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后眼里流出了鲜血,文王遣人问询,卞和说并不是因为遭受两次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美玉无人赏识,文王让人打开璞玉,发现里边正是一块稀世美玉,命名为“和氏璧”。提起玉璧,我们还能想到一件传说中的宝贝——和氏璧。《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了一块璞玉,将其献给楚厉王。玉人却说这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厉王生气地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却又被砍去右脚。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六器中出现最早的玉器。据《周礼·春秋·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可知玉璧是礼天之器,意义非凡。《荀子·大略》中又称:“问士以璧。”可见玉璧还是天子虚心请教的凭证。它在良渚文化中最为多见,在墓葬中玉璧和玉琮多环绕或垫压在尸骨下,可知其也用于殓尸。因为汉代葬玉风尚大盛,玉璧还出现在棺椁、玉衣、墓室等地,但比起礼器中使用的玉璧,这种玉璧材质差,工艺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集结一切美好的象征。它可以在仪式典礼上显露磅礴威严的气势,也可以在美人发鬓衣衫处托衬花颜靡丽,还是君子奋斗终生的人格化身,玉,跨越了生死和时代的鸿沟,寄托了国人对一切美好的想象。

中国人使用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玉在先民眼里不是凡物,是巫师上达天听的媒介。而封建王朝中,玉又成为贵族的心头好,以不同形式附庸于贵族生活之中,成为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观察玉器时,我们还常常会看到一些带玉字部首的字,譬如【琮】、【玦】,从造字就可以看出它们和玉密切相关。其实一个字,就代表着玉的一种形态;不同的形态,亦有着不同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的玉文化,认清玉的七十二变。

玉璧

据《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就是中孔的直径,“肉”是由内廓到外廓的尺寸。根据肉和好的大小关系,可以把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

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六器中出现最早的玉器。据《周礼·春秋·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可知玉璧是礼天之器,意义非凡。《荀子·大略》中又称:“问士以璧。”可见玉璧还是天子虚心请教的凭证。

它在良渚文化中最为多见,在墓葬中玉璧和玉琮多环绕或垫压在尸骨下,可知其也用于殓尸。因为汉代葬玉风尚大盛,玉璧还出现在棺椁、玉衣、墓室等地,但比起礼器中使用的玉璧,这种玉璧材质差,工艺糙,不可相提并论。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1)

战国 玉谷纹璧 故宫博物院藏

提起玉璧,我们还能想到一件传说中的宝贝——和氏璧。《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了一块璞玉,将其献给楚厉王。玉人却说这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厉王生气地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却又被砍去右脚。

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后眼里流出了鲜血,文王遣人问询,卞和说并不是因为遭受两次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美玉无人赏识,文王让人打开璞玉,发现里边正是一块稀世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并未在此终结,楚王以和氏璧向赵国求婚,赵王便拥有了这块美玉。秦昭襄王听说了这件事,提出用15座城池交换。秦强赵弱,秦国的许诺赵王不敢答应,也不敢不答应,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谈判,蔺相如一面谈判一面派人将宝玉运送回国,这便是【完璧归赵】的典故。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2)

清 翡翠玉璧(点击了解更多信息)

这样看来,和氏璧虽美,却屡屡招致祸患,就像《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越是如此,越使得它声名大噪成为一个传奇。结合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似乎拥有绝世珍宝是一种不幸。

但其实,海洋之心最后的主人大珠宝商温斯顿屡屡带着它飞越大西洋,最终都平安无事,后来温斯顿将其捐献给国家,海洋之心最终被珍藏在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可见珍宝上并无诅咒,天灾是一种巧合,人祸则是因人欲作祟,珍宝无罪。

玉瑗

依前言,孔小于边的是玉璧,孔大于边的就是玉瑗,《说文》中则称其为“大孔璧”。

瑗在先秦文献中屡被提及,《荀子·大略》中称:“召人以瑗。”可见瑗是天子召见臣子所用之物。

在璧、瑗、环三种工艺类似的玉器中,用料越多的地位越高,故而孔小的玉璧在其中最为尊崇,玉瑗次之。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3)

战国 玉绞丝纹瑗 故宫博物院藏

玉环

孔等于边的则是玉环,但现在玉环已经成为了大孔圆形玉器的统称。

玉环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延至明清仍然受到人们追捧。《荀子·大略》中称“反绝以环”,这是因为“环”与“还”同音,所以玉环在当时被用作召回被贬在外的臣属。

而到了后代,玉环则成为了一种配饰。《宋史·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玉环的数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4)

商代晚期 蟠龙环 上海博物馆藏

玉玦

《说文》中称【玦】是一种佩玉,《左传》中注解【玦】:如环而缺不连。也就是说,满者为环,缺者为玦。

玉玦多发现于新石器时期到春秋战国的墓葬中,常在死者耳部,可知其为耳饰。亦可作王侯配饰,一则因为玦遇满则缺,王侯佩戴玦可自戒不可自满;而则玦谐音“绝”,送之于人则表绝交;三则玦还谐音“决”,表示其有决断不犹豫。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鸿门宴的故事,昔年范增说服项羽设鸿门宴除掉刘邦,便在席间“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意在催促项羽早下杀手。

玉的传说故事:玉的七十二变(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