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如何做到具体而详实(让写材料变得轻松)
写材料如何做到具体而详实(让写材料变得轻松)1.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智慧。主要讲解三个观点: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智慧;大道至简是公文写作基本原则;公文写作应坚持大道至简原则。在本次课程里,主要着重讲解个人从写作实践中思索总结的公文写作“三至”论,即大道至简、规律至上、思维至美。(一)大道至简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清水拂心,今天老秘网公文课堂由我与大家一起文字交流《让写材料变得“轻松”起来(三)》。
转眼间,《让写材料变得“轻松”起来》系列课程已讲到第三课了。
第一课重点讲了“为什么写材料不轻松”,主要从写材料的历程、情形、场合三个维度,分析了写材料“不轻松”的原因。
第二课重点讲了让写材料变得轻松起来、变得可操作化的具体技巧——“六步写作法”(列出写作原则清单—列出可借鉴资料清单—列出写作提纲—逐步剖析形成初稿—列出修改清单全面修改—检查低级错误形成定稿),主要讲了“六步写作法”的概念及作用和具体环节要求,由于时间原因,来不及讲实行“六步写作法”的相关补充说明。
在本次课程里,主要着重讲解个人从写作实践中思索总结的公文写作“三至”论,即大道至简、规律至上、思维至美。
(一)
大道至简
主要讲解三个观点: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智慧;大道至简是公文写作基本原则;公文写作应坚持大道至简原则。
1.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智慧。
围绕这一观点,重点解读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大道至简?
(1)从说文解字、探根究源的角度来看,“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出自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大道至简”,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2)从辩证思维、正反比较的角度来看,大道至简的反面是博大精深,大道至简意味着“少而精”,博大精深意味着“多而广”,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一对矛盾,是一体的两面。大道至简与博大精深是可以转化的,大道至简往往要博采众长,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仅仅融会贯通又会造成新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还不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问题:有哪些阐述大道至简的名句?
(1)古代的名句,如“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2)现代的名句,如“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说,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说的,都是骗子。”(郑渊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3)关于思维定律的名句。拉哥思维:简单就是丰富。费米思维:最简单的最合理。奥卡姆思维:直接才接近本质。
第三个问题:有哪些阐述大道至简的实例?
(1)乔布斯的例子。苹果公司的前CEO乔布斯,他就是一个极致简约的人,乔布斯家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他说:我喜欢极简生活。同时他也把这种极简带到了工作中,1997年,他回到苹果公司,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70%的项目,随即又砍掉了90%没有特色的产品,只专注于iMac、iPod、iphone、ipad。发明iphone4时,他只有一个要求:“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我们很多人也使用过极简的iphone4,这也开创了全球智能手机时代,火爆了全球市场,也把苹果公司推向世界超级大公司的行列。
(2)人生贵在至简。最好的交往,至简至真,没有目的性、功利性。“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人与人的关系,太远会淡,太近会咸,适度最好,简单最好。选择简单,是一种大彻大悟、大智大慧。人生要过“万重山”,事业要过“山万重”,都需要轻装上阵。
(3)其它例子。一门技术或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认清实质,搞的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没有认清实质、没有抓住关键,反而陶醉在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中不能自拔;在搏击较量中,出招过多就是多余无效的招数太多,有效的招数少,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300回合才击倒对手;医生开的药方越多,就越是把握不好方法,用那些判断不准的药来试,高明的医生总是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绝对不会开乱七八糟的药物骗钱。
第四个问题:如何辩证理解大道至简?大道至简,富含辩证思维。只有辩证理解,才能精准理解。重点是处理好简与繁(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删繁就简,化繁为简。
(1)简单是高级形式的复杂,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简到极致,便是大智。简到极致,便是大美。厉害的人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2)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3)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越是长久。
2.大道至简是公文写作基本原则。
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智慧,能够应用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场合,应用于为人、做事、处世等各种情形,是普遍之真理。公文写作,作为一种思维活动,要把大道至简作为一种基本原则贯穿始终、坚持到底。
下面,我围绕“大道至简是公文写作基本原则”这一观点,重点讲解一个问题:公文的“大道至简”体现在何处?(或者说文风之“简”体现在何处?)
(1)从公文形式的角度来看,“大道至简”体现在“短”字上。具体来说,就是写短文、用短句、拟制短标题。
所谓写短文,就是篇幅要短(或者说篇章、段落要短)。具体到实际公文写作中,就是能用一句话说完的,绝不用两句话;能用两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三个字,做到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力戒繁词冗句、啰嗦拖沓、前后反复。就是“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
关于写短文,个人认为,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写短文不影响公文的“辅政”功能,短文章照样能部署详细的工作、介绍具体的方法。写短文与部署工作并不矛盾,甚至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文章太长了,受众听得昏昏然,即使把工作讲得再透,也是徒然。
二是写短文更能锻炼和彰显写作能力。从某种程度讲,越短的文章,花费的功夫越多,因为要细细地归纳、概括、提炼、锤炼。写短文,是对公文写作能力的一种考量。我们要把写短文作为锻炼和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契机,主动为之,孜孜以求。
所谓用短句,就是要多运用短句式(或者说字词、句子要短)。这里,简单普及一下现代汉语知识,讲一讲长句与短句的区别。顾名思义,长句和短句从直观上可认为长的句子为长句,短的句子是短句。可是,从专业角度看,长句和短句要从修饰词语的多寡、句子结构的杂简来区分。长句之所以从外观上看起来比短句长,主要原因就是所使用的修饰词语较多,主谓宾三个主要成分的前缀词多,定状补的成分长;联合成分较多;某一成分结构较复杂;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反推之,运用短句式,就是要力戒无必要的、冗繁的修饰语,力戒繁复的句子结构、少用复句甚至复句套复句。概括来说,就是“多用单句 必要的修饰语”。具体到实际公文写作中,特别是起草领导讲话稿,鉴于口语表达的需要,一定要多种短句式;一些长句子,能用标点断开的尽量断开,最好每句话不超过十个字。否则,很长的句子,领导讲起来费劲,受众听起来也费劲,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谓拟制短标题,就是所用的标题(或者说观点)要尽量简短、鲜明、直接。标题长,能精准表达观点。标题短,具有干脆利落、鲜明直接、易于记诵等优点。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标题,当是最佳标题。因此,我们要尽量使用短标题,所使用的短标题必须兼顾简短、鲜明、直接三个特征,不可为短而短。
回过头来看,写短文、用短句、拟制短标题毕竟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在实际公文写作中,还是要坚持形式服务内容,宜短则短,宜长则长。除非万不得已要写长篇、用长句、拟制长标题,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写短文、用短句、拟制短标题。
(2)从公文实质的角度来看,“大道至简”体现在“清、准、实、精”四字上。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简而清、简而准(简而适)、简而实(简而朴、简而真)、简而精(简而丰、简而新、简而锐)。
所谓简而清,就是层次清晰、表意清楚。公文,最讲究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至简,则清晰;清晰,则严密。简短与清晰,往往是绑在一起的。我们评价某个人“文字干净”,指的就是语句简洁精炼、层次清晰明了。虽然简短意味着直接清晰,但也不尽然,有时太简短了反而看起来模糊、混乱。因此,公文的简短,还必须建立在保证清晰的基础上,做到先清而后才简。
所谓简而准(简而适),就是表述精准、贴切适当。公文语言,最讲究精准性。写公文,固然要求短,但要在绝对精准的前提下求短。
所谓简而实(简而朴、简而真),就是内容实在、真实朴实。
所谓简而精(简而丰、简而新、简而锐),就是简练精炼、言简义丰、干脆有力。并不是掌握的东西越少就能写的越短,而是掌握的越多、越详细,才能简练,因为掌握的越多越详细,才能更好地选择和取舍。在厚积前提下的薄发,才是真正的简练精炼。具体到实际公文写作中,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最完备的思想、最深刻的哲理,传达出最大、最全的信息量,力求文字简短而思想深刻、系统完备,做到大义微言、要言不烦;要注重创新,善于讲前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讲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做到有特点、有新意;要精心推敲字词,确保文字表述有力度、有锐度、有气势、有气度。因此,公文的简短,还必须是蕴含着精炼、深刻、创新、锐度之意的简短。
3.公文写作应坚持大道至简原则。
围绕这一观点,重点讲解一个问题:公文写作如何做到“大道至简”?总的原则是把握“短、清、准、实、精”五字要求,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一文一事、一段一事、一句话一层意思”的原则。无论是句段,还是篇章,都要把握“主题鲜明、集中”的要求,以说清、说透一件事情为标准,切忌多个主题、多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千万不要贪多贪丰。我们平常说“学精比学杂更重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一层意思,并非只能简单地阐明一个小点,而是可以包含多个要素、多个小点。比如,公文的某句话“以……的力度抓好……,实现了……。”,就同时兼有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工作成效等要素,这就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
(2)注重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实际公文写作中,除了必要的背景介绍、场景导入外,一般来说,应尽量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公文的实用性也决定了,它不讲究绕山绕水、东绕西绕,不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犹未尽。不仅文章的开头要开门见山,文中的各个段落层次都要注重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如此才能“短起来”。当然,在阐述工作内容之前,有时为了体现工作内容的重要性,或者表明写作者自己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会插入一些必要的“段首导入语”。
(3)注重精心雕琢、反复修改。关于公文修改的重要性,大家应已形成共识,这里不需赘言。从某种角度讲,公文修改,其实就是剔除多余、删繁就简的过程,就是捋顺层次、化繁为简的过程。做到“大道至简”,必须在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上下功夫。有人主张公文修改占公文写作的十分之二,有人主张占十分之三。不论如何,总之要投入时间精力去修改,甚至是大刀阔斧地修改。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们要以严实、严谨、严密的科学态度,竭力删除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和无关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竭力理清理顺那些相互混淆、重复、叠架的内容。
(4)力戒“冗、假、大、空”。“冗”,就是冗长,像老太婆的裹脚布,文字或语言冗杂繁长,行文叠床架屋、重复累赘,让人无法忍受,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讲到这里,说个笑话。有句话说:“关门闭户掩柴扉,一个孤人独自归。”这话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造句巧妙,用意幽默,但仅仅说明了两个意思:“关门”、“一个”。这句话是专门讽刺那些行文冗长、重复累赘的。“假”,就是虚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大”,就是大话连篇、不着边际,就是不顾实际、讲大道理、故作高深,所写的讲话尽是“正确的废话”,“放之四海而皆准”。“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在实际公文写作中,我们要努力避免这几种情况,坚持求简向短、求真务实、以小见大。
(二)规律至上
这里,主要讲三个观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公文写作规律包含工作规律和写作规律;公文写作应遵循规律至上原则。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围绕这一观点,重点解读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规律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规律的定义。
一是从XX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理解“规律”一词,如果说简单是一种哲学智慧,那么规律则直接就是一种哲学观点。XX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鉴于此,我们可以将规律等同于本质或真相。关于“规律=本质”。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关于“规律=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同时,XXX主义哲学还立足于唯物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二是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理解“规律”一词,我们可以将规律等同于法则、效应、定律、定理、管理法等,比如说南风法则、末尾淘汰法则,鲶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定律、墨菲定律,韦奇定理、蓝柏格定理,倒金字塔管理法、水库式经营法,等等。这些法则、效应、定律、定理、管理法等,都是对事物运动发展本质联系的科学概括和揭示,都是经过实践反复验证、并且能够广泛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永恒不变之规律。
三是从成功学的角度理解“规律”一词,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如果找到了某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就会主动地去顺应事物发展趋势,适应事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成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使暂时获得成功,最终也逃脱不了失败的结果。因此,成功的途径在于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有句话叫,“掌握信息不如掌握趋势,掌握趋势不如掌握规律。”讲的也是规律在成功学领域的应用。
四是从周易的角度理解“规律”一词,关于周易,有多种说法,比如,“易 是世界变化的规律 ”;“《易经》是研究天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的,揭示了宇宙的总规律”;“《易经》是研究普遍规律的高深哲学”,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将规律等同于易。周易与XX思主义哲学,一中国一西方、一古代一现代,都是研究规律的学问。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变化之理,与XXX主义哲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处。甚至于,在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上,周易比XXX主义哲学更透彻、更精准。这里,简单普及一些周易知识。周易主要有“三易”或者说三大原则,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就是简单的易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住要点(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周易统筹宇宙万事万物,以简驭繁,看似“简易”,却是大智慧。“变易”,就是变化的易理。易就是变,周易就是讲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就是一门寻找变化规律的学问。“不易”,就是不变的易理,即在宇宙万事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这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即“规律”是不变的。在这三大原则中,其中“简易”,讲的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变易”与“不易”,讲的是事物现象与规律的辩证关系,现象千变万化,而规律永恒不变。关于“不变的规律”,宗教叫它“上帝”或“神”、“佛”,哲学叫它“本体”,科学家叫它“功能”,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宗:宗旨、本质、目的)”“运用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五是从“X事求是”的X想路线角度理解“规律”一词。XX规定,我X的思XX线是解放思想、X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于其中的“X事求是”一词,我们一般理解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但若深究起来,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理解,“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X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就是按规律办事。X事求是,不仅是XXX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X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中XX校的校训,就是“X事求是”四个大字。
六是从规律与规则比较分析的角度理解“规律”一词,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客观的。因而,不可把二者混为一谈。当然,规律与规则也不是毫无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指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二个问题:规律有哪些类型?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我们可以将规律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规律,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规律则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是人的主观的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三个问题:规律有哪些特征?在前面有所提及,这里概括来说,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必然性(本质性)。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这里,有必要讲一下规律与现象的辩证关系。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二是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对于同一本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
三是客观性(不可抗拒性、永恒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仅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且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对待规律?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谋略家范蠡认为:时不至,不可以强生;事不究,不可以强成。就是说做事要善于审视度势,抓住时机,时机不成熟不可以贸然行动;对于事物要研究分析透彻,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不可以违背事物的本质规律而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看待、对待规律的应有认识和态度。一个人要想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就,首先就要研究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据此制定适应形势发展、合乎客观规律的措施和策略,如此才能获得成功。从事具体行政事务如此,从事公文写作同样如此。世上三百六十五行,行行莫不如此。只有奉行规律至上,才能有所成就、走向成功。
2.公文规律包含工作规律和写作规律【限于时间原因,后面的内容留到《让写材料变得“轻松”起来(四)》里讲好,敬请继续关注支持,谢谢!】
《让写材料变得“轻松”起来(三)》就交流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作者:清水拂心(老秘网公文课堂主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