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火车的出现,使得伦敦中产阶级也可以到贵族休闲的Brighton海滩19世纪后半,火车不仅载运伦敦的中产阶级到布莱顿,也将劳工阶级带到黒池。运输技术的发展、也把英国与其他欧洲北方工业国的游客,带到了在南欧也发展出的海滨度假胜地(如意大利里维耶拉、法国蔚蓝海岸、威尼斯丽都岛)。在「观光客的凝视」一书中,Urry对于运输技术、大众旅游、以及海岸的游憩化之间,提供了一个超越单纯因果关系的解释。铁路发展,虽然减缩了从工业城或都会区到达海滨的时间,但若不是皇室贵族对于海滨度假的喜好、若没有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赋予自然事物的感性与情感价值,那么交通运输发展未必会促成海岸线的游憩化。另外,19世纪开始的工业资本主义,也开始发展对劳动的控制与保护,并扩及社会生活各面向的安排,因此伴随着工时限制,周末休假以及固定假期制度逐渐形成。远离平日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出去度个假,成为劳工社群

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观光与社会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1)

文 |古明君

夏天,就是要到海边,享受沙滩、阳光、海水?在这个制式的想象中,海滨,就是度假的空间。但这个想象,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太久。

很长一段时间,海边是渔村、是边境、而不是度假胜地。今天我们熟知的海滨度假胜地(seasideresort),雏形出现在西欧18世纪中之前。当时,海岸的气候环境、带盐味的新鲜空气,被特定的阶级视为有益健康。由于当时交通依赖船只或马车,要旅行数日才能到达海滨,因此,这些人往往整季都待在该处。当时,海水疗愈就如同温泉浴一般,是上流社会的活动。海水浴的程序非常复杂,不像今日具有休憩的性质,而是医疗活动。在当时,这些人到海边并不是游泳,而是像泡温泉一样的泡海水浴。人们穿的,也不是泳装与比基尼。许多人是搭着类似马车的海浴机器(bathingmachine),拉到海边浸泡海水(见下面的图)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2)

18世纪的海浴

从上流社会的疗愈空间,逐渐转化形成我们今日较熟悉的大众旅游景点,时间大约在19世纪中期之后。多重的力量使得海滨胜地开始大众化与游憩化,包括:运输技术改变、工业资本主义使得空间与时间上开始有了制度性的分化、以及特定的意识型态或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这些不同的力量推动下,我们今日较熟悉的海滨旅游胜地逐渐形成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

工业发展、阶级与旅游休憩

英国与欧洲的海滨胜地,主要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逃离人口密度增高的工业化大都会的渴望、逐渐形成了制度性的安排,旅游就是这样的制度化安排出现的社会活动,让人们可以离开都会区,造访未工业化发展的边陲地区。伴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出现的海滨旅游胜地中,英国的布莱顿(Brighton)是个典型的例子。

布莱顿原本是一个小渔村,1750年代左右,推行海浴疗法的Dr.RichardRussell开始将这个小渔村改造为海水疗愈的地点,30年后,由于海浴疗法受到皇室喜爱,布莱顿盖起了皇家穹顶宫(RoyalPavilion),皇室贵族的造访,也布莱顿开始成为联系上流社会活动的象征。到了1841年,由于铁路的开通,离伦敦仅有70余公里远的布莱顿,成了可以一日到访之处,到布莱顿海滨不只是贵族与上流社会的活动,在伦敦中产阶级也流行了起来。

19世纪后半,火车不仅载运伦敦的中产阶级到布莱顿,也将劳工阶级带到黒池。运输技术的发展、也把英国与其他欧洲北方工业国的游客,带到了在南欧也发展出的海滨度假胜地(如意大利里维耶拉、法国蔚蓝海岸、威尼斯丽都岛)。在「观光客的凝视」一书中,Urry对于运输技术、大众旅游、以及海岸的游憩化之间,提供了一个超越单纯因果关系的解释。铁路发展,虽然减缩了从工业城或都会区到达海滨的时间,但若不是皇室贵族对于海滨度假的喜好、若没有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赋予自然事物的感性与情感价值,那么交通运输发展未必会促成海岸线的游憩化。另外,19世纪开始的工业资本主义,也开始发展对劳动的控制与保护,并扩及社会生活各面向的安排,因此伴随着工时限制,周末休假以及固定假期制度逐渐形成。远离平日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出去度个假,成为劳工社群集体的社会活动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3)

火车的出现,使得伦敦中产阶级也可以到贵族休闲的Brighton海滩

过往以载送货物或者只服务优渥乘客的铁路运输,在1844年铁路法明定:铁路公司有为劳工阶级提供服务的义务」之后,铁路旅行的阶级性格越发模糊。后来的铁路旅行就出现了具有现代观光业雏形的旅行社与套装行程,希望有休憩与娱乐的大规模人群移动,开始被组织起来。这种休憩娱乐移动的现象,也是因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作与休闲二分对立的制度化,而逐渐出现: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区隔、工作空间与休憩空间的区隔,休闲开始成为一种组织化的社会安排。在英国,海滨就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从医疗的、贵族度假空间,转化成为大众的、休闲游乐的空间。

普罗大众的海滨休憩

当中产阶级以及劳工阶级开始涌入海滨,不仅象征了「旅游的民主化」,也使得海岸地景出现了变化:十九世纪后出现的海滩度假胜地,开始有旅游设施出现,英国出现了度假小屋(Bungalow),让前来度假的中产阶级可以避免在公共空间中赤身裸体、而是在半私人的空间中游泳、全家同乐[3]。也有研究者指出:在欧洲的海岸线游憩化的过程中,大众旅游主要是由旅行社组织其来的社会活动,与此大约同时,海滨胜地则是开始出现家族性的私人公司来经营。除了小型旅馆、民宿、露营地之外,海滨度假胜地也开始出现大资本兴建的度假村(villa)和豪华度假公寓

在欧洲的海滩胜地中,德国的例子则呈现了另一种典型:海滩渡假由国家主导,并且以意识型态的力量来动员。在1936-1939年间,德国建造了4.5公里长的TheColossusofProra,这个海滨公寓最多可以同时容纳2万个游客造访,主要针对劳工阶级。房间很小很简单,游客被鼓励参与在海滨胜地的各种公共休闲活动,强健体魄、改造心灵。这个海滨设施的建造,是纳粹德国时期StrengththroughJoy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是在国家动员下,透过戏剧观赏、登山、旅游等休闲活动,大规模的将劳动阶级的工余时间组织起来、全面控制大众生活、改造大众的身体与精神面貌的意识型态计划。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4)

由希特勒时代开始建造,在战后东德时期完成的Prora休闲沙滩,肩负国家强盛的任务

早期在西欧及美国的海滨度假胜地,主要呈现工业资本主义影响下,休闲如何成为制度性的社会安排。上述几个例子,展现了不同力量下,海滨胜地的地景变化。但二次大战之后,战后经济秩序维系了北方工业国家的工资水平与制度化的假期,加上全球的地缘政治重组、以及1960年代之后航空业的发展和大型邮轮旅行的出现,使得跨国旅行更普遍,这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使得原来沿着欧洲与北美的海岸线出现的海滨胜地,开始有了全球扩张的面貌。

全球化下的海滩渡假胜地:新景点、新形态

此时学术圈开始提出了度假胜地有其「生命周期」的研究命题。已经形成多年的老牌海滨度假胜地,在旺季开始出现人口拥挤、交通拥挤、用水等问题,人们原来逃离工业城市就是希望摆脱这些问题,现在反而恶梦重现于海滨胜地。此外,这些海滨度假胜地所处的社会,也开始经历去工业化的过程,并且必须面对新型态的休憩空间(如游乐园、主题公园)、或者海外新兴海滨度假胜地的挑战,使得这些老牌海滨度假胜地光芒逐渐陨落。1960年代之后,新型的海滨胜地不仅在欧洲出现(例如西班牙的布拉瓦海岸与地中海岸线)、也在中南美(例如墨西坎昆、巴西萨尔瓦多)、加勒比海岸、与某些太平洋岛国出现[5]。

【全球化下的新形态沙滩休憩模式:迈阿密】

和老牌海滨度假胜地不同的是,这些在二战后国际旅游市场上开始出现的海滨度假胜地,所面对的资本主义,不再是将工作与休闲截然二分的工业资本主义、而是更有弹性的资本主义。有些位于区域经济或全球经济重要都市的海滩胜地(例如新加坡、迈阿密),现在作的生意,是将商务与旅游结合的会议旅游、商展旅游,接待到此开会、洽商、或参与商展等活动的商务旅行者,让他们可以把忙碌的工作行程和海滨休闲结合。这一类的海滨胜地主要的设施,往往是标准化的商务旅馆而非民宿,以及大型的会展中心,以方便各种文化各种国籍的商务旅客,得以极快地熟悉住宿环境和进行商业会议,而此类海滨胜地涉及的经济发展,也不仅仅是缘由于造访者的吃住与娱乐消费,还包括地产经济与商业金融等等。支持这类海滨胜地的空间形式的,往往是大资本(而且可能是跨国性的资本)以及政府力量。

至于那些不以会议旅游或商展旅游为目标、强调来此就是要休闲放松、要远离尘嚣的海滨胜地,它们的面貌也不同于19世纪西欧的海滨胜地了。这些二战之后出现在非欧美国家的海滨胜地,接待的游客或许有些来自国内的大都会,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欧洲、美国、或者区域经济内的其他国家(例如东南亚海滨胜地上的日本游客或中国游客)。由于语言、习俗、文化等因素,游客要到异地的海滨胜地休闲放松,就更依赖组织化的信息、服务、或相关的游憩安排,例如依赖旅行社联系交通住宿行程安排、选择国际连锁高级饭店(例如喜来登Sheraton)或者全包式假期度假村(all-inclusionresort,例如ClubMed)。虽然网际网络的兴起,可能让强调个体性的自助旅行者有多一些个体化的选择,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滨胜地,仍然相当程度呈现了旅游的组织化。

二战之后那些以休闲放松为主要诉求的海滩胜地,在发展与宣传操作上,出现了两种的基本样貌:一是加勒比海岸、以及某些太平洋岛国,仍遵从着标准化的3S原则:阳光(Sun)、沙滩(Sand)、海洋(Sea)。当然,后来许多人认为这一类的标准化度假海滨胜地除了这3S之外,还有另外的S,有人说是清洁卫生(Sanitary)、有人说是贩售(Sales)、有人说是性(Sex)。若先不论其他的S,前3项S倒是全球海滩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的标准化判准,在地社会的复杂度,就必须隔离出去,不需要(甚至不可以)让观光客接触到。另一种发展的样貌,则是适度地、有选择地将异文化包装进来,强调原始部落、非西方文明等,如墨西哥印加文化或者印尼的巴里岛文化,满足来自异地观光客的猎奇。即便是这一类的海滨胜地,重点也是适度与选择,而且有研究指出:当这样的异文化猎奇成为观光发展的逻辑后,观光工业的文化生产会将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为观光凝视而生的、符合世界主义想象的文化商品。

观光的社会冲击:环境污染、沙滩私有化

这些海滨胜地,对游客来说是休闲之处,但对更多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工作的所在。伴随着观光客的造访、各类服务(餐厅、咖啡厅、旅游商店)需求的成长,新的工作人口开始涌进这些在二战之后兴起的国际海滨胜地。某些低端的服务工作,可能来自周边更边陲的地区,但以情绪劳动为主的特定的服务工作,则可能需要有一定教育、文化、或者有服务业经验的劳动人口,因此未必可以直接聘任当地人或者来自更边陲地区的人。外来人口的加入,使得在地的人口特性发生变化、改变当地社会的肌理、影响在地的社会互动与环境,具体的例子包括外来工作人口的居住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如何在旅游设施用水、本地人与外来工作者的生活用水、与传统农渔业用水之间分配)、垃圾如何处理。在不同的个案中,海滨胜地发展带来(或可能带来)在地社会与环境的影响与冲击,到底谁有权利决定?其中可以看到资本、政府、原居此地的住民、与因工作而移住该地者、海洋爱好者与环保NGO等的合作或者张力。

不仅如此,私人海滨设施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是否涵盖及沙滩,就影响了不同的人亲近海洋的权利与沙滩的可及性(小编注:中山大学的沙滩外包给一家私人公司经营会馆,造成原来在此沙滩常年的泳客与一般游客无法进入使用)。另外,旅游产业的逻辑,是在更多大众造访某个海滨胜地之后,继续发掘新的「祕境」,这使得新的胜地不断出现,海岸线休憩化对海洋生态带来长远的影响,甚至不可逆转。海滨胜地的发展与不同案例,可以证明:所谓「无烟囱工业」的观光,并不表示没有生态影响、没有社会冲击、没有分配问题、或者必然可永续发展。

中山崖口海边攻略(海滨如何成为大众度假胜地)(5)

在未来,图中椰林处,将是一座观光饭店,…千百年来不断轮回上演的陆蟹产卵,也将随着栖地破坏,永远消失。

作者简介:古明君,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台湾社会学会巷仔口社会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