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麦琪的礼物告诉什么道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

麦琪的礼物告诉什么道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在放置强大对抗力量的同时,作者也没忘记加入推动故事进行的最核心条件:“他俩的感情真好啊!”有了这个前提,黛拉才会在遇到主观期望(给吉姆买礼物)和客观现实(她只有一块八毛七)之间裂开的第一道鸿沟时,主动跨越过去,并提高了达成目标的代价。小说《麦琪的礼物》一开始,就用“一块八毛七”制造了一个矛盾:圣诞节就要到了,黛拉想给丈夫吉姆买一份“稍稍能配得上”他的礼物,但她省了几个月,只攒到一块八毛七。这时作者采用了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描述这个小家庭的贫困:住着简陋的公寓、有一个按不响的电铃,男主人收入微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初次追求目标时,往往会采取最保守的行动。小说中的人物也一样,如果第一次的保守行动不能达成目标,他们就会冒更大的风险。在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为了使情节一点一点地攀升到故事高潮,就必须在每个情节点加大阻力。人物要想达成最终目标,就要打败越来越强的对抗力量、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跨过越来越宽

《麦琪的礼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夫妇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各自最宝贵的东西:一头秀发和祖传金表卖掉,买下铂金表链和一套发梳。虽然最后这些礼物变得毫无用处,但他们之间的爱意却丝毫未变。

在叙事策略上,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能视角与受限视角的转换来推动情节;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明暗两线交织的写法,通过留白制造戏剧性结局。除此之外,这篇小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作者在角色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开凿出的、带动情感价值摇摆的一道道“鸿沟”。

本文将简述鸿沟的基本概念,分析《麦琪的礼物》中安排在各情节点的鸿沟及其作用,并总结创造鸿沟的基本规律。

麦琪的礼物告诉什么道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1)

1.鸿沟概述

美国著名写作导师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交接之地。”小说中,人物为了追寻自己的欲望采取行动,但是这一行动的效果和预期恰恰相反或比预期更强烈。这时,人物的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距,我们把这一差距叫作鸿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初次追求目标时,往往会采取最保守的行动。小说中的人物也一样,如果第一次的保守行动不能达成目标,他们就会冒更大的风险。在小说写作的过程中,为了使情节一点一点地攀升到故事高潮,就必须在每个情节点加大阻力。人物要想达成最终目标,就要打败越来越强的对抗力量、承担越来越大的风险、跨过越来越宽的鸿沟。这样,故事的紧张段落被拉长,读者就会跟随一个个悬念看到最后。

按照《故事》中的观点,鸿沟是人物“在其主观期望和客观结果之间、在他采取行动时以为会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在他的或然性感觉和真正的必然性之间”开掘出来的。所以,作者们在构思小说时,就要考虑人物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为了跨过这个差距所承担的风险。

麦琪的礼物告诉什么道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2)

罗伯特·麦基

2.《麦琪的礼物》中的鸿沟
  • 开端

小说《麦琪的礼物》一开始,就用“一块八毛七”制造了一个矛盾:圣诞节就要到了,黛拉想给丈夫吉姆买一份“稍稍能配得上”他的礼物,但她省了几个月,只攒到一块八毛七。这时作者采用了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描述这个小家庭的贫困:住着简陋的公寓、有一个按不响的电铃,男主人收入微薄。

在放置强大对抗力量的同时,作者也没忘记加入推动故事进行的最核心条件:“他俩的感情真好啊!”有了这个前提,黛拉才会在遇到主观期望(给吉姆买礼物)和客观现实(她只有一块八毛七)之间裂开的第一道鸿沟时,主动跨越过去,并提高了达成目标的代价。

  • 发展

在第二道鸿沟裂开之前,作者还插入了一个小“裂缝”:黛拉照镜子的片段。公寓里的镜子非常窄,照镜子的人要“通过一连串狭长的影像”才能“大概拼凑出自己的样子”。这种负面的价值在“裂缝”的另一边得到转换:实际上“黛拉身材修长,精于此道”。第一道鸿沟的情感价值是由正转负的,这个片段的加入,既烘托了黛拉家庭的贫困,又让情感价值转向正面。

小说中的所有鸿沟,其情感价值都是正负交替的。一个有力的叙事,除了随着人物的主观意愿展开情节之外,还要在鸿沟两边安插摇摆的情感价值,使读者的情绪随情节摆动、产生共情。

作者为了提高鸿沟的代价,先转换到全能视角叙述了黛拉家中“令他们特别为之骄傲的”两样东西:吉姆的家传金表和黛拉的一头秀发。铺垫完成后,作者又转回到受限视角,在黛拉的主观感受(舍不得头发)和客观现实(不卖掉头发就没钱买礼物)之间,开凿出一道更宽的鸿沟。黛拉跨越过去之后,情感价值又由负转正:她为吉姆买到了一条合适的铂金表链。

  • 危机

黛拉回家后,沉浸在为爱奉献的自我陶醉中。但她随即发现,剪完头发的自己“活像个逃学的坏小子”。变丑的黛拉开始担心,吉姆会爱这样的她吗?在前文中提到过,黛拉做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二人美好的感情。如果这个基础出现问题,那么一切都会随之崩裂。作者在高潮之前巧妙地安排了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危机,提升紧张感,推动情节向最高处驶去。

黛拉希望自己在吉姆眼中依然漂亮,但她看到的情况是:吉姆只是“定定地站在那儿”,“紧紧盯住”她。黛拉开始着急,向吉姆解释剪掉头发的原因,急切地向吉姆确认他的爱是否不变。在情感价值由正(陶醉)转负(担心)的鸿沟中,作者继续加入负面价值(吉姆的表现)。这样一来,就提高了黛拉跨越鸿沟的风险。

铺垫完成后,价值也终于随着下一道鸿沟摆动回来:黛拉不确定吉姆是否还爱变丑的自己(负),实际情况是吉姆为黛拉买了一套精美的梳子,所以看到剪了头发的她有点发懵(正)。

  • 高潮及结局

在故事的高潮中,吉姆看到黛拉为他买的表链,“一屁股跌坐在沙发里,双手放在脑后”,告诉她自己为了买那套梳子,卖掉了金表。情节发展到这里,故事的暗线也随之显露,两道最深的鸿沟终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吉姆认为给黛拉买的梳子是最合适的礼物(正),实际情况是黛拉剪掉了长发(负);黛拉认为给吉姆买的铂金表链会成为他的骄傲(正),实际情况是吉姆卖掉了金表(负)。

作者在两位主人公采取行动时以为会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开掘出鸿沟,让小说达到了正面反讽的结局: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礼物变得毫无用处,两人之间无价的爱却完美如初。虽然吉姆这条暗线的情节没有过多地披露,但读者会自觉回顾整篇小说,在黛拉的故事中搜寻答案,对人物和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整篇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麦琪的礼物告诉什么道理(麦琪的礼物故事中的)(3)

欧·亨利

3.创造鸿沟的基本规律

小说《麦琪的礼物》没有停留在情节表面,作者强调的是情节发生的原因,在一道道越来越宽的鸿沟前让人物做选择。人物一旦决定跨越鸿沟,他们的本性就会随之揭露出来,从而体现人物的立体形态,烘托出男女主人公对彼此的爱。

鸿沟不仅可以制造阻碍,还能通过角色对它的反应体现其内心价值。创造鸿沟的关键在于:永远不能让人物的期望等于结果。当人物针对目标采取行动时,人物的世界必须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来自内心、人际关系或超出个人之外的其他力量源,让人物产生意料之外的反应,并迫使其做出选择。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每个选择都要激发起越来越强或越来越多的对抗力量,同时随着叙事节奏使人物产生正负交替的情感价值,直到故事最高潮。在最后揭露故事的核心价值时,一定要让读者发现人物选择的必然性,即本性导向的必然结果。

鸿沟的应用让预期和结果产生碰撞,通过选择揭示真理。它是一种创作技巧,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这一点值得每一位创作者深思。

结语

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只有两个主要人物,作者却利用写作技巧中的“鸿沟”将它变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同时也为我们说明了在故事中凿开鸿沟的方法:在人物的主观期望和现实的客观结果之间制造出巨大反差,迫使其采取行动,并造成相反或更强烈的结果。

作者将小人物的悲喜包裹在层层冲突中,直到读者跟随黛拉越过最后一道鸿沟时,才发现隐藏在艰难生活下的纯真爱情,在笼罩全篇的哀愁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其实,让黛拉和吉姆引以为傲的,不仅仅是金表和长发,还有他们之间不变的爱。

鸿沟是故事的温床,也是理性写作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们要学会用理论对照实际,利用客观规律设计故事、利用写作原理完整架构,这样,作为文章血肉的情感也会随着用理性构造出的骨架得以丰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