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是怎样讽刺尽了天下士人)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是怎样讽刺尽了天下士人)酸文之士是被毒害至深的,酸文二字概括这类迂腐无能的假斯文之士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将假仁假义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着仁义的旗号来做些不干净的勾当,亦或是假装自己是饱学之士,卖弄自己的才华。严监生将别人家跑进来的小猪占为己有,说的振振有词。还有范进,在中举前是个八股之士,中举后发现他还是个假斯文,在守丧期间不用银镶杯箸,用白色竹筷子看似尽礼,实则不然吗,他偷偷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虾丸子放在嘴里。他们表里不一,看似斯文,其实只是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仅在这些生活琐事上装,还抬高自己显得自己很有学识。金东崖研究《四书》,得意之处是对羊枣的诠释。羊枣本是一种小甜枣《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参因去世的父亲喜欢吃羊枣,所以自己不忍吃它。他假模假样偏要另立新说:"羊枣,即羊肾也;俗语说:'只顾羊卵子,不顾羊性命。'所以曾子不吃。"把羊枣说成羊肾,如此解释,就是为了"显示学问"。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强
从古到今,传统士人大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最高的追求。士人没入仕前,常常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到后来入仕了,往往也是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建功立业,驰骋官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将当时的士族大户、名士显宦以及普通士人的逸闻轶事,多侧面多角度的进行了描绘。它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腐败给予了无情的批判。鲁迅评价说该书的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吴敬梓可以说是将当时士人的万般样貌进行了描写,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达到了高峰。老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所以为官要两袖清风,为民着想,要守得住法律这条红线。那么在《儒林外史》中士人们心中的"线"是什么呢?在吴敬梓笔下的士人形象虽各异,但也难免有同之处。他们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真清高,不问世事;装清高,实为功名;假清高,糊弄他人。概括为清名之士,八股之士,酸文之士。
一、清名之士:清高线在小说开篇就写王冕这一正面形象,他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下士人的完美化身。这篇文章放在开篇,意在表达作者自己的追求,表明他心目中的士人应该是清明廉洁之士。王冕醉心于自然,追求思想的自由,安贫乐道。白盾在《吴敬梓创作思想初探》中称王冕有"儒者气象"。何永康则称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王冕一方面有传统儒者的风范,主张以仁义服人,一方面他又蔑视科举,对封建社会的制度有着些许的不屑。王冕不仅是个体,还是一类人。这代表了当时官场的一部分人,他们徘徊于边缘,对当时的官场不屑,但是他们心怀天下,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冕最后隐于山林之间,以视清高。杜少卿更是一个品行正、自由、个性、不愿为了尘世牺牲个人的离经叛道的形象。对于杜少卿则更加理想化,研究者也普遍对他持赞赏的态度。比如,冯至《论<儒林外史>》中说:"杜少卿已经冲出了他那官僚地主家庭的樊笼,成为封建社会的叛徒。"杜少卿是个离经叛道的人物,他敢于揭露统治者的丑恶,将那些存在于当时官场的不合理制度,他都要撕破、毁掉。他的一言一动对旧社会都是很大的打击,他是新旧时代交替的产物,他在那个时代,而他的思维早已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所以说他的存在能够加速封建制度的灭亡。我很认同李汉秋在《吴敬梓与魏晋风度》中说 "在杜少卿形象里民主思想表现得更充分","他既摆脱了钱财俗物的羁绊,又冲破八股举业的牢笼,热衷于经营舒展个性的小天地。"杜少卿的形象可以说是天性的解放,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制度的反驳。他敢于携着娘子的手,走出园门。这种举动在当时实在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抗,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意识。这类清名之士,他们不被科考为官所累,虽然身在那样一个时代但是他们敢于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可以说是在戴着封建制度的枷锁在舞蹈。在他们的心中的"线"是清高之线,是不为外物所累,不沽名钓誉,也不醉心科考。清名之士一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生活方式,追求自由民主的生活,他们不想被官场所累,只想做个清高之人。这样的清高之人,是一种避世的态度,想独善其身,其实有国才有家,清高线并不能改变这个浊世,要积极去改变。
二、八股之士:功名线八股之士是小说中的主流人物,有一生科举的周学道,有中举而疯的范进更有对举业近乎痴迷的马纯。马纯上对此有着自己的宏篇大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讲了从春秋时期到本朝的举业。他对文章也有"独到"的见解:" 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所以本朝洪、永是一变,成、宏又是一变,细看来,礼法总是一般。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带注疏气不过失之于少文采,带词赋气便有碍于圣贤口气,所以词赋气尤在所忌。"这些都表现了他八股的痴迷,并且现实中的冯粹中中过举,而马二没有。作者对他痴迷于八股是否定的。作者塑造这样一个马二先生,并让他对八股举业发表长篇大论,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这种痴迷的否定态度,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否定。这类士人,守着封建的礼法,不知变通,就像八股文章一般,将自己的人生用条条框框束缚好,有着自己的规矩线,不敢越雷池一步。就连女子也深受其害,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在父亲的影响下痴迷科举,奈何是个女子,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丈夫和儿子身上。
八股之士的生存为官之道就是这条迂腐的功名线,凡事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用祖宗之法压制着自己也约束着别人。将功名看做是毕生的追求,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功名线只是士人的附属品,将功名看的太重,将这一线作为士人的内心坚守,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变成了浑身权臭味儿的士。
三、酸文之士:"斯文"线酸文之士是被毒害至深的,酸文二字概括这类迂腐无能的假斯文之士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将假仁假义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着仁义的旗号来做些不干净的勾当,亦或是假装自己是饱学之士,卖弄自己的才华。严监生将别人家跑进来的小猪占为己有,说的振振有词。还有范进,在中举前是个八股之士,中举后发现他还是个假斯文,在守丧期间不用银镶杯箸,用白色竹筷子看似尽礼,实则不然吗,他偷偷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虾丸子放在嘴里。他们表里不一,看似斯文,其实只是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仅在这些生活琐事上装,还抬高自己显得自己很有学识。金东崖研究《四书》,得意之处是对羊枣的诠释。羊枣本是一种小甜枣《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参因去世的父亲喜欢吃羊枣,所以自己不忍吃它。他假模假样偏要另立新说:"羊枣,即羊肾也;俗语说:'只顾羊卵子,不顾羊性命。'所以曾子不吃。"把羊枣说成羊肾,如此解释,就是为了"显示学问"。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吸引眼球。这样的咬文嚼字曲解古意,自认为了不起,自己是博学之人,其实是假斯文,显示了其愚蠢之态。
《儒林外史》笔下的士人不管是像王冕那样的不作为的清高之士还是这为名为利的八股之士,或是不懂装懂的酸文之士都极尽丑态,他们守着自认为的"红线",迂腐不堪,为了自己的清誉、钱财、面子,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要有责任心,吴敬梓通过自己的笔杆子,用他的幽默写尽了这些士人的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