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摘抄(开路先锋英雄师)
两弹一星人物事迹摘抄(开路先锋英雄师)1958年底,“221”这个代号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最高机密的文件中。搞原子弹要有研究和制造基地,选择厂址是工程设计的第一步。挑选厂址考虑了以下必要因素:应具有高度机密性、安全性和隐蔽性,必须有利于战备;由于投产后基地要进行爆轰实验,占地面积要很大,还要留有发展空间;另外水、电、交通条件也要好。1957年5月,走马上任刚刚成立的二机部九局第一任局长、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李觉少将和同事以及外籍专家10 余人,乘飞机巡视勘察了甘肃、四川等地许多高山丛林,几经周折,最后选定金银滩为原子弹研制基地的厂址。这是一块四面环山、幅员约1170平方公里的平缓草原,平均海拔3350米。站在草原任何地方向远方望去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金银滩北侧、东侧是绵延的达坂山,西面、南面是日月山,再往西不远就是烟波浩淼的青海湖。据说,这里的环境非常符合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制定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要求,即外人难以进入,
“两弹一星”开路先锋英雄师(下)
——铁十师为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修建铁路
刘时运
按:位于青海金银滩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二二一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为保障核武器研制顺利进行,铁道兵第十师奉命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当年“两弹一星”研制以及配套工程建设涉及国家最高机密,可收集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加之亲历者现在已步入耄耋之年,极少看到亲历者的回忆文章。本文概略描述了当年铁十师在青藏高原艰苦奋战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以及青藏铁路海克段和海湖支线的情况。文章参考了《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志》和中铁二十局公众号《军歌·军魂——永远的“铁十师”之丰碑篇》等资料。铁十师因修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清绿铁路和金银滩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获得“两弹一星”开路先锋英雄师的美誉。
(一)
2021年8月26日,新华社发表“两弹一星”精神述评《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文章开篇写道: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疆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50多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
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从一穷二白中起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现在称为青海“金银滩原子城”。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座铁路站台,站台上静静地停着一辆饱经风霜的列车。这座当年起运原子弹的站台现在被人们称为“上星站”,前面插图就是2021年5月31日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一流学科博士团成员在原子城“上星站”参观的情景。1964年,这辆零次列车把第一颗原子弹从金银滩草原秘密运送到罗布泊戈壁滩。不久,“东方巨响”震惊世界。此后,二一厂研制的“两弹一星”陆续从金银滩草原起运。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承担修建这辆零次列车发车车站和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任务的,就是享有“两弹一星”开路先锋英雄师美誉的铁道兵第十师。
距青海海晏县城9公里的金银滩,不只因为一首王洛宾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闻名,也是孕育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故乡。金银滩在藏语里叫“扎西雅莫塘”,意思是吉祥盛夏的草原。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播发消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1995年之后,国营二二一厂成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取名西海镇,借用了青海湖的古称“西海”,以及汉王朝在此设置西海郡之意。2001年6月25日,金银滩原子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红色旅游景点。2009年7月23日,我曾到金银滩参观。“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的大门口,依旧挂着一块顶天立地的“青海省矿区邮电局”牌子。参观完地下指挥中心后,再看这块历经岁月洗礼的牌子,我的心中除了震撼就是膜拜。
1958年底,“221”这个代号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最高机密的文件中。搞原子弹要有研究和制造基地,选择厂址是工程设计的第一步。挑选厂址考虑了以下必要因素:应具有高度机密性、安全性和隐蔽性,必须有利于战备;由于投产后基地要进行爆轰实验,占地面积要很大,还要留有发展空间;另外水、电、交通条件也要好。1957年5月,走马上任刚刚成立的二机部九局第一任局长、原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李觉少将和同事以及外籍专家10 余人,乘飞机巡视勘察了甘肃、四川等地许多高山丛林,几经周折,最后选定金银滩为原子弹研制基地的厂址。这是一块四面环山、幅员约1170平方公里的平缓草原,平均海拔3350米。站在草原任何地方向远方望去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峦,金银滩北侧、东侧是绵延的达坂山,西面、南面是日月山,再往西不远就是烟波浩淼的青海湖。据说,这里的环境非常符合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制定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要求,即外人难以进入,但内部必须自由,可以进行严密的控制以防泄密……。最初,基地划定的禁区只有1000余平方公里,设有8个哨所和若干哨点。后来,随着基地工作展开,兰州部队高炮十三师将警戒区扩大到周边2000平方公里。有人形容说:“那里是没有通行证,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
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准二二一厂选址报告。确定核武器研制基地为02工程,代号为XXZ或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矿区”。
也正是在这一年,著名导演凌子风拍摄的电影《金银滩》突然被禁止放映。现在知道,自中央决定在金银滩秘密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跟随电影《金银滩》一同消失的还有地图上金银滩这个地名。取而代之的是绝密之地的“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矿区”,亦或“国营综合机械厂”或“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金银滩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高寒缺氧,无霜期短,气压低,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零下4度。1958年5月,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带着一支20多人的队伍、三顶帐篷、四辆解放牌卡车和四辆苏制嘎斯69越野吉普车,开始了中国核武人在金银滩最初的艰苦创业。全国各部队的第一批2000 多名转业复原官兵,冒风寒顶酷暑,先期到达这里,匆匆拉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批科研人员、技术工人从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所和东北军工企业陆续开进这片草原。不仅有众多如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世界一流的核物理科学家汇聚至此,还有铁道兵第十师、工兵师、二机部安装公司、交通、邮电及甘肃、青海两省相关人员共5万人投入施工。
(二)
为加快二二一厂建厂,保证尽早开工生产氢弹、原子弹关键部件,1962年,铁十师奉中央军委命令,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1962年11月26日,铁十师司令部下达移防令,四十六团三个营的998名官兵从甘肃山丹军马场撤出,先期移防青海省湟源县,担任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施工。12月26日,四十六团在二二一厂设立团指挥所,参谋长林焕明任指挥,全部参战人员集结,立即开始施工准备。
1963年2月1日,四十六团团长李振山与二二一厂负责人李英杰签订工程协议书。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从青藏铁路海晏站出岔,共11条支线,4个车站(含一个编组站),1个机务段,线路全长19.699公里。计路基土石方12.27万立方米,小桥1座,涵洞8座,工程总概算500.25万元。
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分三期建设,主要工程量为:一期:4条厂区线,长8.616公里;二期:包括编组站、机务段、2条厂区线、避难线、沥青线长7.128公里;三期:1条厂区线、交接转运线,长3.955公里。
1963年1月5日,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各营连官兵陆续进场,边安营边开工,工程进度突飞猛进。至1963年4月8日共完成一厂、十四厂、十一厂、十二厂厂区线路路基8.616公里,桥1座长12米,一期工程基本竣工。与此同时,二期工程的编组站动工兴建。4月20日,四十六团奉命修建青藏铁路海(晏)克(土)段,所属三连、五连、七连自二二一厂施工现场撤出,赴海晏执行海克段施工准备。5月8日至5月14日,四十六团先后验收移交一厂厂区线、加工厂线、列车电站线和龙门吊车轨道,6月2日,所属一营一连、二连及二营的六连300余人自二二一厂撤出,移防海克段施工。留下三营、4个连队继续执行厂区铁路专用线剩余工程施工。8月2日,二二一厂厂区铁路专用线机务段工程动工,至9月28日,完成三角线、煤水线、机库线、十厂厂区线、十七厂厂区线,避难线、沥青线(属二期工程)、九厂厂区线(三期)及交接转运线大部分路基土石方工程,计10.628公里。自开工以来,完成路基土石方12万立方米,涵洞8座,桥1座长12米,10月份开始铺轨,至12月20日,铺轨整道17.361公里,完成投资272.5万元,其中交付14条,评定良好13条,合格1条。
四十六团三营在1964年继续完成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二、三期尚未竣工之工程(计70余万元),新增工程168万余元,总计投资238万余元。当年9月6日,三营奉令挺进四川执行修建成昆铁路工程任务。
1964年年度四十六团共计完成十八厂区卸货线,新增卸货线,35列车电站线,电厂厂房线,一厂通进站线等5条支线(基本竣工),完成路基土石方8.45万立方米;拱涵、园涵、盖板箱涵共5座,计39.06横延米,木便桥2座,20延长米;铺轨5.38公里,道岔15付,铺道砟0.997万立方米,节约成本9.4万元,备道砟510立方米,备砂4.34万立方米,装运砂3.87万立方米,片石500立方米计1.47万元,完成投资179.3万元,竣工工程经过验收,质量良好。
四十六团广大官兵经过21个月突击施工,克服青藏高原生活艰苦,施工条件差等困难,总计完成4条厂区支线,四个车站(含编组站),机务段(未竣工)工程,完成铺轨22.7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51.8万元,有力保证了二二一厂厂区交通条件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1964年9月28日,铁路专用线工程竣工移交二二一厂,为原子弹、氢弹“两弹”科研生产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为解决金银滩二二一厂基本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资运输问题,国家计委(63)第537号文批复铁道部,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海晏至克土段和克土至青海湖支线(海湖支线主要承担从青海湖运送建筑砂石料到二二一厂)。早在1958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西宁至柯柯段初步设计,同年8月完成线路定测,9月西宁铁路分局开始西宁至海晏段施工,1960年11月铺通,1961年临管运营,1962年西宁至海晏段正式运营。
1963年3月22日,铁十师奉铁道兵司令部“着令十师担任兰青铁路(现在西宁以西铁路名为青藏铁路)海晏至克土段和克土至青海湖支线施工任务”的电示,在河北良乡召开工程会议,重点研究海克段和海湖支线工程,决定四十六团、四十八团立即移防青海湟源、海晏担任施工任务。海克段及海湖支线施工设计文件由铁一院编制,经铁道兵、兰州铁路局和铁一院三方协作委员会审查后交铁十师施工。
1963年4月10日至12日,铁十师召开三届六次党委全会,会上师副总工程师孙传芳布置海克段和海湖支线工程计划任务。海克段里程K272 987∽K296 724,长23.737公里。由四十六团一、二、四营担任海克段海晏——黄草庄段长11.8公里工程施工;由四十八团担任黄草庄——克土段11.62公里和海湖支线(克土——青海湖)7.465公里工程施工。
在甘肃山丹军马场和新疆伊吾军马场担任建场和农副业生产任务的四十六团和四十八团接受海克段施工任务后,立即办理移交手续,排兵布阵,开始移防准备。1963年3月30日,四十八团奉铁十师司令部命令,团机关及所属一、三、四营(二营在北京集训执行总参任务)自新疆哈密移防青海海晏设防,团机关驻扎海晏县城,并在克土垭口东2公里处设立指挥所。4月20日至29日,四十六团机关及新编四营官兵自甘肃山丹兵马场向青海移防,团机关驻扎湟源县城。5月13日至6月2日,在二二一厂专用线施工的四十六团一、二营亦奉命移防湟源,参加克土段施工。
1963年4月28日,铁十师与兰州铁路局签订海克段及海湖段支线施工合同书。5月6日,铁十师召开第一次工程会议,任务划分是:四十六团三个营负责海克段K272 987——K284 800段11.813公里施工任务。该段有路基土石方38.89万立方米,中小桥梁12座,103.76延长米,涵渠11座190.41横延米,渡槽1座,倒虹吸2座,车站1座,并承担正线、支线、站线全部架梁铺轨任务。四十八团四个营负责海克段K284 800——K296 724段11.924公里施工任务及海湖支线7.15公里工程,其中海克段土石方67.11万立方米,小桥11座165.89延长米,涵洞16座466.89横延米,浆砌片石0.74万立方米,采铺底砟、道砟1.81万立方米,车站房屋123736平方米,打井一眼。
在青藏高原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以及青藏铁路海克段和海湖支线,工程施工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面临工程项目零碎、工点分散的挑战。最典型的就是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各个分厂和设施分布在金银滩草原各处,多条铁路支线相应的分布在基地10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给施工力量调度、工程材料运送、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以及官兵上下班带来诸多难题。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部队各级指挥员周密谋划、科学指挥,重点抓好各个工程阶段、各道工序接口环节的衔接,科学合理调配兵力和物资装备,采取长计划短安排,穿插布兵、交叉作业、滚动推进的方法克服了工点分散、工程阶段进度参差不齐带来的诸多问题。
其次是面临铁路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的挑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尽管工程量不大,但各道工序、各项专业、每项都不可或缺。站前专业(线下)有:线路、桥涵、地质路基、站场、隧道等,站后专业(线上)有:房建、给排水、通信信号、车辆、电力供电等,站前和站后工程涉及几十项施工专业技术技能。而奉命执行任务承担施工建设的几支部队,却是从军马场或农场昼夜兼程赶赴过来的,他们之前执行的军马场建场和农副业生产任务已经脱离了铁道兵“本行”,加之老兵复原多,部队施工技术骨干大量流失,施工技术力量断层问题十分突出。针对部队几年来较少执行铁路工程施工任务,懂施工专业技术技能的老兵复员多,新兵缺乏施工技术和经验的实际情况,铁十师要求各部队加强施工技术技能培训,尽快解决“技术力量断层”。各团迅速行动,除开展团一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外,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在干中学、学中干,部队战斗力迅速增长,很快适应了铁路施工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再次是面临恶劣的高原气候环境的挑战。金银滩草原平均海拔3300多米,高寒缺氧、夏季炎热、冬季酷冷。面对高原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考验,参建部队将高原病防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部队中普及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指甲凹陷症、高尿酸血症、日光性皮炎等多种高原常见病防治知识,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非战斗性减员。1975年2月底,我随铁十师安康指挥所奔赴青海乌兰归建,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格段建设。军列驶过西宁后一路爬坡,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在海晏站我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沙丘,在军列停留的间隙,我和战友们下车活动长时间坐车已经僵硬的身子。在沙丘旁,我们看到残存的干打垒土墙、干枯的水井。同行老兵讲,有可能是一九五八年修建青藏铁路时留下的。修建海克段和海湖支线的部队,守着青海湖却没有生活用水,因为湖水和流域内的地表水都含有盐碱,井水又是富含矿物质的“硬水”,喝了闹肚子光放屁。这里冬季寒冷,一年之中有半年是冬季,官兵们自己动手砌“火墙”、“地火龙”取暖。虽然青海湖的水不能喝,青海湖的湟鱼可没少吃。那时没有动物保护意识,部队改善生活就千方百计地捯饬青海湖湟鱼加餐,尤其湟鱼鱼头炖萝卜肉嫩味美成为官兵们美好的回忆。
1963年4月16日,四十八团承担的海克段西段重点工程率先开工。5月25日,铁十师对海克段线路复测结束,6月1日,海克段工程施工全线开工。7月8日,铁十师在西宁召开安全质量工作会议,反复强调工程施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要求落实到班组,不留死角。决定成立师安全大检查指导小组,以海克段作为检查的重点项目,开展安全质量大检查。7月15日,师又在四十六团海克段工地召开现场会,通报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8月至10月,四十六团、四十八团、师直、通工连抓住青藏高原施工黄金季节,不失时机地大搞机械化路基大会战,掀起通信线路工程施工高潮。至10月16日,海克段和海湖支线路基、桥涵主体工程竣工,全线开始铺轨。四十六团铺轨队官兵冒着零下25度严寒,披星戴月,连续作战,采用龙门式铺架机铺设钢轨,至11月30日,海克段全线铺通,正线铺轨22.6公里,站线1.137公里,其中钢筋混凝土轨枕13.17公里,木枕10.567公里;临时线铺轨2.81公里,安装临时道岔12副,1963年度海克段完成投资837.5万元。
1963年11月9日,铁十师师长李兴弟与兰州铁路局局长苏华签订1964年海克段和海湖支线新建铁路施工合同书,合同规定两线于1964年9月底竣工移交。
1964年9月12日,由兰州铁路局副局长成国辉任主任委员,铁一院兰青线总工王树阑、西宁铁路分局局长吴雅彬、铁十师参谋长段金城任副主任委员的验收交接委员会,共54人分为7个小组对海克段进行为期5天的初验。初验评价:已完工程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工程质量良好。10月13日,验收委员会又组织60人,对海克段逐点逐次进行复验,10月17日,正式交付兰州铁路局西宁分局接管运营。成国辉副局长指出:“这条线路是最近几年接受的工程中质量最好的一条”。
自1963年4月海克段和海湖支线开工,至1964年9月竣工移交,铁十师四十六团和四十八团广大官兵克服高原施工条件差、气候恶劣等不良因素,顽强奋战17个月,累计完成土石方108.42万立方米,其中路基土石方103.72万立方米,修建运输便道21公里,浆砌片石0.59万立方米,干砌片石0.03万立方米,中桥一座38.41延长米,小桥22座303.88延长米,涵渠30座483横延米,完成通信线路59.28杆公里,架设线路154.71公里,给水工程2处,打井2座,车站3座,房建2167.68平方米,铺轨26.83公里,临时岔线3.06公里铺砟1.81万立方米,安装防爬装置、线路标志通信及信号工程使用108.23万工天,完成投资1119.1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7.78万元。施工中,铁十师共提出改变设计246件,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节约资金89.4万元。为二二一厂基建和科研生产胜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地运输保障。
在修建海克段和海湖支线期间,先后有甄凤山、刘必忠、董继光3位战友在施工中牺牲,孙义勤、陆尚奎等5位战友病故。他们为了祖国强大民族复兴,奉献青春热血,与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一道化为永恒。
在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和海克段及海湖支线建设大力推进的同时,基地核试验各项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加快进行。原子弹研制是融科研、设计、制造、建设、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是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和核材料生产。以邓稼先为主任的九院理论部1963年9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1964年6月6日,全尺寸的聚合整体爆轰试验在二二一厂六分厂的工号前成功进行,这标志着爆炸原子弹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第一颗原子弹分两部分,分别用飞机和冷藏火车运输。1964年8月5日和20日,我国首套核试验装置“596—1(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596—2”(备品)在李觉、吴际霖、朱光亚、彭恒武等护送下,在绝密状态中相继从二二一厂起运。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起爆。此后,二二一厂的科技人员和职工再接再厉,只用7个月时间制成核航弹,用不到1年的时间制成核弹头,并且转入氢弹技术的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资料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二二一厂加工、装配,通过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起运的,实现了武器化进程,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其中国庆40周年庆典上通过天安门广场的东风3号弹头一度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铁十师官兵甘做铺路石,在大漠深处顽强拼搏,上高原戈壁默默奉献,勇为“两弹一星”架桥铺路,助力中华崛起砥砺前行。他们将战功谱写在神州大地,让荣耀闪现在广袤苍穹!
致敬为“两弹一星”开路的铁十师老兵们!
(作者简介:刘时运,原在铁道兵第十师政治部服役,后来从部队转业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