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有五楼:博物馆Vol.032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有五楼:博物馆Vol.032 内蒙古博物院元代钧窑瓷器,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已发现的钧窑香炉中大器型的典范。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 “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 ---馆藏精品--- 匈奴王金冠 ---战国时期的匈奴王金冠,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契丹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民族,宋辽榷场、草原丝路,契丹族融贯南北文化,吸收东西精华,结合马背民族的传统将草原文化推上了巅峰。契丹文化影响之大,传播之远,使以俄语为代表的斯拉夫语系国家直至今日仍用“契丹”一词称呼中国。
“大辽契丹”展览分为“契丹肇兴”、“因俗而治”、“开放交融”、“崇释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谜”六个部分。全面解读契丹民族起源,“因俗而治”的政治体制,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萨满教与儒释道并行的宗教政策,礼法中原的丧葬制度,民族消亡的不解之谜以及女真族的崛起等方面的内容。
展览综合运用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数字化的展示手段,讲好契丹人“从哪里来”、“去了哪儿”的故事,让观众在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理清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历程。
05
馆藏精品
--- 匈奴王金冠 ---
战国时期的匈奴王金冠,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 “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 ---
元代钧窑瓷器,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已发现的钧窑香炉中大器型的典范。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
这件“己酉”香炉打破了民间“钧不过尺”的说法,是目前已发现的钧窑香炉中大器型的典范。“己酉”香炉的十五字铭文,明确记载了它的烧制时间与工匠姓氏,为判定器物的所处年代和历史背景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 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 ---
查干诺尔龙,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查干诺尔的蒙古语意思为白色湖泊),故名。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
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是目前亚洲已修复装架起来的白垩纪最大的恐龙。从查干诺尔龙形态可以看出,它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形,脖子长,尾巴长,身躯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