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武汉六中资料图一主教学楼 武汉六中,名副其实的武汉名校,她的历史还真要追溯到百多年前了。武汉六中的前身是由德国传教士创建于1903年,初名德华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武汉特权都被收回后,学校便改过很多次名字。1933年,湖北省天主教总主教希贤从德国东方学会买得学校的全部产权。1935年,成立了“私立汉口上智初级中学”。当年的“上智中学”属于一所贵族学校,据说,当年它的教学质量口碑并不怎样,但名气却不小。让上智中学名声大振的一件事,是抗战胜利那年,中国第六战区长官部由恩施移至汉口,接受日本鬼子投降时,就驻扎在上智中学。解放后,1953年,武汉市教育局接管“上智中学”并定名为“武汉市第六中学”。按照惯例,中小学新学年都是秋季的9月1日开学。刚踏进六中,心情大好,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都那么美好!这不仅仅是考入重点中学的愉悦,而且随着对六中的了解,让我对这学校充满了憧憬。还有六中美好的校园环

回忆我的中学(上)

(一)考入六中

1964年,我小学毕业,懵懵懂懂第考入武汉六中,成了一名中学生。那时候,小学升初中是要考的,志愿也自己报,就好比如今的高考一样。我报考六中确实是有点懵懵懂懂。当年报考时,我报了武汉十八中,家里不同意,按家里要求,我报了三阳路中学。当交给班主任朱老师时,她有意见,说到:你怎么报这个学校,你完全可以报个市里的重点学校……那时时间紧,来不及回家请示父母了。于是,就抱着交差的心理,赶紧挑一个吧。在当时在汉口的几个市重点中学就一中、二中、六中,其中六中离家最近。于是就挑上了六中。说真的,当时对六中并不了解,只知道她是市重点。没想到竟然考上了。能够顺利考入武汉六中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荣耀的事情,武汉六中是市里的重点,能进入是不容易的。在我们那条街上是唯一,在我们那小学校总共是5个,我们班是2个,算是名列前茅了。我顺利考入六中,父亲是很高兴的。开学之前,父亲带着我去买了一支金笔作为奖赏。一路上父亲显然很难得的高兴,也很难得的表扬了我一次,然后更多的是将他那“唯有读书高”的道理再次向我灌输了一遍。这些话我都听了N遍了,但冲着那支“可贵”的金笔也还是耐心听着,当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二)美丽校园

按照惯例,中小学新学年都是秋季的9月1日开学。刚踏进六中,心情大好,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都那么美好!这不仅仅是考入重点中学的愉悦,而且随着对六中的了解,让我对这学校充满了憧憬。还有六中美好的校园环境让我眼晴一亮。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1)

如今的武汉六中校门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2)

武汉六中侧面墙

武汉六中,名副其实的武汉名校,她的历史还真要追溯到百多年前了。武汉六中的前身是由德国传教士创建于1903年,初名德华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武汉特权都被收回后,学校便改过很多次名字。1933年,湖北省天主教总主教希贤从德国东方学会买得学校的全部产权。1935年,成立了“私立汉口上智初级中学”。当年的“上智中学”属于一所贵族学校,据说,当年它的教学质量口碑并不怎样,但名气却不小。让上智中学名声大振的一件事,是抗战胜利那年,中国第六战区长官部由恩施移至汉口,接受日本鬼子投降时,就驻扎在上智中学。解放后,1953年,武汉市教育局接管“上智中学”并定名为“武汉市第六中学”。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3)

武汉六中资料图一主教学楼

整个六中校园像一座美丽的花园,与我原来的三阳路小学大不一样,与我见过的其他中学也都大不一样。

进入学校大门是一个“田”字型的花园,分成四小块,每块都用冬青树做围栏,里面中有各种花草。花园中还有小径和石凳,可是同学们晨读的好地方。特醒目的是高大的老槐树,都是建校之初种上的。也有一盆盆的小盆景,各种小花在一片秋色中灿烂绽放。还有让人难忘的樱桃树,刚进校时还没注意,待第二年初夏之交的4-5月份,高管低低的樱桃树结满了红的紫的樱桃果,让人垂涎欲滴。学校组织同学进行采摘,然后分到各班让大家品尝。还有那教学楼前的两颗桂花树,像身着绿色军装的战士威武地守卫着教学楼。开学季,适逢桂花盛开的金秋时节,乳白、淡黄的桂花从绿叶间冒出来,几朵一簇,十几朵一丛,像一个个小金铃,阵阵桂花香味扑面而来。整个校园沉浸在浓郁的芳香中。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学校清一色的欧式建筑。“田”字型的花园前端,正对大门的是主教学大楼,一栋三层横躺倒的“E”字形欧式建筑,红墙黄瓦,房顶竖有天窗。远远看去,犹如丹麦童话中的古城堡。楼房地面都是木地板,窗户是木质百叶窗。更让人好奇的是整栋楼有地下室,如今地下室都累见不鲜了,但那时的确少见,它半截还在地面上,透过百叶窗,下面隐约可见。人们走到跟前总想一探究竟,但学校是不让进入的,所以给人一种神秘感。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4)

当年的武汉六中校园

主教学大楼前面是操场,宽阔的操场长满青草,新学期开始,操场上的杂草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绿油油一片。操场中间是足球场,足球场外围就是跑道。跑道周长368米,100米主道有10条,算是很标准的跑道了。操场两头有4个篮球场,木头篮架,土球场,虽然“土”了点,但在当时是很不错的了。操场上,跳高、跳远的沙坑,单杠、双杠、高低杠等运动设施样样俱全,让我大开眼界。让人感到好奇的还有操场上的两个防空洞。据说,建校初并没有,是1937年8月日寇轰炸武汉后扩建的,挖了两个大坑,半截在地下,半截在地面上。其中一个用挖出的土堆在防空洞上,形成了一座小山。上面长满大小树木,也种有花草,同学可以在上面行走或歇息,可以在上面读书,背外语,给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另一个则半截露出地面,水泥混凝土清晰可见,还可以看见搂在外的钢筋,不借助梯子,人是上不去的。两个防空洞都长年紧锁,不让人进的,因而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田”字型的花园中间向右,走到头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也是一座欧式建筑。一楼是教师办公室,二楼三楼是教工宿舍。它的台阶是花岗岩的,拱形门框、厚厚的砖墙、木制百叶窗无不显示出它的欧式风格。其正面对着校园,背面就是学校院墙了。或许由于周边树木太密,也或许是它楼层太低,走进楼内,感觉其采光不好,说有点阴暗也不为过,但也是我们天天要跑去的地方,因为所有老师都在那办公呢。在我2009年重返母校时,学校的老建筑都不复存在了,唯一留下的老建筑就是这栋教工楼,而且整旧如旧,和当年一模一样。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5)

武汉六中资料图--老教工楼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6)

武汉六中老教工楼--2009年回母校时拍摄

“田”字型的花园中间向左走到头,是大礼堂、食堂和一栋辅教学楼,包括了音乐阶梯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等,住读的学生主要是华侨学生和干部子弟学生,建筑都是红砖墙房,欧式老建筑,尤其大礼堂,很漂亮的,门前4根大石柱,从地面直耸屋顶,直径约40厘米左右,可谓气势宏伟。礼堂内部都是木地板,空顶很高,也很亮堂,在我们这些刚进中学的学生眼里是名副其实的“大”礼堂。礼堂内没有椅子,平时是空空的,礼堂除开会、演出外,还可以给同学做运动场,乒乓球、羽毛球比赛都是在哪儿进行。遇到下雨天,体育课也可以在这礼堂上。这条件在当时都是很不错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回忆我的中学上)(7)

六中辅教学楼,包括音乐教室、医务宝(一楼),住读生宿舍(三楼)

绕过大礼堂,在大礼堂后面,还有一个小操场,那里有一栋解放后新建的六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是我们初中部的教学楼。我们当时初一6个班都在一楼,第二年有都一起“升”到了二楼。这栋楼虽是标准的中式建筑,但她也是红砖墙,与校内老建筑保持了协调一致。其地面都是木地板,走廊也是木质的,而且很宽,方便同学课间休息。我印象更深深的是走廊是可以密封的。到了冬天,就装上透明的玻璃窗,让我们免受冰雪和风雨的肆虐。则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教学楼下操场辟有两个篮球场。围墙外就是光华路,路两边都是菜地。菜地中间有一块地,盖有3栋楼,那是六中教工的家属宿舍。看着这美丽的校园,喜悦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们学校这环境、这条件、这设施真在当时的武汉是数一数二的。

(二)进校伊始

初踏进中学校园,一切都很陌生,一切也都感到新奇!很多事情还不知怎么应对! 入学报到后,我被分配到初一(2)班。我们班刚开始是52人,开学后转来2人,就总共54人了。当年学校虽然是面对全武汉市招生,但实际报考和录取的还是江岸区的,还是附近的为主。主要分布在两大片,一大片是解放大道以东(铁路里),兰陵路、车站路、一元路一带;另一片就是解放大道以西(铁路外)学校附近,如光华路、惠济路、三眼桥一带。年龄差距也不像我小学那样,还比较整齐,大部分都是1951年或1950年出生的。

刚开学,班主任梅老师组织了一次全体同学的座谈会,主题是谈谈进入中学的感想,新学年的打算等。因为刚开学,大家都不熟悉,所以座谈会不很热烈,没人发言,会议冷场了。当时班主任老师就给我使眼色,我知道是希望我带头发个言,但我看到班里那么多同学,一个也不认识,感到很紧张,都不知要说什么好。我努力地想试试,但最终没能鼓起勇气发个言。会后我很懊悔,老师一定很失望。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我刚进中学的第一次开会,所以我印象很深。

1964年是建国15周年,武汉举行隆重的游行庆祝活动。按惯例,武汉六中担任国庆游行庆典的军乐(管乐)队和少年号鼓手的任务。武汉六中管乐队在武汉是久负盛名的,在武汉是为数不多,在武汉的中学中就是唯一的了。参加游行的少年号鼓手是从我们新入学的“少年”中选拔。我开始有幸入选参加训练,但想不到的是后来被淘汰出局了,这是我开学伊始的又一次出师不利。

当时开学后还有一件重要活动,就是学校要召开“校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在小学听都没听过的事,好令人神往。学校田径运动会分几个年级组比赛,我们初中一年级单独一个年级组。学校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了摸底测试,有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投掷等。也是很遗憾,我没有一项入选,可谓“全军尽没”,可见我当时的体质是很差的。

要说初进校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数这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了。它让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运动会。开运动会那天,全校就像过节一样,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教学楼前拉起大横幅,操场上、跑道两边彩旗飘扬,广播喇叭响个不停,一会儿播放歌曲、一会儿播放通知。校园里车水马龙,同学、老师个个都忙个不停。大会主席台设在“小山包”的脚下,很简单,也就是放几张课桌,旁边插着红旗。大会设有组委会,下设竞赛组、后勤组、宣传组等,可谓一应俱全。各班都有指定的宣传报导员,负责报导本班的成绩、好人好事、大会花絮等。百米跑道两旁,各班同学们按划定的位置,搬来桌椅,一溜排开,有的班还带有锣鼓,为本班呐喊助威。操场上,参赛的运动员们都换上“比赛服”,其实就是换个汗衫、短裤什么的,而不是换运动服,那时可没经济条件都买运动服。参赛运动员做着赛前的准备,有的压腿,有的扭腰,有的慢跑,有的还到跑道上小冲刺几下。

最热闹的场面当然是比赛开始后。大会首先进行的是短跑,有60米、100米,110米栏,也挺全的。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一跃而起,奋臂急奔,你追我赶,赛道两旁喊声震耳欲聋,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操场那边不时传来阵阵尖叫声、欢呼声,那是同学们为田赛场累创佳绩的运动员们在喝彩。也不奇怪,因为那里有蜚声校内外的投掷手白乐翔,他的手榴弹、标枪成绩在武汉市中学生中都是最好的,没有之一。时至今日,当年运动会的热闹场面仍让我记忆犹新。

开学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为学校的建国15周年庆祝大会。为筹备庆祝大会,全校都在抓紧排练节目。除学校的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外,各班都有节目准备,还有跨班级的联合出演,让校园早早就洋溢着一种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庆祝大会于国庆前一天的下午在大礼堂举行,其隆重场面让我大开眼界,毕竟我是刚刚从小学进入了中学,更重要的是进入了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教育底蕴的百年名校。

庆祝大会的重头戏当然是后半部分的文艺演出,演出节目可谓精彩纷呈,有器乐合奏独奏,有合唱独唱,有自编自演的舞台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部一位同学模仿当时的红星胡松华的独唱歌曲《赞歌》。他真模仿得微妙惟肖,他不仅嗓音和胡松华很神似,连他那一身装扮都酷似胡松华。当年胡松华的歌声我们只是从收音机里听听,而今似乎是见到了胡松华本人的演出,看到这一幕真让我激动不已。当然他的演出也获得大家的认可,以致很长一段时间都得到同学们饭后茶余的热议。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学校合唱团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片段,如“松花江上”等。还有我们初一年级演出的舞台情景剧,反映忆苦思甜的“小苦瓜”。这样的校园文艺演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是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三)校园生活

在这中学期间,每天早上,清晨的校园,花园的小径上、小凳旁,操场的的跑道边,“小山”顶上,都有同学在那认真地背着课文,读着外语。当时学校开的外语可不只是英语,至少还有俄语。一大早,操场上就热闹起来,很多人在那早锻炼,跑步、做操,也有的练单双杠。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队员在教练带领下进行训练。 这几项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所以这几个运动队都是常年集训 。操场边上,树荫底下,管乐队的同学各自在那练习 ,管乐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随着“早读”的铃声响起,热闹非凡的校园顿时安静下来。整个校园只听得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刚刚还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们,很多就地卸甲归“园”。他们换完衣服后就近在操场边复习起功课来。这些井然的秩序,良好的风气都给我这个刚进校门的一年级新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开学一段时间后,平静的六中校园逐渐显示出她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初中课程当然和小学不一样,增加了英语、代数。初二又增开了几何课。还有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等。一时间让我顿感学习的压力。我们的初中实际上刚刚读了两年,到1966年5月中就基本停课了。这近两年的初中学习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很宝贵的时期,是我们人生的启蒙阶段,打基础阶段。时至今日,我很感谢有六中这样的母校,感激我中学的各位老师。

让我最受益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梅松友老师,代数骆骥老师。这是我们的两门主课老师,对我们打好基础非常重要。其他几门课,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课老师也都是都是兢兢业业,潜心教学。而学生们对学习也都勤奋努力,专心学习。每当我回忆起这段日子,就有无限的感慨。这段时间真是一个黄金时段,没有政治风波,社会风气淳朴、学校学风端正。

那时候,白天学校上课,晚上,老师给我们组织学习小组,按同学家庭住址就近安排,一般3-5个人一组,也有组的人多一点。同学们在一起做作业,可以互相帮助,而且有说有笑,可以作为玩伴儿。我们那一组有刘X志、肖X明、尹x海、吴X脐等,至今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往往做完作业还要玩一会儿才回家,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是很好的玩伴。那时候的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我们的的学习生活真的轻松愉快。

六中校园生活让我难忘的不仅仅在课堂,还有课外活动。每天下午的课后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而不是下了课就放学回家。每天下午两节课结束后,校园就又热闹起来,那可比清晨更热闹,各种活动相继展开。课后活动开展最普遍的就是体育活动,篮、排、足球场上人满为患自不待言,相对全校那么多师生,篮排足球场显然是满足不了需求。但学校也能想办法,在树上装上一个篮板篮筐就可以打篮球了。这样的简易场地不比正规球场少。最不需要场地的应属排球,少则3-5人,多则10多人,围成一圈就可以玩起来,推、垫、扣动作都可以做起来。排球是我们学校的强项,多次获得武汉市高中生排球赛的冠军。所以排球在我们学校非常普及。另一个开展普及的运动就是田径,跑的、跳的都很多,尤其是跑步的特别多,近400米的跑道上可以说是人流不断,有的是在跑圈,有的是在练冲刺,还有的练高抬腿,练蛙跳,还有拎着俩哑铃负重跑的,有的还利用防空洞堆起的小山练耐力。

除体育活动外,其他活动也很丰富。学校的管乐队每天都是要训练的,也是最有气派的。一般先个人自己“自吹”,然后再集体“合吹”。只要天气允许,一般都是在室外练,有时还要列队走起来,那个气势“杠杠”的。我们学校管乐队是武汉市唯一的一个非专业管乐队,每有重大活动都是不会缺席的,如国庆节庆典,各种运动会,还有外事接待都少不了。学校还有合唱团、民乐队,每天也都是要训练的,合唱团一般练习都是在阶梯音乐教室。另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小组也都利用这个时间安排活动,如生物小组,抓紧时间去学校后边农田里抓青蛙之类的小动物做标本。整个学校真是生机蓬勃,充满朝气!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可以说我进中学前身体素质真不怎么样,也没有一技之长。,所以运动会我是地道的观众。进入中学后我逐渐注意锻炼身体,体质也慢慢增强起来。那阶段我的运动项目数跑步最多,其次是篮球。一般下课后先去抢占球场,抢不到没地方打了就去跑步。那段时间国家也在提倡全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最简单投入最少的就是跑步了。我也算是赶上了这个潮流吧,有时候上学也跑步到学校去,有时候还和街坊邻居的小伙伴们晚上去跑步。要说有点技术的活动就是打篮球了。打篮球是进中学后才学的,但玩得最多。我们学校篮球比较普及,球场(算上简易的)比较多,所以打篮球的机会也比较多,后来也就喜欢上它了,以致后来到了部队、到了大学,篮球都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打篮球很费鞋,为了省鞋,我时常是打赤脚在土球场上打球。那时候我打球还是很拼的,有时候真出现头破血流的情况,主要是我爱流鼻血,一碰就流,一旦流鼻血了,就弄张纸塞一下,再在水龙头上凉水一冲,也就没事了。我的一颗门牙也是中学打篮球时碰裂了,留下一条大牙缝,直到现在。

除篮球外,我们班同学还喜欢单双杠,当然也就引体向上等几个简单动作,主要是有一帮同学在一起玩,互相有个比较,有个促进。此外同学们也偶尔踢踢足球,主要是受场地限制,踢得不多。几年中学生活无疑使我体质增强不少,以致后来我报名参军,家里都认为以我这个体质是不可能通过当兵体检的。

(未完待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