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不过,再仔细琢磨朱文正这句话,这话外之意大概就是:你若成功,给我的封赏,肯定是最大,最好的。朱元璋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这侄子真懂事。那时候,朱元璋还没孩子,把朱文正当亲儿子,经常带在身边。朱文正确实聪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学东西特别快,攻、杀、战、守、斗、引、埋伏,拳脚棍棒样样擅长。朱文正跟随叔父南征北战,攻打南京城时,他身先士卒,立了战功。朱元璋论 功行赏时,就问朱文正想要个什么官,朱文正却这么回答朱元璋:“叔父,您成就了大业,何患不富贵。若先给至亲封官行赏,又如何服众?”

1364年,刘伯温忽然跟朱元璋说:“大帅,注意南昌。”朱元璋一愣,疑惑地说:“南昌怎么了?朱文正守着呢!”谁知,刘伯温说:“那就注意朱文正。”

朱元璋一惊,他从没想过“注意”朱文正。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疑心较重的人,但是朱文正是他大哥朱兴隆的儿子,他们老朱家的子孙。

大哥死得早,大侄子一直是由大嫂王氏抚养。在朱元璋起事稍有起色时,重视亲情的他,就把大嫂和大侄子接到身边。

那时候,朱元璋还没孩子,把朱文正当亲儿子,经常带在身边。朱文正确实聪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学东西特别快,攻、杀、战、守、斗、引、埋伏,拳脚棍棒样样擅长。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1)

朱文正跟随叔父南征北战,攻打南京城时,他身先士卒,立了战功。

朱元璋论 功行赏时,就问朱文正想要个什么官,朱文正却这么回答朱元璋:“叔父,您成就了大业,何患不富贵。若先给至亲封官行赏,又如何服众?”

朱元璋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这侄子真懂事。

不过,再仔细琢磨朱文正这句话,这话外之意大概就是:你若成功,给我的封赏,肯定是最大,最好的。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改制,徐达和李善长分别做了左右相国。设立了大都督府,统领所有的部队,朱文正也当上了大都督。

不过,这个任命遭到了不少质疑,朱文正骁勇善战,可他是个纨绔子弟,玩心太重。把这样的人,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关键时刻会耽误大事的。

很快,朱文正用实力证明,他配得上大都督之职,朱元璋没有看错人。

朱元璋成功路上,最大的一个敌人就是是陈友谅。

同样,陈友谅也将朱元璋视为头号死对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之间的胜负,决定天下之主的人选。

当时,在江西一带,朱元璋占领了洪都,陈友谅占据了九江。如果陈友谅攻占了洪都,如同斩断了朱元璋的一条臂膀。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2)

1363年4月,陈友谅趁朱元璋在泸州攻打东吴张士诚,江南兵力空虚之时,亲自率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今南昌)。

此时的朱元璋根本腾不开手救援洪都。于是,他就给洪都守将朱文正下了一道死命令:就是拼死,你也给咱守住洪都!等我回来!”

话是这么说,洪都城真的不好守,朱文正只有两万人,这1 : 30的兵力,听着都让人有点打怵。而且洪都城一共八个城门,很容易顾此失彼。

谁也没想到,表面上放荡不羁的朱文正,背地里却正在修葺城墙,招兵买马。陈友谅进军洪都的当天,朱文正一收往日纨绔子弟的做派,露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

朱文正立刻制定了周密的作战部署:抚州门由邓愈来死守,赵德胜守住宫步门,士步门以及桥步门,薛显则守住章江门和新城门,琉璃门和澹台门,由牛海龙,赵国旺二人分别镇守。

朱文正安排好各门防守,余下2000人,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如此谨慎安排,证明朱文正确实很有指挥官的风范。

战役拉响前,为了鼓舞士气,朱文正饱含泪水地对将士们说:“今日之战,为的是以后荣华富贵!”

1363年4月24日,洪都战役正式开始。陈友谅主攻抚州城门,只要陈友谅的士兵靠近城门,城墙上大木头、大石块如倾盆大雨般往下落。最后,一具一具尸体堆成了山。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3)

陈友谅气急败坏,下死命令:退后者斩!

随后,在陈友谅士兵疯狂地攻击下,城墙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可是,陈友谅大军还没来得及挺进。守将邓愈立刻命令将士利用火冲,对准大洞口不停发射,陈友谅的士兵被打得无法靠近,最后不得不撤退。邓愈赶紧命人将大洞口给堵住。

然而,陈友谅的人太多了,很快又卷土重来。朱文正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下去,等不到援军,洪都早就成了敌人的囊中之物。

于是,朱文正即刻下令:一部分士兵到城外抵御敌军的进攻,一部分士兵修补城墙。

城墙修好了,朱文正的预备队也到了,陈友谅感到攻打无望,下令撤退。

朱元璋的士兵,也在经历残酷的战争考验后,逐渐成长起来,这也是朱文正能够撑得久的原因。

洪都城之战,朱元璋很多高级将领阵亡,朱文正也受了伤,陈友谅更是伤亡惨重。

后来,陈友谅又从水道偷袭,利用楼船的高度偷袭朱文正,都一次一次地被朱文正给打了回去。

到最后,朱文正受了重伤,实在站不起来。于是他让人把他绑在旗杆上,拼尽全力呐喊着指挥战斗。

就这样,朱文正以2万守军抵御陈友谅60万大军,足足抵抗了85天,终于等到了朱元璋的援军。

这场兵力悬殊,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严重挫败了陈友谅的锐气,极大地消耗了他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决定了朱元璋成就霸业的走向。而朱文正厥功至伟。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4)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回到南京后重赏了徐达、常遇春等人。对力保洪都不失的大侄子朱文正,却没有一点表示。

或许朱元璋认为,侄子朱文正识大体,不会质疑叔父的做法。当初他那句拒绝封赏的话,便是证明。

刘伯温曾经提醒过朱元璋,鄱阳湖之战,有一些没有直接参与作战的士兵,他们的功劳也不能忽视。

比如,没有在鄱阳湖上发一枪一弹,却震撼陈友谅不敢南逃的武阳部队;还有死死拖住陈友谅,又断其粮道,为朱元璋争取时间作准备的朱文正。

然而,朱元璋却认为,陈友谅攻打洪都,是和他之间的决战。就算陈友谅攻占了洪都,他也一样会追到鄱阳湖。而他们在鄱阳湖沿线布下重兵迎战,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么说来,朱元璋认为朱文正在洪都的战功,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大。

可是朱文正不是这么想的,他曾经跟手下的士兵说:陈友谅被我拖了三个月,叔父才腾出时间做应战准备。我又断陈友谅粮道,让他军心不稳,叔父才一举将其拿下。你们说,这功绩是不是光芒万丈!

叔侄两人的分歧,就此慢慢地开始滋生了。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5)

其实,有几年了,朱文正没有被升迁过,赏赐过。这次,他几乎是豁了命地冲锋陷阵,可他的期望又一次落空。他很失落,仿佛跌入了万丈深渊。

他打骂将官,强抢民女,花天酒地。整个人已经神魂颠倒了。

将领慌了神,乱了分寸,部下也开始心神不宁。后来,居然有人挑唆朱文正投靠张士诚。

朱文正吓了一跳,朱元璋可是自己的亲叔叔啊!

然而,朱文正很快觉得,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个乱世中,有多少人的效忠之心,就没有被培养起来。而利益至上,是人的本能。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6)

1364年,就在朱文正准备发挥本能时,刘伯温却提醒朱元璋:大帅,您要注意南昌。

“南昌怎么了?有我侄子朱文正守着呢!先生就放心吧。”朱元璋笑着说。

“那就注意朱文正吧。”刘伯温语气很坚定。

朱元璋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刘伯温呀刘伯温,你可是“刘半仙”啊!

在政圈里,被“注意”,可不是什么好事,那是要倒霉的。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想过他会倒霉。

这位曾把陈友谅打得落花流水的战将,堪称奇才,又是自己亲信,骄傲。

朱元璋这人本来疑心就重,他向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就派人去南昌城查看究竟。

被派去的人回来说也说,朱文正有点不对劲,依他的观察,朱文正有蠢蠢欲动的心。

朱元璋做梦都没想过,曾经为他豁出性命的亲侄子,竟然会背叛自己,投靠他的死敌张士诚?

为了万无一失,朱元璋再次派人去试探朱文正,看他是玩物丧志呢?还是真的要背叛自己?

朱元璋派去的使者,责骂朱文正的不是,一时间,朱文正也非常恐惧。或许就在那一刻,面对叔父的屡次试探,他真的动过背叛朱元璋的心思。

根据现存史料,已经无法对当时的真实情形,做出公正的判断了。

但是,朱文正对朱元璋的怨气,确实存在。

朱元璋勃然大怒,谁都可以背叛自己,朱文正是朱家人,怎么可以背叛自己!

于是,朱元璋亲自前往南昌,将朱文正带回应天府。

本来朱元璋想杀掉朱文正,最后在马皇后的劝说下,将其软禁,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朱元璋晚年谈刘伯温(他是朱元璋至亲)(7)

当初,朱元璋没封赏朱文正,可能真的认为亲侄子,不是外人吧。

可是,对功臣的赏赐,人家可以不要,但是老大你不能不给啊!

这不是钱的事,这是脸面的问题。别人立功都有嘉奖,可就我没有,难道你觉得我拼了命守住的洪都城,算不上功劳?

你赏赐人家,拒绝是人家的事。拒绝封赏证明你的大侄子不贪图名利,会让人另眼相看,也会给你长脸。可是,朱文正没有得到这个机会,这事换谁,心里也会拧巴。

因此,所谓朱文正的背叛,以及最终惨死,朱元璋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370年,朱文正去世五年后,已经称帝的朱元璋,将朱文正的儿子,年仅八岁的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地桂林。

这件事,证明朱元璋还是一个念及亲情的人,算是给朱文正一个交代。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