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病因流行特点(当前猪链球菌病变化特点及综合防控)
猪链球菌病病因流行特点(当前猪链球菌病变化特点及综合防控)本病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临床上较常见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淋巴肿等几大类显症。败血症。主要是感染猪链球菌II型所致,以怀孕母猪、架子猪较为高发。此型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病初症状不明显,猪群感染后病死率有时可高达50%以上。病初病猪普遍出现高烧高热症状,体温检测41~43℃。随着病情加重,病猪逐渐出现厌食或绝食、昏迷嗜睡、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皮肤色变(发绀、发红、发紫等),耳尖、腹部、肢端等部位常因局部淤血而出现皮肤发紫发绀等症状。脑膜炎。病程约48h左右,主要是感染C、R型链球菌所致,较高发于20~40日龄仔猪,发病猪最典型的表现是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譬如:不自主转圈、肢体麻痹及抽搐、空嚼、磨牙、四肢划水状空刨、尖叫、惊厥、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发病仔猪常窒息而死,病死率高达50%以上。关节炎。此型较多见于哺乳期和断奶期的仔猪,症状最为明显且致死率较高,临床上较多见关节肿胀变形、前肢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会理运管中心
当前猪链球菌病变化特点及综合防控
舞墨兽医 20220308
猪链球菌病是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致病原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该致病菌具有多个血清型,临床上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是C、D、E、L、S、R型,由此导致本病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复杂。本病属于典型的“人畜共患”病,与人和其他动物之间可发生互传,甚至可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卫生条件差的老旧猪场猪群具有很高的感染发病风险。因此,规模化养猪要从有效消杀病原微生物、保证空气质量达标、加强动物营养、控制中间传播媒介的流动等多维度来加以预防。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会理运管中心
【病原学】猪链球菌病的致病原是“猪链球菌”,链球菌属链球菌科,革兰氏染色呈阳性(G ),高倍镜下观察菌体表面光滑、呈球形或卵圆形、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菌落呈链条状排列,致病性链球菌的链条相对较长,故得名“链球菌”。该病原菌无芽孢,大多数无鞭毛,培养2~3h的幼龄菌常有荚膜、致病性最强;多数为兼性厌氧,少数厌氧,过氧化氢酶阴性;适存温度为正常室温,37℃左右繁殖力最强;最适PH值为7.4~7.6;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不同血清型的致病菌或对同一种抗菌素敏感度不同,A群溶血性链球菌对杆菌肽敏感度最高,在血平板上B群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并可促进金黄葡萄球菌β溶血素活性,B群链球菌具有马尿酸水解酶因此能够分解马尿酸并生成苯甲酸和甘氨酸(其他溶血性链球菌无此酶),因此对症治疗本病之前最好先行做小批量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最佳敏感剂和采取最佳用药方案。该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甚至在动物体内亦有一定数量的菌体存在,只要动物体内生态平衡不被打破,则平衡指标以下的链球菌并不会引起动物发病,由此可见该病原菌属于“条件性致病”。
【流行特点】本病呈常年发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季候变化、气候突变、温差波动等因素(致病条件)可能积极诱发本病,南方地区7~9月可能会出现发病小高峰期。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被病原菌污染的空气、垫料、饲具、用具及饮食源等也是潜在的疫病传染源。所有猪均易感,其中30~6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病死率相对较高,综合病死率1%~50%不等。传播途径极为广泛,最常见的是经呼吸道、消化道、受伤创口及粘膜组织侵入而构成传染,带菌母猪可经呼吸道传染仔猪,母猪乳头不洁也可致哺乳仔猪感染发病,新生仔猪脐带伤口感染可引起发病。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在抓好养殖小环境调节、改善空气质量及避免猪的机体组织受伤等。
【症状特点】
本病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临床上较常见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淋巴肿等几大类显症。败血症。主要是感染猪链球菌II型所致,以怀孕母猪、架子猪较为高发。此型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病初症状不明显,猪群感染后病死率有时可高达50%以上。病初病猪普遍出现高烧高热症状,体温检测41~43℃。随着病情加重,病猪逐渐出现厌食或绝食、昏迷嗜睡、眼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皮肤色变(发绀、发红、发紫等),耳尖、腹部、肢端等部位常因局部淤血而出现皮肤发紫发绀等症状。脑膜炎。病程约48h左右,主要是感染C、R型链球菌所致,较高发于20~40日龄仔猪,发病猪最典型的表现是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譬如:不自主转圈、肢体麻痹及抽搐、空嚼、磨牙、四肢划水状空刨、尖叫、惊厥、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发病仔猪常窒息而死,病死率高达50%以上。关节炎。此型较多见于哺乳期和断奶期的仔猪,症状最为明显且致死率较高,临床上较多见关节肿胀变形、前肢或后肢瘫痪、跛足、站立困难等,常因此影响到仔猪的运动及采食,以致于低龄发病仔猪常因过度营养不良而衰竭死亡,死亡率较高(50%以上),少部分发病仔猪耐过后逐渐康复,但多数成为僵猪。中大猪感染发病的症状相对较轻,较少发生死亡,常见关节肿胀变形、跛足、关节坏死、躺侧局部褥疮等,一般对其食欲无较大影响。淋巴肿。此型主要是主要是感染E型链球菌所致,典型症状是引起猪的淋巴结发炎化脓,病程约为2~4周不等,病死率较低。淋巴肿最为明显的是病猪的颌下、咽部和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可见淋巴结部位明显突兀隆起,触诊多为发硬结节,少数为柔软、波动感的脓包,病灶部位红热肿痛明显。颈部严重淋巴肿的炎性反应常波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由此导致病猪出现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流脓鼻涕、咀嚼及吞咽受限等。淋巴结脓灶成熟后有时会自行破溃并流出脓汁,脓汁流尽后可自行恢复正常,局部淋巴肿逐渐痊愈。多数病例须采取常规消炎救治(注射敏感抗菌素)以促进其尽快康复。剖解变化。败血型主见脾脏肿大,多脏器充血或出血,病灶器官的浆膜有浆液性炎症变化。脑膜炎型主见脑膜充血,有大量炎性细胞、渗出液或纤维蛋白浸润,脑脊液浑浊。关节炎型主见关节囊壁变厚及局部损坏、坏死灶(或结节、斑块),关节囊腔内蓄积炎性细胞及纤维蛋白原等渗出物。淋巴肿型病猪主见关节血管充血,有大量浆液性纤维蛋白原渗出到关节表面及关节腔内。
【诊断】鉴于本病致病菌的多型性特点和靶心病灶多元化特点,典型临床症状及剖解变化仅作为初步判断依据,确诊须以实验室鉴别为准。即:一旦发现适发猪群出现脑炎、关节炎、肺炎、淋巴肿、化脓性皮炎等,可疑为本病,但尚需进一步作实验室鉴定。实验室诊断步骤:首先进行高倍镜检,无菌环境条件下采集少量新鲜病料(肝脏、脾脏、肾脏组织)制作涂片,并经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可见由圆形菌体组成的特征性链状链接菌落,且革兰氏染色呈阳性(G ),可初步判定为本病。之后再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无菌环境条件下采集新近病死猪的肝、脾、肾、脑脊液或淋巴结等病料组织,制作混悬液接种于无菌5~10%脱纤维绵羊血平板,置于37℃恒温环境培育12~20h,镜检观察是否有特征性菌落及溶血现象出现,再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仍见链状阳性球菌菌落,至此即可确诊为本病。
【预防】加强养殖小环境控制,维系清洁、干燥、通风、光照充足、温湿度适中的良性条件,尽量消除各种潜在致病诱因(致病条件)。猪场严格执行制度化的卫生治理及消毒灭源管理,严防各类中间传播媒介流入猪群散播疫病原,合理掌控单位面积上的放养密度,尽量避免发生机械性创伤,最大化降低猪群感染发病风险。重点保护低龄仔猪群,尽量创造适宜仔猪的有利环境条件及实施精细化饲喂管理,维系整群仔猪良好的健康度和整齐度。必要时采用敏感剂净化内外源性感染(保健预防,控制继发感染),实用方案推荐“可溶阿莫西林”或“可溶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内服(混饮/拌料),每天服2剂,连服3~7d。
【治疗】推荐广谱实用方:①对症治疗全身感染(含败血症、淋巴肿),推荐“复方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钠(0.1g/kg) 黄芪多糖(0.05ml/kg) 鱼腥草注射液(0.1ml/kg)”混合肌注,1-2剂/d、连注3-5d。②对症治疗脑膜炎,推荐“长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首次注射量加倍) 黄芪多糖注射液”,1剂/d、连注3-5d。③对症治疗关节炎,推荐“磺胺间甲嘧啶钠注射液 黄芪多糖注射液”混合肌注,1剂/d、连注3-5d。④对症治疗肺炎型病猪,推荐“氟苯尼考注射液”单独肌注或“卡那霉素注射液 泰乐菌素注射液”混合肌注,1剂/d、连注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