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大关游学总结(青未了同学马素平及海岛寻梦的)
青岛八大关游学总结(青未了同学马素平及海岛寻梦的)一、文章有影响 作者不敢当这怎能不使我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又怎能不使我对这个四十年间仅见一面、既陌生又熟悉的新融媒体掌门人同学多一份“现象级”的思考呢?唉!这个马玉强同学也是的,真能给“马不停蹄”的素平同学分派些城里人一般不愿做的营生,“说媒”“当红娘”这不是让她跨界“履职”长臂“管辖”吗!马玉强是我昨天文章里提到同学会负责联络素平的同学,与她同在银行系统,跟我和素平很要好。还别说,马玉强同学也是个热心人,昨天我与他通话时得知,是马素平联系他时,他专门跟她提起的这事儿,看来除了同学情谊外,他也不愧是全国文明家庭成员之一呢(去年他老父马永昆率家人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的光荣称号)。总之“半夜做媒”这件事,在外人看来能给“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马素平贴若干个标签:或热心肠儿、助人为乐;或吃饱了撑的,爱管闲事。而实际上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她为同学为文友为老兵服务,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掏心窝子式的关怀
文 | 吴忠波
本月13日我在马素平“海岛寻梦”专栏发表了《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文章后 微信朋友圈和文章的评论区热闹非凡,那天晚上我看完信息后早早休息进入了“海岛寻梦”的梦境。次日早上起来翻看手机,马素平一封隔夜未读信息跃然映出:“昨天听马玉强(同学)说你女儿在北京工作,个人问题有进展吗?”
一看发信时间:“23:38”,哎呦喂,这都快到深夜12点了,她还在码手机没睡呢?年近花甲快到本命年的她,这得多忙啊一一照顾家人老小、处理日常事务、打理“海岛寻梦”栏目 都这个点儿了还挤时间操着这样一份对同学文友的关爱之心!记得20年前有部电视剧《闲人马大姐》,今天是否也称同学为“忙人马大姐”呢?
近两天为写马素平同学文章 一直被她“海岛寻梦”的情结感动着,这条微信留言牵动着我内心深处那个很少被打扰的“心梦”,不能说使我瞬间泪目吧至少又被她深深地感动了一把!
唉!这个马玉强同学也是的,真能给“马不停蹄”的素平同学分派些城里人一般不愿做的营生,“说媒”“当红娘”这不是让她跨界“履职”长臂“管辖”吗!马玉强是我昨天文章里提到同学会负责联络素平的同学,与她同在银行系统,跟我和素平很要好。
还别说,马玉强同学也是个热心人,昨天我与他通话时得知,是马素平联系他时,他专门跟她提起的这事儿,看来除了同学情谊外,他也不愧是全国文明家庭成员之一呢(去年他老父马永昆率家人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的光荣称号)。
总之“半夜做媒”这件事,在外人看来能给“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马素平贴若干个标签:或热心肠儿、助人为乐;或吃饱了撑的,爱管闲事。而实际上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她为同学为文友为老兵服务,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掏心窝子式的关怀,这应该也是她身上强大的海岛军旅基因使然吧!
这怎能不使我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又怎能不使我对这个四十年间仅见一面、既陌生又熟悉的新融媒体掌门人同学多一份“现象级”的思考呢?
一、文章有影响 作者不敢当
昨天我在她专栏发表文章后,所产生的影响给我上了一堂深深的教育课。这就是:文章有点影响,作者实不敢当。同学事迹感人,谁写都是榜样。
发文后,马素平首先在微信朋友圈和专栏里留言:感谢同学撰长文讲述海岛寻梦的故事,其实与同学忠波相比,我只是文学创作队伍里的一名新兵。同学忠波在家乡长岛工作三十余年,从基层海岛税务部门到县委宣传部部长的位置,兢兢业业、笔耕不辍,出版了系列丛书,为宣传家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幸有忠波这样有文采的同学赏识和支持,未来的文学创作之路上能亦师亦友,携手共进,为宣传家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而我说,我曾在文旅行中工作多年,说对长岛的宣传文化乃至推动文学艺术,确实做了不少事。我有文学梦但不专业缺文釆,根本上进不了文学创作队伍。退休后,发挥余热向素平学习,拾起老本行舞文弄墨,继续海岛寻梦倒也是未了的情怀。
接着,我的文中提到的国防大学孙茂杰教授,他在微信圈转发了我这篇文章,并写道:“前几年,我和朱剑锋战友回长岛第二故乡调研时,有幸与吴忠波相见相识,他对我们调研内容的独到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早醒来,打开手机,一眼看到了马素平转发吴忠波的文章,忍不住急忙看了起来,作者那长岛情、同学情、同志情使我很受感动,祝愿你们的真情实意在《海岛寻梦》中硕果累累!”
孙教授和朱总是我接触的最有海岛第二故乡情怀的“老兵”代表。他俩身居大都市仍有情怀想为长岛这个“老兵之家”做些实事。近几年,他们通过战友网络平台和《海岛寻梦》专栏,聚战友情谊,叙老兵情怀,也为宣传第二故乡做了实际性贡献。
见到他的留言后,我也及时回复他们:谢谢孙教授,您和朱总的海岛情、家乡(第二故乡)和军旅情,的确令人感动,也是在你们的感召下,军二代、岛二代们才传承了海防家国情怀的星火,祝您身体健康、快乐幸福,常回家看看。
同是自媒体,我刚开某号便入“V”一年也有千粉,但留言区很少互动。而马素平的栏目评论却十分活跃。观看此篇文章后的留言区,气氛好、活力强、热闹非凡。作者身居其中,与评论者互动,自然得像新老朋友见面那样,让我感到亲切和深受感染。
原同事林兄林海书记,先是留言后又电话表示称赞。我们曾在县委办、南隍城乡一起干秘书、搭班子,后又独掌国企小岛经营。他是《海岛寻梦》专栏的优秀创作文友、是素平的铁杆粉丝。他的留言十分感人:“上午写点东西,刚有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老同事、老朋友、老领导的这篇文章。因作者是熟人,又是写马素平老妹,上来就有一股冲动想看此文。”
他说,“看了个头就放不下眼了,深深被文章的巧妙构思,语言的通俗优美,故事的曲折感人所吸引。”他本来是不喜欢看长文的,但这篇文章让他一口气看完。“究其原因,不仅是文章的优美吸引了我,更是文中如潺潺溪水涌出的同学情,海岛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为忠波老弟的美文叫好,为感人至深的同学情喝彩。”
文友墨梅留言:“一口气读完文章,心情舒畅,同学写同学,写得真实,写得细致,写得透彻。想起自己写东西,有的列题纲,有的从心里直接传到手上传到纸上,我仿佛看到,吴老师这篇短文是从他心底里直接流淌出的文字。”
他接着描写的这段也形象生动,令人感动。“还在读这篇文章时,那边媳妇喊我吃饭了,我说等会儿,又喊,又说,等会儿。人需要物质的食粮,还需要精神的食粮。感谢分享,谢谢!”
“这篇文章写的太棒了,把素平大姐对文学的执着、对海岛的爱写的淋漓尽致,一看就出之高人之手,收藏了。我现在外地出差,回烟台后我们几个人聚一下,感谢大姐发来这么精品的文章。”(柳向东留言)
釉下彩:对海岛的热爱,对海岛寻梦的关注,对素平姐姐的推崇,都在此长文中体现出来了。好文,谦虚又低调。冬日暖阳1398:作者洋洋洒洒的文笔真好,再现了热爱长岛的马主任的文学情怀,你们是长岛的骄傲,是海岛的儿女,为你们点赞!
林毅:精彩!
泰歌:很好看,有境界。
陈玉龙:有胸怀,有远见,有功底。
宋敏:厉害!把马大姐写得酣畅淋漓!作者的文笔太厉害了,点赞!
宋卫:好文,写的舒胸畅意,挥洒自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更有一份浓浓的海岛情怀!
一介耕夫是楹联协会会员,他留言中给作者编排了“吴忠波帅”的藏头诗。
【吴】家一族多智星,
精【忠】报国诗书影。
扬帆【波】涛海岛梦,
渔歌大【帅】唱晚听。
(辛丑年三月十一即席抒怀!)
感愧于文友们的热情,最后我在评论区留言:“谢谢素平同学,谢谢《海岛寻梦》文友和留言的朋友,你们的支持就是对同学的褒奖!深深感受同学梦园地的真诚和温暖。祝同学百尺竿头壬寅虎啸齐鲁!祝福各位文友虎年新程一顺百顺!”
二、主角马素平 文学新媒家
文章发表后,不到半天的时间马素平告诉我,点击量挺多的,已达五千(截止发稿时近八千),其实我知道尚未达到她的文章最高点击量的几十分之一。虽然我自媒上的文章也有最多四万余阅读(30万展现)的爆款,但总觉得缺少同学这里的氛围和气场。点击受限原因或许在于文章篇幅长?作者水平低?那些真心阅读者都是对马素平这个主角一一“文学新媒家”的认可。
“文学新媒家”是我定义的文学家、新媒家的合二为一,这应该成为新时代文媒界的新称谓。在这里既看不到过去坐在家里孤耕走笔所谓作家的影子,又不是编釆体系完备设施齐全的新闻记者编辑大咖的老模板,而是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具备新融媒元素的新样式、新平台。
马素平的《海岛寻梦》专栏于2019年6月上线,2020年即荣获齐鲁壹点“十大个人号”,2021年又进入十五个影响力团队的第六名。这个专栏半年文章即上位、一年进十佳、二年团队列前茅的成绩,完全是靠文稿数量、创作质量、读者点击量,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没有走后门的投机取巧,也没有惹人烦的满城拉票。
难怪熟悉她的人,都惊喜于她在文学园地的耕耘和收获。据她转来的截屏显示,金融系统的文学大咖对她的文章纷纷予以转发,并对她给予高度评价。
北京张天星部长:对素平的文学业绩表示祝贺!
泉州作家王炜炜:姐姐棒棒哒!
山西作家刘小云:衷心祝贺素平在文学道路上,一路小跑,成果显著。
浙江作家何梅容:了不起的马姐姐,年年在进步。
《金融文坛》杂志社副主编栾晓阳:长山列岛,曾是马素平的寄居之地,如今变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齐鲁壹点号主编曹竹青留言:同学写的你,让我重新全面认识了您。好高兴壹点号能给大家带来变化和影响。
壹点文友留言表示:以后会陆续在这个专栏发海岛和军旅的文章。
评论区中,马素平的文友和朋友留言。
孙中娜:马妹妹才华横溢而且做自己喜欢的事,写的东西不虚华,接地气,喜欢 。杨德东:好评如潮,粉丝遍地,真是军旅文人之翘楚啊!欣赏,敬佩!
长岛老兵、原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社长李鹏青的留言更像一篇散文诗,诠释了马素平海岛梦之缘,他是这样写得:《海岛寻梦》因梦而设,因梦出彩。长岛有梦,神话里八仙追寻,现实中大众求索。长岛有梦,长岛人海天耕耘,渔家如仙梦似幻境;长岛学子乘风踏浪,一飞冲天,一路留下色彩斑斓,更有我们数十万长岛官兵,一代代用青春热血浇铸海上长城,留下了热血青春,和纯洁高尚的梦。
他说,去长岛回军营,去寻觅留在那里的年轻的脚印,是多少老兵的晚年之梦啊!去年一年,素平在《海岛寻梦》里发了我三篇诗文,有寻战友的,有寻老师的,还有寻母校的,有的是在素平的鼓励下才发的,有的则经过素平的加工整理。
他说,素平是从长岛走出来的才女,也是我老首长马贵仁的孝女。她既要照顾年逾九秩的老爸老妈,还要定时看护自己的外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写作,去整理他人的文稿啊!认识她的战友们都说,马素平有军人的豪气,男人的爽气,女人的温柔,作家的细腻,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友朋友!
他还说,有朋友才有生活,有生活才有梦想,有梦想才有追求!正因为如此,《海岛寻梦》才有梦可寻,才前景远阔。梦在远方,追梦者永远在路上。因为她有梦,你有梦,我也有梦。
三、 “忙人马大姐” 寻梦新达人
同学马素平以退休干部、作家新秀、新媒主人的身份,围绕《海岛寻梦》,从一篇散文到一个专栏,从一部专集再到综合品牌,无疑是“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在海岛军旅的绿荫梦下,与其说她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如说她是“有心栽树树成材”。
若从对社会文教综合影响角度而不是单纯文学方面去看待“忙人马大姐”,她是值得推崇、倡树典型的极具行业和文学特色的新时代“寻梦”新达人。
从马素平个人讲,六十年一甲子,她从一位出身于根红苗正家庭的“海岛军二代”,已成长为当下新时代的复合人才一一寻梦新达人。上学就是班级干部、工作就是骨干能手,在家里一把手,在外文武双修;若在过去儿童团长非她莫属,若在渔村妇女主任别无她选;“大比武”年代可当刘延凤式的“神枪手”,渔家乐拥军可追贾平那样的“兵妈妈”。我这些假设,就是说她自身具备的素质,无论是在哪个年代,还是哪个行业,她都会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完全胜任。
马素平的《海岛寻梦》栏目,别看我平时因工作忙看得少,但主题定位、组织形式和她的操作推广一出来,就引起了我这个“资深”策划人的注意。此栏目虽不起眼,但你只要想到村队里广播室、乡镇上电视站、小县城广电台及它们所履行的时代职责,就能发现她这个以海岛、老兵、国防为主题的新媒体,会在某些方面起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重要作用。
告别了“XX站、广播县,现在开始浪费电”的年代,站在广播电视纸媒的肩膀上,马素平的“海岛寻梦”与“长岛号”等新融媒,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共同构建了体制外体制内新文媒的格局。在行业地方不增加编制、经费、人员的情况下,宣传多了平台、文化多了站点、国防多了宣传、旅游多了推介。这在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文化阵地上,她和她的栏目是多么好的编外梯队和补充队员啊!
总的看,马素平的《海岛寻梦》新文媒,是个有温度、有情怀、有互动的文学舆论场和文化情感池。她既是行业和地方优秀的新锐作家、军旅散文家,又是“名媒正娶”(指《齐鲁晚报》)的自带流量的新媒体人。作为牵头人,海岛文化军旅情怀的文学作品不断向她这里集结;作为小平台,长岛要塞部队大院的往事故事,倾城向她的《海岛寻梦》汇聚。
(大钦岛军人俱乐部,七十年代我们俗称大礼堂)
我看好《海岛寻梦》的品牌意义,在于“海岛军旅情结+文学新锐之星+新媒综合平台=海岛寻梦品牌”。
海岛军旅情结,马素平的这个新文媒品牌,首先得益于她的海岛军旅情结。她虽然身在城市,你若问她哪里人,她会自豪地告知她是海岛人,长在部队大院里。不会像某些名星,说原籍能说大不说小、能说都市不说小城。这说明小岛军营海上长城是她的血脉之源。
这个情结,是以马素平老父亲马贵仁和孙茂杰教授、朱剑锋主任为代表的,具有着满满的海岛老兵情怀和实际贡献的老一辈,以及肩负百年新程重任的新一代战友们,共同编织、连手守护的。同时是聚集在素平身边的军二代的兄弟姐妹和她的海岛乡亲同学明友;还有海岛城市越来越浓化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大势和氛围,共同营造和培植的。
(马素平带3对海岛老军人做客央视访谈节目照片)
文学新锐之星,是马素平耕耘劳作所取得丰硕成果的应有称号。用心培植海岛梦想,用脚丈量海岛边疆,用情连结老兵岛民,用志巩固海岛国防。这是她青葱文学田地里的素材和源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她的文学作品中,《走进复兴路八十三号部队大院,拜访海岛军人》《大钦岛你在我蓝色的心海里,永远是那朵欢乐的浪花》《九旬父母的爱情在电视剧里找到了答案》《父亲和他的长岛老兵们》《难忘海岛老房东》《3对海岛老军人做客央视节目》《圆梦 帮长岛老兵找到四十多年前的中学老师》《老兵携子进岛 探寻红色的印迹》等全是反映老兵和海岛生活、军营故事、军地双拥等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使读者能汲取营养、升华境界、受到鼓舞。
(老海岛精神十六个字熠熠生辉)
海岛军旅符号、文釆飞扬的作家马素平,以及被我评价为“文友出彩展示地,文学闪光镀金池”的《海岛寻梦》专栏。是她带领老兵、海岛和各界文友,做海岛故乡部队大院文学故事的打捞和述写和编发,才使海防双拥情怀,在文学领域和媒体线上得到传承、巩固和加强。
新媒综合平台:马素平除了投稿于行业金融文学阵地外,她的齐鲁壹点平台《海岛寻梦》有别于其他自媒的全机器无人工处理稿件,她是靠人工编辑和友情互动完成每一篇稿件的发表。文学见长的用稿内容、培植新人的担当胸怀,增加了很多温情、温馨和温暖。素平说每一篇稿件审核、上传,基本是在深夜编排修改好,以便壹点号的值班编辑能在清晨七点前开始工作的第一时间里,能看到文稿,给予审核通过。
这个小小栏目,像记者站、编创点、办事处、互动所,串联起媒体、文友和社会,聚焦着海岛情感、军旅情怀和老兵情结。这于齐鲁晚报无疑是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落地,这才是真正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民心。
马素平借助齐鲁壹点、山东金融文学、烟台日报、长岛号等官媒、新媒的平台打造和专业推广,将海岛寻梦从单纯的文学栏目,拓展到服务“二为”方针和岛城军民家国情怀的“大平台”。即大到海上长城、海上红烽、老海岛精神的主题挖掘,中到海防之友、军旅空间的文学互动,小到老兵之家、军民客栈等的设施联谊,以达到精神物质结合、官方民间互助、军地双拥共建的品牌效应。
(长岛老海岛精神陈列馆内场景之一)
长岛建起了远近闻名的老海岛精神陈列馆,我听主持策划的袁克廷副部长讲过,并于去年到场感受了波澜壮阔、历久弥坚的海岛海防锻造出的老海岛精神。这个带有海岛革命传统、红色标志的展馆,与马素平的《海岛寻梦》齐鲁壹点专栏,一岛一城、一大一小、一实一虚、一官一民,我认为具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据此将马素平的栏目定位为老海岛精神、新时代寻梦的线上文学园,应该是恰如其分、名符其实的吧!
(马素平左二与家人参观长岛老海岛精神陈列馆和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
文接前头。马素平为我女儿的事发信后,我立马回复女儿暂时没找,谢谢其关心,让她不要专门为此事操心,以后有合适的听个信儿便是。可不多一会儿,她就风风火火又回:有个机会,马上说给你听啊!于是,她连夜沟通落实了一下外地的朋友,并发来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
随后,她又发来她两周岁小外孙的照片,我被眼前小小孩儿漂亮的脸蛋儿和精气神儿所吸引。知道老同学最近在家带孩子,很辛苦,但自家的孙儿,看起来累中有乐,满是幸福天伦之乐。心想,这同学真是“高人”啊,显然是她催促我抓紧解决女儿问题的用意所在,而我想的也不矛盾:这下马素平的“海岛寻梦”有了继承人了!看来我在这两个“寻梦”中都赶不上她了,还得继续努力加油呢!
2022年1月13日
壹点号海岛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