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乾县油酥锅盔的做法(传统陕西美食乾县锅盔)
陕西乾县油酥锅盔的做法(传统陕西美食乾县锅盔)擀制好的锅盔接下来就要上锅了, 乾县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锅,是一种叫做“三扇鏊”的小铁锅,三扇鏊是陕西地区烙制面点及一般烧饼之类的小型木炭烘炉,分上鏊,中鏊和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并用三根铁条吊起,盖在底鏊上。压好花样的锅盔,最后一步,就是店家在锅盔中间,盖一个印有自己商号的印章,这是标记,也是对自家手艺的自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锅盔也有了革新,黄色的锅盔是在传统锅盔的基础上加入了菜籽油和盐,味道更加香浓可口。现在虽然用机器代替了人工和面,但制作方法仍然遵守着传统工序。制作锅盔,杠子是不可取代的,而乾县锅盔需要一粗一细两根杠子。先用大杠子把面团压圆擀均,撒上芝麻,再用小杠子在上面压出印痕,不要小看这一步,要把花纹压的均匀,压得好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锅盔没了花样,口感也就大打折扣了。两个手一定要配合得当,右手要不断转压杠子,掌握力度,这样压出的花纹才能深浅一致,左手
从西安出发,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就来到了乾县,因为乾陵,这里的美食多多少少与这座皇陵或者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乾县古称乾洲,乾州三大宝:“锅盔,挂面,豆腐脑”。是流传在陕西民间的一句俗语。
传说当年为了修建乾陵,动用了四十多万的工人,因工程浩大,烹食困难,工人们便用头盔做锅,在头盔里烙馍,因此,便有了“锅盔”这样的美食。如今,在乾县城关镇的街上,有很多卖锅盔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大多临街而设,现做现卖。
传统锅盔通常都是用白面制作的,不用放任何调味料,把和好的面分成每个约一斤的面团,经过反复的擀压,便有浓浓的面香味了。俗话说“锅盔像锅盖”,但乾县锅盔却并不是以大出名,而是以它的形、它的味。
在师傅熟练的手法下,面团上有了均匀的压痕,经过这样烤制出来的锅盔,形似菊花,皮薄瓤多,入口酥香,美味持久。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锅盔也有了革新,黄色的锅盔是在传统锅盔的基础上加入了菜籽油和盐,味道更加香浓可口。现在虽然用机器代替了人工和面,但制作方法仍然遵守着传统工序。
制作锅盔,杠子是不可取代的,而乾县锅盔需要一粗一细两根杠子。先用大杠子把面团压圆擀均,撒上芝麻,再用小杠子在上面压出印痕,不要小看这一步,要把花纹压的均匀,压得好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锅盔没了花样,口感也就大打折扣了。
两个手一定要配合得当,右手要不断转压杠子,掌握力度,这样压出的花纹才能深浅一致,左手不断转着面饼,以求锅盔圆满不变形,像师傅这样熟练的手艺,没有个几年的功夫可做不来。
压好花样的锅盔,最后一步,就是店家在锅盔中间,盖一个印有自己商号的印章,这是标记,也是对自家手艺的自信。
擀制好的锅盔接下来就要上锅了, 乾县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锅,是一种叫做“三扇鏊”的小铁锅,三扇鏊是陕西地区烙制面点及一般烧饼之类的小型木炭烘炉,分上鏊,中鏊和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并用三根铁条吊起,盖在底鏊上。
把已经定型好的锅盔,正面朝下,先放在上鏊上进行烙制,这主要是给擀压后的波浪纹路上色,让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放入底鏊进行烘烤。
这期间,要勤看、勤翻、勤转,做到“三翻六转”,这样锅盔才能受热均匀,大约十分钟,一个面色金黄,面香扑鼻的锅盔就好了,热腾腾的的锅盔不仅吃起酥,闻起香,由于烙制的过程中,基本蒸发了所有水分,所以锅盔可以放置很长时间,锅盔的面香从唐朝一直飘传到现在,飘散在三秦大地,根植在三秦父老的心中。
出于陕西人对锅盔的偏爱,各地的锅盔都有与之相搭配的美食,与陕西其他地方一样,乾县锅盔,也有属于自己的绝配,那就是酱辣子。
准备工作很简单,就是把莲菜、葱、姜切成很小的小块,这是做酱的基本形态,用来搭配锅盔、面食是最常见的吃法。
接下来就是炒制了,锅里的油烧热至7~8成,倒入葱姜、乾县特产的黄豆酱和莲菜,不断翻炒、调味,仅仅是加入了盐和十三香,就可以出锅了。
在这盆出锅的酱里盖上辣子面,杏仁,还有芝麻,把烧好的热油浇在上面,香气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油与辣子不断翻腾着,香气,所有食材的香气,就这样结合在一起,分都分不开了。
来源: 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