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哪里吃正宗越南菜(下南洋北流籍华人将这三道广西菜稍作创新后)
广西哪里吃正宗越南菜(下南洋北流籍华人将这三道广西菜稍作创新后)文德甲工业城一家钢材厂里的工人。在拿督孔庆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福兴车斗制造厂,一进门就被工厂车间传出来的中文歌吸引。在车间一角,我们看到了51岁的第三代华侨孔福兴。他告诉记者,他的祖籍为广西平南,爷爷、父亲等一辈都是从事着农业等传统产业。“我读完书后到一家斗车厂做学工,一共有17个年头。1997年,我就自己当老板了。”孔福兴说,他当时购买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店铺,经过10年的打拼,如今他的店铺已经扩张到200平方米。“现在,我已经与不少车辆经营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日子过得挺不错的。”孔福兴高兴地说道。人生:用韧性去打造精彩在文冬街头,鸽子成群飞向天空,唤醒了这座宁静的城市。拿督孔庆庶是文德甲广西会馆会长。从文冬市出发的这一路上,孔庆庶都在絮絮叨叨,跟我们说文德甲的一切。文德甲是属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一个中心市,离文冬市70多公里,这里工商业发达,依靠木材、制造业、农业而发展起来。近几年
9月13日 玉林日报特别策划的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寻踪·下南洋”进入第6天。
马来西亚组
淬火
淬火,这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项工艺。经过加热、保温和冷却,钢的刚性、硬度以及韧性等得到大幅提高。生命就如同一次淬火,在不断的磨砺中愈发坚强。多年前他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多年后他们安居乐业、逸兴遄飞——跨过距离与煎熬,这绝不是一场可轻易卒读的生命历程。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火与冷的考验,生命的精髓在沉淀着、传承着、也在升华着,最终成为我们笔下一个个无需修饰也足够精彩的故事。
人生:用韧性去打造精彩
在文冬街头,鸽子成群飞向天空,唤醒了这座宁静的城市。
拿督孔庆庶是文德甲广西会馆会长。从文冬市出发的这一路上,孔庆庶都在絮絮叨叨,跟我们说文德甲的一切。文德甲是属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一个中心市,离文冬市70多公里,这里工商业发达,依靠木材、制造业、农业而发展起来。近几年,这里的棕榈业快速发展,成为文德甲的一个新兴产业。“在文德甲这些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华侨华人多年来的艰苦拼搏和用心经营。”拿督孔庆庶说道。
在拿督孔庆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福兴车斗制造厂,一进门就被工厂车间传出来的中文歌吸引。在车间一角,我们看到了51岁的第三代华侨孔福兴。他告诉记者,他的祖籍为广西平南,爷爷、父亲等一辈都是从事着农业等传统产业。“我读完书后到一家斗车厂做学工,一共有17个年头。1997年,我就自己当老板了。”孔福兴说,他当时购买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店铺,经过10年的打拼,如今他的店铺已经扩张到200平方米。“现在,我已经与不少车辆经营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日子过得挺不错的。”孔福兴高兴地说道。
文德甲工业城一家钢材厂里的工人。
离开福兴车斗制造厂,我们来到了森联发板厂有限公司。记者一行到达这里时,看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忙活着,场面热火朝天。工人们根据客户需要的尺寸将这些木材进行分割制作。森联发板厂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厚祥是个28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已获得英国机械工程的博士学位。记者了解到,钟厚祥家里一直从事木材加工的行当,1998年迁往文德甲工业城。三年前,他回到这里接手上任,“这里木材资源很丰富,制作后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地板等行业和领域。可以说,是木材养活了文德甲的华人。”钟厚祥自信地说道。
在生产车间一台已停止切割工作的机器前,一位高瘦的老人弯着腰在打扫木糠。“这是黄伯。他在我们工厂工作超20年了,但我们也不知道黄伯的大名。”钟厚祥告诉我们,黄伯今年70岁了,只知道自己是广西人,具体在哪并不知道,所以无法联系亲人。厂里看他的年纪大了,便给他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他自己不舍得回家休息,因为在这里能天天看到中国人,能听到熟悉的乡音。”
木板厂的工人在检验木材品质。
驱车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文德甲工业城。进到文德甲工业城,记忆如潮水涌出,拿督孔庆庶祖籍平南县,算是第三代华人,他的祖父于80多年前“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后,又把他的父亲接了过来,在文德甲开了一家杂货店谋生。
记者了解到,文德甲有70%的人是广西华人。文德甲工业城是文德甲市最大的工业区,其面积达1300英亩,华人企业超过400家,主要是加工制造业,如纸厂、铁产、木料加工等。在许多华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企业悄然撑起了文德甲经济的一片天。
撬开原味的记忆
黎志明在他的饭店里准备“广西三宝”。
最久远的记忆是味觉,远离家乡的人们,怀念的不过是儿时的一道汤、一碗面,吃过无数替代品之后,还是抱怨:“怎么不是以前的味道?”谁也说不清楚,“以前的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这,就是乡愁了吧!
来到文冬,这个被称为“广西村”的地方,“广西明饭店”坚持着属于自己的原味和本味,打开了人们久远的味觉记忆,俘虏了这里寻找本真味道的众多食客。9月12日23时许,记者特地来到“广西明饭店”,和之前约好的饭店老板黎志明来一场寻味的采访。
祖籍北流市隆盛镇的黎志明,28岁就在吉隆坡的餐馆“扛大旗”成为了厨师长,前几年,父母老迈,黎志明回到了文冬。因为他小时候被人叫广西仔,加上自己名字中的“明”,饭店就取名“广西明”。
“来文冬一定要尝尝‘广西三宝’。而在文冬,又以我这里最为出色,因为这里有思乡的味道。”黎志明说,他家的菜式不改家乡土菜的本色,以地道吸引食客。
“广西三宝”是指味南鸡、广西扣肉、广西酿豆腐,黎志明的做法渗入了浓浓的乡情。“我们北流的扣肉是‘实扣’来的。”黎志明说,他的父亲是小有手艺的“乡厨”,做扣肉仍遵循家乡的做法,不像其他的地方加入芋头或是酸菜;他则稍作创新,将扣肉切薄卷起,仿佛鲜花绽放,非常赏心悦目。提起广西酿豆腐的做法,黎志明说自己回容县的时候发现容县菜“酿”的特点非常鲜明,酿苦瓜、酿炸豆腐、甚至还有酿竹笋,回到文冬后,他将马来西亚人喜欢吃的水豆腐分成两半,加入馅料,再煎至焦黄,成了餐馆的招牌菜之一。
味南鸡则在广西白斩鸡的基础上,用马来西亚人喜欢的口味调酱,特意使用了当地的特产——文冬姜。美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适合食用者的口味,因此即使是广西菜也有很多马来西亚人喜欢。
生于此岸,心系彼岸
文德甲中华小学是当地著名的小学教育圣地之一。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你是我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也是马来西亚华人对祖国的情意。
我们的根在中国
“当时就觉得自己的心踏实了!”罗顺民祖籍北流市清水口镇,这是他在2004年第一次回到家乡、回到爷爷出国之前居住的土屋时的感觉,一种找到根的感觉。而当他在莲花祠堂的族谱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时,竟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样的感觉来自于他对自己身份的渴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我的国籍是马来西亚,但我血液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我爱马来西亚,我也爱中国!”
“我很想找到我的老家,我的根!”黎志明祖籍北流,爷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在将爷爷和奶奶的坟合葬在一起的时候发现记录着出生地的半边墓碑已经残损,只看得见“北流”二字。他近年来多次回国旅游,但就是不知道老家在哪里,拜托当地侨联及玉林黎氏宗亲会也找不到爷爷黎福初的家。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遗憾和眷恋,“不知道老家在哪里,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亲人,就好像一片飘在空中的树叶,随风飘荡,无所依附。”
华人就要说华语
“华人当然要说华语!”黎志明坚决地表示,不仅自己的儿子孙子都会说华语,还希望一代一代传下去。“学会华语之后就觉得和中国有了联系,同学之间就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钟厚祥1988年出生,他的妈妈祖籍容县,他小学时读的是华文学校,尽管在家里也同样说华语,但进入华文学校后能让人在不自觉间想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其他的一切。他9岁时曾到北京旅游,虽然年纪尚小,但在故宫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中国有着如此博大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如果说,华语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扎下的根,那么,华文学校就是华人在马来西亚茂盛的枝叶。占地10英亩、投资1500万元,文德甲中华小学的两栋教育楼气势恢宏地伫立着。在文德甲市,1997年建立的文德甲中华小学已经成为彭亨州最著名的小学教育圣地之一,2000多名学生中非华人学生占15%。“马来人、印度人、缅甸人,他们都非常认同我们的华文教育!”文德甲广西会馆会长孔庆庶也是文德甲中华小学的副董事长,曾亲自参与小学的筹备与建设,他告诉记者,建立华文小学,就是希望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后代学习华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多年坚持下来,不仅成为了华人子弟接受华文教育的基地,也获得了其他民族的认同和赞许。
泰国组
方圆
以矩作方,以规为圆——华夏文明在悠久历史中砥砺出一种独特的哲学精髓。方是准则,是棱角,是脊梁,是厚重大地承载虔诚的信仰;圆是变通,是融合,是智慧,是广阔天空包纳着的时易世变。这种玄奥的辩证法则不易察觉,却真真切切浸润在华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当一代又一代华人横渡大海远离故土,方圆的哲学让他们能够在异国他乡迅速地落地生根,又默默保留住文化的主干。
流淌在时间里的传承
覃庆惠夫妇在家中合影。
以前,泰国华人社会相对封闭,嫁娶都在同族间进行,直到最近这些年才渐渐开始跟其他族裔联姻。合艾泰南广西会馆总干事何振海有3个儿子,娶的媳妇却都是泰国本地人。这也许就是老先生一路对记者感叹“时代变了”的原因。但是真的变了么?在何家,3个泰国媳妇多年来依着中国规矩,吃中国菜、过中国节日,老先生的孙子孙女也全都在华文学校老老实实地背诵着“之乎者也”。
有些事在发生改变,但有些事华人们从来不肯改变。“华侨不忘本,姓和名都是按中国的习惯,并且受中华传统和先辈的影响,华侨的后代都铭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泰国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即使许多华侨没有时间学华文,但是骨子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勿洞泰国广西会馆的副理事长李金生细数华侨的种种“保守”,但脸上分明洋溢着自豪。他认为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深入炎黄子孙骨髓的传统文化,不能摒弃。
在勿洞博物馆里陈列的华侨老照片。
说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就绕不开勿洞华人会馆。勿洞的广西籍华人占绝大多数,勿洞广西会馆成立于1978年,历经了38年,如今会馆的会员大部分是广西容县、岑溪、北流的华侨,其中容县籍会员占98%。广西会馆和八桂堂等同种性质的华人会馆,让远在天边的华人有了家的归属,也为中华文化的存续划定了规矩。在当年,小到婚丧嫁娶、寻根问祖,大到政治交涉、商业交流,会馆都有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华人也在不断地适应着时代。9月13日,特别报道组来到勿洞第二代华人覃庆惠老人的家中。覃老今年已经83岁了,祖籍容县杨梅镇,采访中他拿出了自己编撰的一份资料,上面显示:勿洞居住的容县籍华人中有4人考取了博士学位,硕士、学士则几乎每家都有。联想到这座小城的华人总数不过数万人,那么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实在惊人。
在勿洞的中华学校里,孩子们平均一半的课程是中文课。图为孩子们在认真地学习汉语。
一方面是最先进的现代教育,一方面是不肯抛弃的传统文化。覃庆惠坚持让两个儿子都接受最正统的华文教育,甚至包括书法。“我读书较少,没有条件念华文学校,就通过阅读父亲留下来和自己发现的书自学汉语。我觉得中国人最重要的是规矩,规矩不是条条框框,是种种要坚持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地方。”
的确,特别报道组在勿洞采访的日子,尽管见到了华人社会里很多融合当地文化之后的异国风情,但也常常能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对于老规矩、老传统的坚持。在第三代容县籍华人覃世成的果园,记者意外发现了一口水缸。“做生意的人家中都有,寓意顺风顺水之意。这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覃世成笑着说。
其实勿洞通行容县方言,记者陈伟平作为容县人一开始总觉得有些诧异,时间长了才慢慢发觉,当地人的口音和今天容县人的口音有着细微的不同,他认为那是一些很古老的音韵。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保守”吧,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异国小城里,一个族群在默默地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守护着不变的乡情。
南渡不改汉家声
勿洞中华学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中文标识,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走廊上欢笑而过,让人充分感受到这座学校的非凡活力。
在勿洞,中华学校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是历代华人不断争取、不断支持的结果。9月13日下午,当特别报道组来到勿洞中华学校门前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相比于勿洞这座小城,中华学校的外观很有气势,规模宏大。走入校园,琅琅的读书声传入耳中,那标准的汉语发音让人倍感亲切。
在几十年前,当地华人想要学中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地的第二代华人覃庆惠老人亲历了那个年代。他回忆说:“当时我们请中文老师来教的,但是1位老师最多只能带7个学生,一般都是7个学生到老师家里上课。”
家庭贫困是那个时候很多华人家庭的写照,但是华人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从未中断。“父辈很重视文化学习,认为孩子应该多读书,学好中文,尽管工作辛苦,也要支持子女求学。因为他们始终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努力学好中文,并且把自己的子女送回中国读书,感受中国文化。”
祖籍容县的八桂堂中文秘书周兴光是第三代华人。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华学校的历史。他说,二战后中华学校经过三次搬迁,原来是一个小屋子,后来人多了不得不搬到附近一个名叫地洞的地方。到了20世纪50年代左右,汉语更加得到重视,于是迁到现址。“以前中华学校是私立学校,是勿洞的慈善家、商人通过各种办法建起来,给华人子弟一个读书的地方。”
中华学校曾经差点被停学,但当地的华人成立了慈善堂,由勿洞的广西人、潮州人、福建人、客家人、广府人等五属人组成了理事会,用慈善堂的名义将中华学校保存了下来。虽然历尽波折,但中华学校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汉语的教育。至今中华学校从幼儿园、小学直到初中、高中,招收高等教育以前的全年龄段的学生入学。如今,因为勿洞的华人地位提升,中文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地政府也对中华学校予以大力支持。
南洋行记
【马来西亚组】我们约好了,下一次家乡见
“下一次,我们在家乡见面。”连日来,与每一个说着同样乡音的亲人见面,我们都是以这句话作为结束语。
此次南洋行,我们倾听了许许多多关于侨胞的故事,有他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圆的喜庆心境,也有数次寻亲无果的黯淡心情。听到了圆满的故事,我会被他们口中的画面所感动;听到不好的故事时,我们也会伴随着他们感同身受。除了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这一幕幕真情流露,让更多人去感受外,我们更会发自真情地说:“如今,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回家一定来找我们。”
是的,家乡有你们的根。那么,我们就约定好了,下一次,我们家乡见。
【泰国组】勿洞华人的那股精气神从何而来?
长在树上的榴莲,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9月13日早上,我们去拜访勿洞的老华裔,83岁的覃庆惠和77岁的封凤清两位老人。当覃庆惠老人拿出厚厚的一本家谱出来,着实让我震撼,作为侨二代的覃庆惠老人对家乡、对自己的身世是如此的看重。他说,勿忘宗勿忘本是所有华裔埋得最深的种子,它会生根发芽的。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说,我们的心都是向着祖国的,我们不容许任何人诋毁我们的祖国。
而在中华学校走访时看到,满校园的汉字充满着中国元素,板报上有孩子的书法比赛作品,写的汉字一点也不比国内孩子的差。在中华学校的中文教学部,来自国内侨办和汉办的8位志愿者在这里教汉语。我们惊喜地遇见1位来自玉林市兴业县的小伙子莫锋,他已经在中华学校教了4个月的汉语课程。他说,在这里做志愿者教汉语,是没有工资领的,但他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当地人在温泉湖边泡脚。
在去榴莲基地的路上,我们遇见了勿洞的榴莲种植大户张源福,容县人的女婿。他听说我们从广西玉林来的,马上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入他宽敞气派的“榴莲楼”,还拿出最好的猫山王榴莲品种款待我们。他向我们传递对祖国的爱,希望我们能够将勿洞优质的旅游资源宣传出去,能够让更多的中国游客走进勿洞,感受异国他乡的“家乡情怀”……
在勿洞的3天,每天我们都有惊喜发现,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他们的故事都跟勿洞的发展有关。你看!勿洞最大的橡胶园是我们容县籍的华裔开的、最早的燕窝基地也是我们广西容县人率先开创、勿洞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我们广西人建的……当初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城,无不跟我们华人的坚韧拼搏精神有关。而他们的这种精神在这里有根基,有传承,更有发展,勿洞变得这么好,我真的为我们广西华人感动、自豪和骄傲。
14日我们就要离开勿洞返回合艾。我们期待继续发现,继续被感动……
信息来源: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
★
整理:覃维|责编:覃维| 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