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还有王晶那一集,其余的嘉宾都是常客:梁文道和周轶君,与文涛配合好几年了。王晶是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风云人物,导过很多卖座的电影,对他作品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甚至很多观众称他为“烂片之王”,不过他倒不以为然。第一集的嘉宾是:周迅、陈坤和马未都。原以为是个新鲜的组合,没想到周迅和陈坤在一起反倒不好聊,因为话题都集中在周迅和陈坤身上,马未都也变成了陪衬。而内容无非就是当演员那点事儿,没有八卦、也没有深度的内容,估计是窦文涛的观众最不能容忍的事吧。窦文涛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说过,他一开始做《锵锵三人行》的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聊天节目,也是硬着头皮,抱着不做就会失业的心态接下来的。但在主持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聊天节目的精髓:就当是朋友之间饭桌上的聊天。饭桌上,功夫茶间,几个老相识不就这么天南海北永远聊不完的话题。就是一群朋友间的话家常,就一个社会议题,大家各抒己见,天马行空,话题跑偏了也无所谓,图一个乐字

新一季的《圆桌派》又开始了。每期都在第一时间追着看,就像和一个老朋友会面,聊一场天,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下次再约。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2)

从大学时看《锵锵三人行》起,对窦文涛的喜欢,十年如一日没变过。这一点忠诚在其他任何一个主持人都没出现过。追过蔡康永的节目和书,曾经喜欢过白岩松、董卿、鲁豫、许戈辉、汪涵……后来,都慢慢失望,或者没兴趣了,唯有窦文涛,只要他一出节目,尽管有些节目一看就纯粹为钱去的,我还是会去看。每次都看得很开心,很有收获。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3)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4)

窦文涛和别的主持人很不一样。得益于一开始做新闻的环境是在香港凤凰卫视,他没有很多内地主持人的腔调和政治正确;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博学又不卖弄,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聊得来,可高可低,可俗可雅,不管节目中来的是学者还是明星,还是边缘人物,他都能聊得入流,不突兀。

《锵锵三人行》停播后,几乎就很少能看到窦文涛的聊天节目了。《圆桌派》弥补了这个缺憾,也因只有这个节目可追,所以感觉一季要等好久,且看一集少一集,格外珍惜。

窦文涛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说过,他一开始做《锵锵三人行》的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聊天节目,也是硬着头皮,抱着不做就会失业的心态接下来的。但在主持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聊天节目的精髓:就当是朋友之间饭桌上的聊天。饭桌上,功夫茶间,几个老相识不就这么天南海北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就是一群朋友间的话家常,就一个社会议题,大家各抒己见,天马行空,话题跑偏了也无所谓,图一个乐字。而这种聊天重要的就是,熟人之间,或气场相合的朋友之间,才能聊得尽兴。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5)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6)

所以偶尔在饭局里出现一两个新人,总会把原来的节奏和气氛搞乱掉。比如某天饭局里突然来了一个大家都不太熟的美女,话题都集中在她身上,可美女就是不爱说话,当天的气氛也是会比较冷,但毕竟有美女看,也就无所谓。或者,来了一个特能侃,还老爱怼人的新朋友,遇到这种人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和同桌的人吵起来;要么就话不投机半句多,大家都不怎么说话了,吃完散会。

第一集的嘉宾是:周迅、陈坤和马未都。原以为是个新鲜的组合,没想到周迅和陈坤在一起反倒不好聊,因为话题都集中在周迅和陈坤身上,马未都也变成了陪衬。而内容无非就是当演员那点事儿,没有八卦、也没有深度的内容,估计是窦文涛的观众最不能容忍的事吧。

还有王晶那一集,其余的嘉宾都是常客:梁文道和周轶君,与文涛配合好几年了。王晶是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风云人物,导过很多卖座的电影,对他作品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甚至很多观众称他为“烂片之王”,不过他倒不以为然。

这一期的尴尬,在一开头就埋下种子了。一开始窦文涛就给他一个“说话直”的人设,以致于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就一副“谁都不怕得罪”的态度。

在聊天中,最怕较劲的人。而王晶这集的表现就是全程跟其他嘉宾唱反调。在谈到导演的状态时,周轶君提到89岁高龄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徳,说他最新电影《骡夫》很好看,王晶怼说,他从《百万美女宝贝》以后,就没有一部能看的,全片整个节奏都不对。梁文道这边谈到,好莱坞工业文化如何保持高专业度,也被王晶驳回:“实在不是,好莱坞也是看谁带钱谁老大”。文道平时多么能说的一个人,也被搞得很尴尬。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7)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8)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9)

整集看下来,就窦文涛一直在缓和这种气氛,然后王晶并不打算放下攻击,就这样谈了一小时。观众看起来确实是挺累的,感觉随时会谈不下去了。但看到进度条还那么长,有一种看戏的心理,这天怎么聊下去,也是看节目的一种特殊体验。

当然,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少,一般有窦文涛在,大家都能相谈甚欢。窦文涛自称“浅薄”,其实是装浅薄。梁文道说,他平时如果不录节目,就在家里看书,研究中国画。从节目中随便一个接地气的娱乐话题中,都能讲到佛性或者画中的内容,就知道了,他有一种化低级为高级,化俗为雅,雅俗共赏的本事。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0)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1)

同样还是周迅,这一集里就聊得比较融洽。都说周迅的演技好,眼睛有戏。窦文涛说出了另一种观点:周公子眼里有空性,就像山水画里的留白,观众就可以自行补足情绪和内容,所以看起来有戏。

每集都有收获就在于此。在谈到演技的时候,周迅分享了她的经验。

周迅说,她会把生活中的很多经验和情绪记住,然后运用到作品中。比如人们常常以为面对亲人逝世或者失恋,就应该是嚎啕大哭。而周迅在她奶奶去世的时候,她当下是没有哭的,而是惊吓。直到后来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眼前浮现出奶奶才放声大哭。周公子就把这个经验运用到了《红高粱》的某一场戏中。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2)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3)

嚎啕大哭也是对的,那是别人的反应。所以,演戏就是这样,这个角色是谁演的,就是带有谁的理解和经验。

而这种随时把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记住,不管当下是难过还是高兴,都有一个理智的声音告诉自己,这个要记住,下次演戏时要这么用。演了二十几年的周公子,早已人戏不分,生活中也处处在想着演戏。这不才是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以此类推,不管演戏、写作、音乐、画画,但凡文艺工作者,都可以用这一招。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就写作者而言,时刻把自己当作一个写作者,就会时时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此时的场景,此时的感受,此时的人物,要用怎么样的词汇描述和记录下来,默默记在心里,然后某天在写文章时会自动跳出来,自动联想。而素材和选题才可以这么源源不断被积累起来,延续下去。

我发现保持写作习惯的人,都是很敏感和善于观察的人。而这个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做到的。

昨天在图书馆里,有一个儿童作家来签售,一堆家长带着小孩,现场买书给作家要签名和合照,好不热闹。当我沿着长长的队伍,看到坐在书桌前的那位女作家,五六十岁的样子,丰腴的身材,即使化着浓浓的妆也看得出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皱纹;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作家,汗流浃背,被一群工作人员和小朋友围住签名、拍照的时候,我在想她是签到心里骂娘,还是每签一本都开心地数着:又卖出了一本,可以赚到多少钱了。我下意识的会好奇他们的心里,然后想着,将来写小说这一段可以用进去,到时候就可以由我来做主她是个怎么样的人。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4)

圆桌派窦文涛有一个自己爱上的人(窦文涛的圆桌派)(15)

每个场景,每个人物心理都去揣测一翻,常常做这样的练习,对写作很有帮助,也可以尝试跟他们沟通,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乐趣。

这只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就节目中周迅的分享,而产生的关于艺术创造与实际生活关系的思考和延伸。不同的人会在这一小时里,听到不同的内容,得到不同的东西。

能够在你娱乐之余带给你收获,引导你去思考,这样的作品应该要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在分享观点的同时,也在传达独有的品味和价值,而不是迎合观众的口味,因为观众是无知的。

就像乔布斯说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展示给他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