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弹唱母亲节(在母亲节弹奏真的爱你)
钢琴弹唱母亲节(在母亲节弹奏真的爱你)这盘磁带分A、B面,每面6首,共12首曲子。全部听完大概40分钟左右,比那种透明带身的普通版足足多了10分钟。当时在学生之间流行磁带交换,一是没钱,二是因为穷。而它因为“用料扎实”,从来没有被交换过。当时的磁带,普通人买的大多是盗版带,盗版带最大的问题就是歌曲时长被严重缩水,基本只播放曲子的前半部分,一般是两段主歌,一段副歌。导致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港台歌曲都是2分钟左右的长度。这些天一直在琢磨,教孩子们弹奏什么内容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妈妈,打开网页,在众多歌曲名录中,《真的爱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第一次接触《真的爱你》,是在98年。那时候很多人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磁带,购买的渠道除了音像店就是街边堆满磁带的小摊车,就像现在四处兜售“车载CD”的一样。当时的磁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透明带身,另一种是看起来“用料扎实”的非透明带身,后者的售价较前者贵一些。我买的是后一种,15元/盒。之所以
最适合在母亲弹奏的歌曲:Beyond《真的爱你》
古筝演奏 | 千 云
不知不觉又到 “母亲节”,感觉这个特殊的日子在今年来的这么早却又那么迟。
这些天一直在琢磨,教孩子们弹奏什么内容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妈妈,打开网页,在众多歌曲名录中,《真的爱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15元的磁带第一次接触《真的爱你》,是在98年。那时候很多人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磁带,购买的渠道除了音像店就是街边堆满磁带的小摊车,就像现在四处兜售“车载CD”的一样。
当时的磁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透明带身,另一种是看起来“用料扎实”的非透明带身,后者的售价较前者贵一些。我买的是后一种,15元/盒。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因为那是我一周的饭钱。
当时的磁带,普通人买的大多是盗版带,盗版带最大的问题就是歌曲时长被严重缩水,基本只播放曲子的前半部分,一般是两段主歌,一段副歌。导致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以为港台歌曲都是2分钟左右的长度。
这盘磁带分A、B面,每面6首,共12首曲子。全部听完大概40分钟左右,比那种透明带身的普通版足足多了10分钟。当时在学生之间流行磁带交换,一是没钱,二是因为穷。而它因为“用料扎实”,从来没有被交换过。
在这里,《真的爱你》播完差不多是3分钟,结尾部分的吉他贝斯和声,相当完美,每次听的时候总会感到意犹未尽。直到多年以后,在同学的MP3里我才第一次发现这首歌的全长是4′39″,而我一直以为的完美结尾实际上是它的间奏。但也足以看出“用料扎实”还是用了更多的心思:间奏部分的收尾很巧妙,丝毫不影响这首歌的完整性。
歌词与表白磁带里一般都会附带歌词,但大多歌词的内容都不完整,需要自己去整理加工,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抄歌词成了很多同学在课余时间里最爱做的事,一部分人就是在抄歌词中,练出了一笔好字。
提起抄歌词,国语版的还好,港台地区因为语言原因,抄起来着实让人难受。一句粤语歌词往往要听上许多次,才能最终定稿,还无法保证对错。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很多同龄人能跟着原声完整的哼唱,发音也很相似,但若真的探究这首歌唱的是啥,却回答不出来的原因。
喜欢《真的爱你》,一是因为旋律好听,二是因为歌名。上世纪末的华语歌坛情歌大行其道,王杰、张信哲、邰正宵因为经常演唱情歌,被冠以“情歌王子”的头衔。当年的歌名比较含蓄,即使是情歌也不会在名字上表现出来。所以当人们知道世面上有一首歌曲把“爱情宣言”用作歌名,同时还不了解歌词内容的时候,被用来表白是件很常见的事。于是众多的俊男靓女,把校园表白变成了认亲现场。尽管当年的场景现在谈论起来略显滑稽,不过当事人和围观群众在当时都觉得特别的浪 漫。
歌词本与老花镜疫情期间在家里闲得无事,把屋子好好的收拾了一下,翻到了许多曾经的玩物,有方便面卡片,漫画书、从小到大的教材、考试卷纸、笔记、信笺、唱片、磁带、CD……一屋子塞得满满登登。
翻到歌词本的时候,刚好看到抄录的这首歌。于是我把这个“浪漫的事”当作笑话说给母亲听。前一秒还在叨咕我把屋子弄的乱七八糟,无法下脚。听到这个话题的后一秒,老太太一下子提起了兴致,跟我一起述说起当年的趣事。
那个时候我家住在学校旁边,步行到班级也就几分钟的时间。于是在每次假期有集体小活动的时候,都把我家当做集合点。时间久了,同学们跟家里也就熟络起来。尽管过去了十几年,我那些同学的名字和喜好,人家记得比我还清楚。
我们母子每次谈论过去的固定流程,无论议题是什么,一定会变成对我当年种种恶行的“批斗会”,这次也不例外。只是当天会议总结时老太太临时添了一句:你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晚熟的。我讪讪的笑了笑,没应声,默默在心里嘀咕:还不是因为我班主任是您亲姐姐。
我把《真的爱你》放给她听,递上歌词本的时候,她随手拿起了床头的老花镜戴上,动作连贯且自然。我看在眼里,一时间有些恍惚。
记得过去母亲提及最多的总是以后、将来,到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的话题变成了曾经、当年,那个时候……
整理的那些旧物,记得每次搬家时,母亲总是“一脸嫌弃”地埋怨我到哪都带着这些占地方的“破烂”,但每次也是她帮我默默的打包好,装在搬运的箱子里。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我以为那些只是我的过往,在她看来却是她的全部。
策划撰文 | 承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