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天府文化地标(区县解读江津最新发现)
三星堆天府文化地标(区县解读江津最新发现)揭示了3000多年前重庆先民的生活图景此次考古发掘的丰富成果江津区梧桐土遗址历时6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作业目前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
在500平方米的考古工地上
发掘出并排分布的商周陶窑、
数以万计的陶片和石制品、
大量灰坑和柱洞……
江津区梧桐土遗址
历时6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作业
目前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
此次考古发掘的丰富成果
揭示了3000多年前重庆先民的生活图景
1
▲俯瞰梧桐土遗址发掘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梧桐土遗址位于江津区油溪镇金刚社区,地处长江左岸一级阶地上,东距长江约80米。
2007年,考古工作者开展了针对小南海水电站的文物调查工作,并发现了梧桐土,以及紧邻的大河边、大土等商周遗存点,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今年2月,作为“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子项目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梧桐土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晨曦之间,龙眼树林中,梧桐土遗址悄然入目。当下,龙眼与梧桐土遗址都迎来了收获。遗址探方内有众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坑。这些土坑看似其貌不扬,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这是3座并排分布的商周陶窑,中间这一个保存最完整。”顺着梧桐土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员陈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中间的陶窑依次由圆形窑室、“V”字形火膛、方形操作间组成。他介绍,窑室是放置陶器进行烧制的地方,操作间则是向火膛投递柴火和清理燃烧灰渣的地方。3个陶窑大小不同,可以烧制不同规格的陶器。
▲遗址现场。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摄
如何判断这些土坑是3000多年前的陶窑呢?原来,土坑中有红色的烧结面、灰烬、废弃陶片等堆积。同时,遗址中还发掘出数以万计的陶片,经过拼对,小平底罐、高领罐等不同器型的陶器一件件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记者看到,一些陶器表面有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纹饰,古朴美观。据研究,这些器物的器型、纹饰等符合商周陶器的特征。碳十四测年也显示其年代为3000多年前的商周。
▲陈东在介绍出土石器。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摄
陶窑周边,分布着10余个柱洞,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在烧制陶器时,或许不是露天作业,而是可能搭棚遮护。
让考古工作者感到更兴奋的是,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头”。
远观这些“石头”,和江边的鹅卵石没什么不同,但仔细观看,会发现“石头”表面有人工打击、磨制的痕迹。这是先民通过石锤、石砧、砺石等加工工具,将一块块砾石制作成石斧、石铲、刮削器等石器,用于砍、砸、土作、切割等不同用途。
▲修复好的部分陶器。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摄
可以畅想,3000多年前的重庆先民临江而居,他们熟练掌握制作陶器、石器的技术,还赋予这些实用器具以美感。
梧桐土遗址的考古收获不止于此。该遗址所在的渝西地区处于成都平原和峡江地区之间,成都平原、峡江地区已发现诸多商周时期古遗址,而渝西地区经考古发掘揭示的商周遗存则较为少见。
▲小平底罐
陈东表示,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时代为三星堆文化晚期至十二桥文化早期,丰富了前后相继的三星堆文化与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学内涵,为解决两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另一个地方样本,也有助于复原古代先民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塑造自身文化特色的过程。
接下来,考古工作者还将对梧桐土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进行整理、研究,通过考古成果进一步揭示巴蜀文化的绚丽多姿。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