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寻找建文帝(寻找建文帝是假)
郑和寻找建文帝(寻找建文帝是假)然而,对于朱棣派马保(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学界一直以来多有争论。为解开这一谜团,我们有必要先尽可能客观的还原历史细节,并将这一单一事件融合到明初整个历史环境中去细致体会,借用逻辑分析和对朱棣心理特点的分析推测,以期找到相对合理又令人信服的真相。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次数最多同时距离最远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突破性创举。此剧的热播,让无数剧迷对有明一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在追剧过程中,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是,虽然此剧不算纯粹的历史正剧,但制片方在很多真实的历史大事件的呈现上也是颇费苦心。例如在第六集中,用了不短的篇幅对“郑和下西洋”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简洁又不失精彩的铺陈和展现。九州配图:《大明风华》郑和归来“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和宣德年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对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学界一直以来多有争论。笔者以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明朝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营造国运昌盛、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进而塑造大明朝作为天下共主的外在形象,以此证明自己丰功伟绩、千古一帝的个人威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明朝皇帝没有意识到海洋霸权的重要性,虽频频远航,却未能为明朝获取一寸领土或是资源,带回的只是天朝杨威、万邦来朝的抽象成果。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自那之后,明朝的航海能力以及海上军事实力日渐衰微,以至于到后来沦落得连对付沿海地区的倭寇骚扰都成了大困难,明朝初期曾经辉煌的远洋航海史宛如划过星空的彗星一般,一闪而过,再难重现。
导言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凭借极佳的口碑长时间占据着各大媒体、论坛的热搜版,一时间吸粉无数,风光无两。该剧是张挺导演执导,由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俞灏明、王学圻、梁冠华等一干实力演员派领衔主演的历史剧。总体而言,《大明风华》的制作还是非常用心的,从朱元璋的扮相、众多演员的实力呈现,到剧中的服化道具、布景投资硬件,再到取景画风和配音配乐,都堪称国产电视剧的一流水准了。
九州配图:《大明风华》剧照
此剧的热播,让无数剧迷对有明一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在追剧过程中,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地方是,虽然此剧不算纯粹的历史正剧,但制片方在很多真实的历史大事件的呈现上也是颇费苦心。例如在第六集中,用了不短的篇幅对“郑和下西洋”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简洁又不失精彩的铺陈和展现。
九州配图:《大明风华》郑和归来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和宣德年间开展的多次海上远航活动的统称,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首航开始,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结束末次探险归来,前后历29载,共计七次。因郑和担任使团正使,且远航船队航行远至婆罗洲以西洋面(明代谓“西洋” ),故名之。
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次数最多同时距离最远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突破性创举。
然而,对于朱棣派马保(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学界一直以来多有争论。为解开这一谜团,我们有必要先尽可能客观的还原历史细节,并将这一单一事件融合到明初整个历史环境中去细致体会,借用逻辑分析和对朱棣心理特点的分析推测,以期找到相对合理又令人信服的真相。
壮观、神秘的远洋航行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南下西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神秘的远洋航行探险之旅。
“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通计官校、旗军、勇士、士民、买办、书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
九州配图:郑和船队下西洋场景示意图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郑和船队总数达六十三艘,“宝船”分为“大船”和“中船”两种规格,大船是九桅平底帆船,按现在单位换算,长约135.3米,宽约56.7米。中船为五桅平底帆船,长约54.8米,宽约20.7米。整个船队拥有27870多名船员。令人惊叹的是,彼时郑和的船队无论舰船的尺寸、航海技术水平还是舰船数量,都是一枝独秀、举世无双的,即便拿150年后才出现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与之相比,都望尘莫及。
九州配图:郑和宝船示意图
郑和船队在建造于南京龙江船坞,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起锚,至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两年后,郑和率领的船队携西洋诸国前来朝贡使者返回中国,宣告了郑和第一次远洋航行的圆满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完成这次伟大的壮举之时,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尚未开始。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明史.郑和传》
在第一次远洋试探之后的二十多年内(分别是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30年)郑和船队又先后六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已知的行程最远到达非洲之角和霍尔木兹海峡。如《明史》记载,船队沿途先后到访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这样评价:“按此一役,视汉之张骞、常惠等凿空西域,尤为险远。后此员外陈诚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驾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沧溟数万里,而遍历二十余国者也。”
九州配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
不只是在当时的时代,即便是我们用现今的眼光来审视,都不能不惊叹于此举之齐伟、壮阔。孙中山也曾评曰:“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活动,其耗资巨大。实际上,在明朝庭内部,从一开始便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据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研究统计,永乐年间所新建、改建的海船总计约二千艘,每只宝船约耗费约五六千银两,造价极高,而在船上装载的各种用于封赏的贵重物品其花费也不菲。为了确保宝船的建造质量精良,明成祖朱棣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 “支费浩繁,库藏为虚”,客观上造成了下西洋活动在明宣宗朝逐渐终止。
九州配图:郑和造访30余国
因此,一直有一些个疑问萦绕笔者的脑中:在明朝初期,尤其是经过“靖难之役”之后,明朝其实在国力上远不如“文宣之治”时期,国库也不充盈,还要同时支持北边的战事。在这样的国家财政条件下,为何朱棣还要花费如此巨资去支持并未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的远航行动呢?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吗?如若不是,那又是出于何种不为人知的考量,让他毅然决然的全力支持呢?
郑和七下西洋真的为了寻找建文帝?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在朱棣兵临城下,南京失守时,建文帝走投无路之际,想到了爷爷朱元璋曾经留下的一个盒子,盒内存放着度牒和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是,朱元璋料定朱棣将会谋反,认为建文帝绝非其对手,他其出家当和尚以保存性命。此后朱允炆贵在朱元璋的画像之前落发为僧,穿上了朱元璋留下的袈裟,趁乱逃出宫中。
九州配图:建文帝贵在朱元璋画像前
然而历史上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死活和最终去向并未有明确记载,这就导致了的野史坊间流传了多种版本,绝大多数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建文帝并没有死。其中一种流传甚广且颇受欢迎的说法认为,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神秘失踪,让明成祖朱棣一直如鲠在喉,渐成心病。毕竟他的皇位是造反得来的,只要一天没有建文帝的下落,他在金銮殿上坐着就不那么是滋味,心里也不踏实。因此当他听闻朱允炆很可能逃往海外时,便执意安排自己的亲信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诸国查访搜寻。
九州配图:《大明风华》朱棣
然而这种说法细细考究起来,却非常的不靠谱,很容易证伪,原因有三:
- 首先,假设建文帝没死并成功逃亡,必然要隐姓埋名,然而对于隐藏之地,大可不必冒险远渡重洋到国外,随便在国内边远之地找个地方隐居,以古代的科技条件,只要不搞事,要被找到的概率是极低的。而假如他逃亡海外,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语言文字皆不相通,当明朝真的派人来明察暗访的话,那岂不是更容易被发现异常之处而曝光身份。因此两相比较,明朝人也不是傻子,对于这种传闻根本不会尽信。
- 其次,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六下西洋,出航次数非常频繁。如果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的第一次远航,可以和寻找建文帝勉强关联的上的话,那么直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依然还派出庞大的船队第六次远赴西洋,就很难解释的通了,毕竟彼时朱棣已经坐稳皇位近二十年之久,建文帝早已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九州配图:规模盛大的船队
- 再次,明成祖朱棣好歹也算得上一代明君,假如没有别的其他原因,而纯粹因为内心的一点疑虑和道听途说的消息,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去打造大规模船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最终得个“劳民伤财”、“人财两空”的结果。想想都不太现实,也绝非是朱棣这样一号帝王能干的事。
九州配图:朱棣在思索
因此说,虽然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一直以来是个不解之谜,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大费周章的大规模远洋探索行动,绝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真实目的在于刻意营造“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既然此举不可能是寻找建文帝,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笔者结合史料记载和名家言录分析如下。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对于郑和下西洋也是有精彩篇幅呈现。当宝船队指挥使郑和凯旋还朝之时,朱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先是摸了摸自己的两撇胡须,然后说道:“马保自幼在云南跟着我,自我当燕王时,为我牵战马,靖难之役时,是我右军前锋,能征善战,绝不在一代名将之下。这几年率领宝船队,远赴重洋,披荆斩棘,扬威海外,这是我大明的奇才。”
九州配图:郑和还朝
郑和回道:“靠着皇上的天威,大明的国运昌盛,得逢盛世,郑和岂敢爱惜自己。”
朱棣很满意的说道:“呃呃,别人这么说,我自当是拍马屁,但是你说,朕相信。”
九州配图:《大明风华》接受万国来朝时的朱棣
从这段对话场景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朱棣的得意之情,得意的不只是郑和不辱使命完成了首次远洋探险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古伟业,更多的是面对众多随行回来的异国使臣的朝奉场面极大的满足了他的大国虚荣心,全身心由内而外的沉浸在永乐盛世、万国来朝的意淫之中。
事实上,《大明风华》并没有去编造和扭曲。笔者以为,朱棣之所以热衷于派三宝太监郑和六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明朝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营造国运昌盛、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进而塑造大明朝作为天下共主的外在形象,以此证明自己的丰功伟绩,千古一帝的个人威望。
这一点在一些历史记载的细枝末节中和后世学者的言录中都有一些体现。
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提到,郑和的宝船不仅数量多,而且尺寸规格较大。之所以要建造如此大规格的宝船,其目的不完全因为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大床能够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朱棣给的经费够多,郑和的宝船就建的够大,由此展现在外国友邦面前的大国形象就愈加雄伟壮观,自然由此带给朱棣的面子自然就越足。
九州配图:宝船规格巨大
清末著名大家梁启超在所著《饮冰室合集》第三册中写道:“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笔者对梁启超的看法颇为认同,郑和之举有赖于明成祖朱棣之雄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的荣耀,但是他也强调了,这都是“虚誉”而已。也就是说,此举并未给大明带来实际的好处,更多的只是雄主个人之虚荣心罢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郑和下西洋是带回来无数真金白银等资源的话,那我相信明朝后面几代皇帝也自然会继续延续这一举动的,而不会到了宣宗朝便戛然而止。但实际上,郑和带回来的不过是不可胜数的“无名宝物”,看起来价值连城,实际上并不能助长国力,反而是“中国耗废亦不赀”。想明白这一问题,也反向验证了这么多次西洋之行,其志亦不在钱,而仅仅是“虚誉”而已。
朱棣在“得位不正”心魔笼罩之下的欲盖弥彰全文铺陈到这,有些朋友可能要问,那朱棣为何一定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买卖呢?每个皇帝都想着千古永垂,但是像朱棣这样大费周章刻意营造“盛世”景象的帝王却并不多,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拥有如此坚决而又持久的决心呢?
解读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把这一单一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众所周知,朱棣作为兵变夺权之君,其一生都饱受世人对于他“得位不正”的质疑,“皇位合法性”犹如一根刺,从他当众被前朝遗臣方孝孺辱骂为不肖子孙之时开始,便一直深深扎在他的心底,常常隐隐发作。
九州配图:《大明风华》方孝孺剧照
恰恰是这样的心理因素,一次次的影响着他在位期间的许多重要决定,其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齐伟进而暗示世人他才是真正的“天选之人”,最合适的继承人,其皇位的获得具有不容质疑的合法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绝对足够卖力,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戎马一生,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至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期间,五次亲征漠北,彰显武功。虽然他深知自己在“武功”上再怎么做都无法超越其父皇朱元璋,但是他还是要尽力去尝试,除了五次亲征漠北,还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宣誓主权,收复安南(古称交趾,今越南北部),西北设置哈密卫,在大西南设置了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拓展和维护了华夏版图的完整。
九州配图:朱棣亲征漠北
- 其二,编修《永乐大典》,共计两万余卷,收录古籍七八千种,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下诏由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细心的读者或许会疑惑:为何他要在即位之初、政局尚不稳定之时,便迫不及待地下诏编修大典呢?这实际上源于其父朱元璋的一个心愿,便是要编撰一部类似前朝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的巨著,命名为《类要》。而此后继位的建文帝也是把皇爷爷的这一心愿牢记于心并已命人着手编修。只是靖难之役后,朱棣定然要想方设法地抹杀、销毁建文朝的一切成绩。于是乎,处处以缵绪太祖大宝自命的朱棣,自然要继续延续父亲这一遗愿以宽众人之心,不仅要编,更要尽最快速度编出一部全方位超越《类要》的巨著。因此说,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的真实意图亦在于证明自己并非“不肖子孙”,而是更有才干且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九州培养:《永乐大典》残卷
- 其三,不惜重金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六下西洋,将大明朝的国威远播海外三十余国,营造出“威德遐被,四方宾服”的盛世景象。前文叙述较多,此处不再赘言。
综上,不可否认的是,朱棣一生的成就确实斐然,不容置疑,但积压其内心深处生怕世人对其“得位不正”的非议而急欲证明自己“文治武功”之能的心理,恰恰成了时刻督促他惕励奋进的鞭子,驱动着这位永乐大帝强势的帝王生涯。
结语“郑和的这些远航背后的目的实现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们是要寻访建文帝,那么,它们猎取的是一个虚幻的目标,并且失败了。如果这些壮举是意在扬永乐帝的声威于殊方异域,在于显示中国的兵力,在于增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于保护华人的利益,或者在于再找些新的民族参加朝贡系统,那么,它们的目的当然都已实现,尽管明朝政府此后没有继续实现这些目的而充分加以利用。”——《剑桥中国明代史》
回到本文探讨的郑和下西洋这一主题,公元1433年,当明宣宗朱瞻基执政期间完成了第七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的下西洋行动后,明朝的海洋探索行动彻底落幕,令人无比遗憾!
试想,假如明朝能够借“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领先优势,就此开启属于古代中国的海上霸业,那么,“大航海时代”的历史、中国乃至世界的近现代史都极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改变。这一点,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15世纪早期明朝航海业的异乎寻常的历史,提供了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报消极态度的最富戏剧性的实例。这些航海范围惊人,显示了确实证明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优势。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
九州配图: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然而,历史并不容假设。明朝皇帝没有意识到海洋霸权的重要性,虽频频远航,却未能为明朝获取一寸领土或是资源,带回的只是天朝杨威、万邦来朝的抽象成果。更加令人惋惜的是,自那之后,明朝的航海能力以及海上军事实力日渐衰微,以至于到后来沦落得连对付沿海地区的倭寇骚扰都成了大困难,明朝初期曾经辉煌的远洋航海史宛如划过星空的彗星一般,一闪而过,再难重现。
每每思之,笔者心中总难免怅然若有所失。
九州配图:郑和画像
参考资料1.《明史》
2.《中国的世界秩序》
3.《全球通史》
4.《剑桥中国明代史》
5.《客座赘语》
声明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