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评价范跑跑(范跑跑近况遭网暴10年后被追着道歉)
个人评价范跑跑(范跑跑近况遭网暴10年后被追着道歉)但突然课桌开始晃动,大家立马清醒了过来,因为四川经常会有小型地震,因此一开始教室里没人站起来逃跑。2008年5月12日,范美忠照常来到教室里给高一的学生上课,下午学生们本有些困倦,在他的声音里努力保持着清醒。他这些言论引发了社会的谴责,这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他因此被取名“范跑跑”,遭遇了严重的网暴,丢失了工作,无法正常生活。而在多年之后,舆论的声音却渐渐反转,不少人提出应该要向他道歉。那么,“范跑跑”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在遭遇多年网暴后现在生活得如何?这件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呢?
“现在再来一次地震,我的选择依然不会变,谴责我的人本身就不道德!”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大地震,一个个牺牲和拯救的故事让大家泪流满面。
与此同时,一位叫范美忠的老师却引起了众怒,在地震发生时,他独自一人逃生,全然不顾教室中的学生。
更让大家无法接受的是,面对人们的指责,他却写出了一篇帖子,里面赫然写着:哪怕是我的母亲,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一起死亡没有意义。
他这些言论引发了社会的谴责,这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他因此被取名“范跑跑”,遭遇了严重的网暴,丢失了工作,无法正常生活。
而在多年之后,舆论的声音却渐渐反转,不少人提出应该要向他道歉。
那么,“范跑跑”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在遭遇多年网暴后现在生活得如何?这件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呢?
2008年5月12日,范美忠照常来到教室里给高一的学生上课,下午学生们本有些困倦,在他的声音里努力保持着清醒。
但突然课桌开始晃动,大家立马清醒了过来,因为四川经常会有小型地震,因此一开始教室里没人站起来逃跑。
范美忠也没放在心上,还开口安抚大家:“不要慌,是轻微地震......”可话还没说完,整栋教学楼都开始剧烈晃动,他立马意识到,这是一次可怕的大地震。
于是他惊慌地向外跑去,奔跑在楼梯上甚至还摔了一跤,快速地来到了足球场上,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跑出来的人。
其他人呢?自己班的学生呢?都没意识到发生大地震了吗?
他连忙回头望去,这才看到其他老师带着学生开始往外跑,过了许久,自己班的学生才来到了操场。
他刚刚吓得一片空白的脑子此刻也清醒了过来,连忙走上前问:“地震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学生们也有些无奈:“我们没反应过来呢,老师你就跑了!我们都吓得躲在桌子下面,后面才敢出来,老师你怎么不带着我们呢!”
看着其他组织学生的老师,范美忠也有些惭愧,怎么就连喊一声都忘了呢,实在是太胆小了,还好学生们没出事。
但他也不认为自己独自逃跑是有错的,虽然自己是老师,那也不需要为学生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没有跟学生们道歉,只是加入到了其他老师的行列,一起组织学生们的疏散工作,很晚才离开学校。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抛下学生,独自逃生的行为在传出去之后,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鄙视,纷纷指责他不配当老师。
原本这件事并没有那么严重,在灾难的面前,大家可能抱怨几天,也就忘记了,但偏偏范美忠的个性是从不肯低头服输的,更何况在他的想法里,自己压根一点错也没有!
于是为了反击,5月22日,他写下了轰动一时的天涯帖子《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并在之后又写数篇辩解的文字。
也正是这些文章掀起了全国的热议,引发了到底何为“教师职责”的争论,他也得了一个“范跑跑”的绰号。
那里面究竟写了什么呢?
“我不是先人后已勇于牺牲自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时刻,除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
“哪怕是我的母亲,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如果太危险,我和你们一起死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走了你们也一样没事,何况你们已经十七八岁!”
“我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
其实他的这些言论中,并不能说都是错的,但在当时灾区惨不忍睹,救人者、牺牲者数不胜数的情况下,却显得无比自私和冷酷。
可以说是在最不恰当的时候,用敏感的身份,说了最不该说的话,也挑战了所有国人的道德观念。
确实,谁都没有必须先人后已、牺牲自我的义务,但他独自逃生,还大肆宣扬美化“逃跑行为”,那一个个为了救人牺牲的老师、医生、军人和民众似乎都成了“傻子”。
因此网上对范美忠的谴责和“网暴”开始了,如此声势浩大的骂声中,他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自己只是说了实话,也许是表达上不太合适。
因此他愿意向学生和学校道歉,却不愿意改变观点,并表示即使再来一次,还是会这样做。
眼看事件愈演愈烈,校长卿光亚也收到了许多投诉,要求辞退范美忠,但此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
2008年6月,扬子晚报表示,即使范美忠言行有过失,也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去毁掉他的事业和人生,要按照合法的程序去处理。
也有一些网友认为,那些为了学生牺牲的教师是非常伟大的,但老师不是“圣人”,也不能因此要求所有老师要有为学生失去生命的觉悟。
关于教师这个职业是否被赋予了过多“神圣”感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这次事件已经脱离本身,上升到了社会意识的思考。
因此作为舆论的中心,光亚中学还是和范美忠解除了劳动合同,但却依然让他在学校教学,工资也以补助的方式发放。
这种关怀让范美忠十分感动,毕竟他和家人也是地震的受害者,女儿也还不满一岁,生活也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方式下,他在光亚中学又工作了7年,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但因为他“名声在外”,找工作屡屡受挫,前途渺茫......
而这时大家还在深挖他的过往经历,并发现这位北大毕业的才子一直都饱受争议。
范美忠出生在四川隆昌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他却十分早熟。
因为父亲是个赌徒,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为了养活六个孩子,供他们上学,母亲李国民几乎长在了地里,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们。
这给小小的范美忠带去了极大的震撼,也留下了童年的阴影,他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爱,在艰苦的环境中学着保护和照顾自己。
而与哥哥和姐姐不同的是,他性格更为刚硬,在父亲赌输了家暴母亲时,所有人都害怕地瑟瑟发抖,只有范美忠会站出来理论和阻止。
这也让他受了不少委屈,没少挨打,这些经历让他内心更是坚定和愤懑,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勤奋苦读,于1992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了十里八村的骄傲。
但进入北大的范美忠,却很快成为了一个愤世妒俗的青年,仿佛一直刺猬,看什么都想攻击。
在开启大学生活之后,他很快发现之前多年的苦读似乎没有什么意义,而对比其他见多识广的同学,自己就是一个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此刻他已经钻进了牛角尖,没有意识到对于他这样寒门学子来说,正是高考才给了他走出农村的机会,反而怨起了上天不公。
于是他对待学业很不认真,也从心里看不上教学的老师,只觉得自己清醒独立,靠着在图书馆读书来增加学识。
其实多读书可以明智,这是没错的,但闭门造车却让他变得有些太过自我,一心想着追求“公平和自由”。
在毕业之后,他立马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评北大历史系诸君子》,把曾经的几位老师和前辈嘲讽了一遍,并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选择回家乡教书。
此时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巨大的构想,那就是培养出真正会思考,懂自由与平等的学生,让他们去改变社会现状。
他北大毕业生的身份在当时十分吃香,因此很容易就进到了中学教书,但虽然有着足够的学识,他的性格和想法却很难让人接受,因此更换了好几个任教学校。
直到2005年,他来到都江堰光亚学校,这是一家私立学校,这里的学生很多会直接到国外留学,因此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校长卿光亚也很欣赏他的教学理念。
在这里,范美忠一呆就是三年,本以为会在此处完成自己的梦想,但一场大地震,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正如上文所说,在地震中,他丢下了学生自己先行逃离,虽然之后也帮助维持秩序,但逃跑的名声还是传了出去,也因此无法平静生活。
那多年之后的范美忠,生活得怎么样?为何大家开始向他道歉呢?
多年之后的反思和改变2015年,范美忠离开了光亚中学,因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干脆决定,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他带着妻子和儿女搬到了成都市三圣乡,平时做着一些教育顾问、教书的兼职,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很安稳。
他也对当年发生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认为自己当初太过尖锐,其实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解决。
而且在家庭的温暖中,他也明白自己年轻时候的确价值观还不够完整,太过自我,他所谓的“真实发言”,其实是对那些牺牲、奉献之人的漠视,真得没有那么善良。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曾骂过他的一些记者,也明白哪怕范美忠有错,但那些过激的言论和对一个人的抨击也是过度的。
2015年,记者吴聪灵就写了一封道歉信给范美忠,再次把这件事摆到了公众的面前,这次虽然还是有许多谴责的声音,但不再像当年那样激烈了。
其实从一开始,大家谴责范美忠,根本问题就不是他的逃跑,而是他之后为自己开脱和宣扬所谓“自由和牺牲无用”的言论。
因此在灾难的带来的伤痛渐渐消失之后,人们对他也不再那么厌恶,但也依然不会认可。
而后不断有媒体开始为当年的所作所为道歉,也引发了大家对范美忠近状的好奇。
大家发现,范美忠46岁时,一家五口还住在一个狭小的两室一厅里,虽说靠着兼职收入不错,但想要买房却还是艰难。
但随着社会对他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他也算口碑回升,吸引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成都郊外开了教育实践点,收了不少学生。
因此如今的范美忠不仅完成了当初的梦想,也成功赚到了钱,换上了四室两厅的房子,家里人也不用再蜗居了,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2021年,有记者再次想要上门采访范美忠,他也早已没了曾经的咄咄逼人,而是淡淡一笑:“该说的早就说完了,没必要翻出来了。”
从此他也不再愿意接受更多的采访,只静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结语其实回顾“范跑跑”事件,我们并不能说他是无错的,但也并没有那么罪大恶极。
而引起众怒的敏感身份也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医护人员、警察,这些相对特殊的职业总会被人们不自觉地戴上“光环”,一旦看到不符合预期的行为就会失望乃至愤怒。
2022年7月,一则护士在抢救中玩手机的新闻引起了热议,挑起了医患关系的讨论,但在之后的调查中,真相却很简单,所谓的玩手机其实是在呼叫医生罢了。
其实网上的类似新闻层出不穷,护士实习生在下班后玩手机却被病人指责,警察被控诉暴力执法,似乎这些光环也成了他们的紧箍咒,稍微不慎就是雷区。
但其实我们要正视的是,这些职业确实伟大,但脱下这层“外壳”,大家都是一样普通的人,所以如果是职责之外的事情,不妨对他们也多一些包容。
最后想说,范跑跑”逃跑无错,但宣扬无德却是大错特错,我们可以不做英雄,但我们不该以此为傲,更不该去小瞧“牺牲”,否则站在光芒里的人将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