瞻开始变得性格愈发的骄纵与贪婪,但是其心态却又是无比的单薄与脆弱。
终于,仅仅在一个在旁人看来司空见惯的挫折和打击下,弘瞻就彻底击垮,年纪轻轻便就此殒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弘瞻得到所有的一切,可谓是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乾隆三年(1738),伴随着果亲王胤礼去世,此时年仅5岁的弘瞻,其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胤礼,康熙皇帝的皇十七子,其与十六阿哥胤禄都是雍正朝后期,特别是在怡亲王胤祥去世之后,雍正最为倚重与信赖的兄弟和大臣,在朝中也都担任要职。不仅如此,雍正临终前,还将其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的“托孤”重任,并留下“遗旨”,要其继任者乾隆皇帝好好的孝敬、善待胤礼。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皇帝继位后,对于胤礼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并且还命其可以在府邸中办公,之后更是让胤礼享受到了“永赐予亲王双俸”、“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这样非常罕见的“特权”,足可见乾隆皇帝对其的尊崇。
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皇帝非常的伤痛,更是亲自为其治丧,还加祭一次,同时为其上谥号为“毅”,这些也都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敬重之心。
不仅如此,由于胤礼生前并没有诞育子嗣,于是乾隆还恩准了庄亲王胤禄的奏请,将自己的亲弟弟弘瞻过继给了胤礼,使之袭承了和硕果亲王的爵位,使得这一爵位名号得以传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实际上,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将弘瞻过继给果亲王胤礼进而袭承果亲王的爵位,在政治层面上,也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方面,这是乾隆皇帝对于宗室成员昭显的“怀柔之道”。
弘瞻作为雍正的皇子,地位自然是高过普通的宗室成员的,因而将弘瞻过继给胤礼,本就是对胤礼极大的褒奖。更为重要的是,让弘瞻袭承和硕果亲王的爵位,这是在保留这一爵位名号和传承世袭的同时,也是对胤礼生前功绩的极度的认可与赞扬,如此一来就意味着胤礼可以名垂青史,为后世所传颂。这样的安排对于王公宗室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使得乾隆皇帝更加能得到宗室势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便是为了统治稳定的需要。
弘瞻作为乾隆皇帝的兄弟,让其袭承果亲王的爵位,既是要让“肥水不流外人田”,将权力、爵位、财富统统留在雍正的血脉后人之中,同时,也是借此对弘瞻进行安抚,使其日后不再成为皇权统治的“威胁”,进而确保自己子孙后代的安稳。
于是,此时年仅五岁的弘瞻,就被加封为亲王,想想乾隆皇帝本人以及弘瞻的另一位哥哥弘昼,加封亲王时年龄都已经超过了二十岁,相比之下,弘瞻无疑是非常的幸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弘瞻的“幸运”,并不仅仅是如此而已,除了幼年封爵并且一路被乾隆皇帝呵护成长外,成年后的弘瞻,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
乾隆十五年(1750年),刚满十八岁的弘曕,就被乾隆皇帝委以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的重任。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2年),又被安排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乾隆皇帝给予了弘瞻非常重要的岗位,既是对其的培养,也是对其的信任,作为兄长,乾隆可谓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然而,也正是因为一切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来的太过于容易,也让弘瞻开始忘乎所以般的想当然,最终铸成“大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大性格缺陷,导致了弘瞻的英年早逝。正如前文中所说的,年幼时的弘瞻便继承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同时继承的还有胤礼庞大的家产,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弟,也是无比的宠爱与呵护。而如此的顺境之下,弘瞻的人生轨道却也慢慢的发生了偏离,进而产生了极为致命的性格缺陷。
首先,是弘瞻待人非常的严苛与刻薄。
这一点在弘瞻对待其府上下人,体现的尤为明显。
据说,弘瞻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在其府上进行巡视,去“寻找”下人的过错,一旦被其发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轻则遭到严厉的训斥,重则便会施以杖刑,使其遭受皮肉之苦。
而这也使得弘瞻府上的下人对其是无比惧怕,只能提心吊胆般的惶惶度日,进而造成了非常恶劣的舆论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就是弘瞻非常的贪婪,尤其是他非常的贪财。
按理说弘瞻享受着亲王的食俸并且是亲王双俸,乾隆皇帝又对其也是恩赏不断,他本应该不缺钱,可弘瞻却是扔不知足,还在不遗余力的疯狂敛财。
“居家尚节俭,俸响之银,至充栋宇。”
而说到弘瞻敛财的方式,也可谓是五花八门。
他曾经私开煤矿,与民间百姓争利,更对百姓的正常生产与交易进行打压;他还与朝中的官员进行勾结,私下与地方富商进行贸易,以谋取暴利;更为过分的是,在随同乾隆皇帝南巡期间,他又以其“御弟”的身份,故意盘剥、压榨地方官员与商贾,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
然而,尽管弘瞻敛财不少,可他对于自己的生母谦妃刘氏,却是异常的吝啬,甚至从不给其银两孝敬,这也使得谦妃的赡养全部由乾隆皇帝来承担。
最终,弘瞻的贪婪也让乾隆皇帝对其忍无可忍,下定决心要对其进行惩罚,从而给弘瞻以警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就是弘瞻的心态非常的脆弱。
由于弘瞻的敛财行为引得了朝堂上下以及地方各阶层的一致不满,于是经过彻查后,乾隆皇帝最终给予了革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的处罚,同时又罢免了其所有的职务,之后又因其在皇太后面前“跪坐无状”,被罚俸三年。
乾隆皇帝此举,只是想给自己弟弟一个教训,然而,令乾隆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惩罚却给了弘瞻最为沉重,也是最为致命的一击。
被降爵罢职的弘瞻,终日闭门不出,郁郁寡欢,随后便是一病不起。
于是,见到此状的乾隆皇帝算是彻底被弘瞻“吓”到了,赶忙将其重新恢复为郡王爵位。可弘瞻还是在不久之后死去,令乾隆皇帝懊悔不已,并且还亲自为其撰写诗文,表达自己悔恨之意的同时,也在纪念自己的这位幼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讲到这里或许也会有朋友为乾隆皇帝“抱不平”。
弘瞻明明是“罪有应得”,并且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脆弱才导致了其最后的郁郁而终,结果使得乾隆皇帝就此背上了“气死弟弟”的恶名,弘瞻真可谓是“坑兄”典范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弘瞻相比,弘昼的做法明显是精明了许多。说道弘瞻,不得不提乾隆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那便是和亲王弘昼。
与弘瞻一样,弘昼也是一位颇为乾隆皇帝“头疼”的存在,然而,与弘瞻截然不同的是,尽管弘昼荒诞不羁,但是他依然能够寿终正寝,以善终收场。
而两者之所以在结局上有着如此明显的差别,还是在于弘瞻的“荒唐”是真荒唐,而弘昼的“荒唐”,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及弘昼的“罪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不止一次上演“活出丧”的闹剧,这似乎也成为了弘昼绝对的“标签”。而除此之外,弘昼在宗室宴会上,大言不惭的羞辱宗室,而他平时更是不学无术,遛鸟闲逛,走街串巷,甚至经常赌博,输的精光后还要找乾隆皇帝要钱。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是弘昼在朝堂上因为意见不合,当众殴打朝中的宗室重臣讷亲。
可仔细来看弘昼这些所谓的“荒唐”行为,实际上,都是其“自黑”的表现,他这是在故意败坏自己的形象,为的便是让乾隆放心,不把他当成是一种威胁与顾虑,进而换得了自己的一份平安与富贵。这便是弘昼的高明之处。
反观弘瞻,他的苛责是在败坏自己的名望,更是在反衬乾隆皇帝对其的娇宠与放纵;他的贪婪,伤害到了各个阶层的实际利益,更是将不少的朝臣“拉下了水”,对乾隆皇帝的统治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而他的心态脆弱,最终郁郁而终,还让乾隆皇帝背上了“恶名”。
由此可见,弘昼所做的一切,都是再让乾隆放心,而弘瞻,无疑是在让乾隆皇帝“闹心”,因而两人最终在结局上的大相径庭,也就成为了必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弘瞻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过于优越的成长环境,过于顺畅的人生经历,以及缺乏历练的人生路径,并不利于一个人的真正成长,甚至还会让其深受其累。弘瞻无疑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而从弘瞻的人生经历,也无疑印证了孟子的那句名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