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数学吃透课本的五步方法(把数学教材看透)

数学吃透课本的五步方法(把数学教材看透)要知道数学知识是高度浓缩的,而且一环紧扣另一环,前面的一个知识牵涉着后面无数的知识。在这里我引用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大家看看有没有启发。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的投资铁则:1. 永远不要亏钱;2. 永远不要忘记第1条。如果读小说多一点倒没什么,毕竟陶渊明说过“读书不求甚解”,但是读数学书,就像是读数学故事,也决不可以这么走马观花。去年我把孩子得到的数学奖状发到朋友圈,并且推荐了一套数学绘本。当时私信就像炸了锅,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冒了出来,都在问我这套书的问题?大家的热情吓到了我,但是一年以后当我问他们书看的怎么样的时候,很多人都:“早翻完了。觉得也没什么特别嘛,又开始看别的书了。”我说:“看了书以后,你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样?”他们说,哎呀也没什么变化嘛,甚至有的还退步了。让孩子回忆书中的内容并讲给我们听,是判断一切读书效果的试金石。

当年我研究生复试的时候,气氛一直很融洽,面试官听到我的一个一个问题的答案,都面露微笑。但是,最后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之前看过什么相关的书?”

我说出了我之前看过的两本书的名字,这一次我没有看到微笑,相反他们露出吃惊的神情,接着问我:“就这两本书,没有别的啦?”我摇了摇头,还没来得及说别的,他们就相互交换了下眼神,宣布面试结束。

果然初试成绩很高的我,复试成绩很一般。

但是我上学以后的表现,震惊了他们。我连续获得科研之星、翻译之星、曾宪梓奖学金以及南粤优秀研究生。老师们以为我扩大了阅读量,然而真相是我读书的总量并不多,但是每一本书都读得很透很熟。

(一)读书破万卷,要从破字入手

去年我把孩子得到的数学奖状发到朋友圈,并且推荐了一套数学绘本。当时私信就像炸了锅,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冒了出来,都在问我这套书的问题?

大家的热情吓到了我,但是一年以后当我问他们书看的怎么样的时候,很多人都:“早翻完了。觉得也没什么特别嘛,又开始看别的书了。”我说:“看了书以后,你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样?”他们说,哎呀也没什么变化嘛,甚至有的还退步了。

让孩子回忆书中的内容并讲给我们听,是判断一切读书效果的试金石。

如果读小说多一点倒没什么,毕竟陶渊明说过“读书不求甚解”,但是读数学书,就像是读数学故事,也决不可以这么走马观花。

要知道数学知识是高度浓缩的,而且一环紧扣另一环,前面的一个知识牵涉着后面无数的知识。在这里我引用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大家看看有没有启发。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的投资铁则:1. 永远不要亏钱;2. 永远不要忘记第1条。

从数学知识的密度来看,学习数学完全可以用到巴菲特的这个法则。1. 永远不要忘掉前面的数学知识;2. 永远记住第1条。

我的写作老师@渭水徐工说过一句话:“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要先破再万。”这句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因为我就是怎么想的。

可是大部分人都把顺序搞颠倒了,他们都是先从“万”出发,然后从来不“破”。

造成的后果就是,知识点模糊,散乱,根本无法形成体系,甚至有很多错漏的知识。孩子越往后面学,漏洞越多,逐渐对数学丧失信心,产生厌学心理。

数学吃透课本的五步方法(把数学教材看透)(1)

(二)数学书该怎么读?

以教材为主,先把书读破再说。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教材蕴含着比以往更多的教学资源。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出现了很多思考题,“你知道吗?”,“做一做”等相关内容。

奇怪的是,原先的做法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经常会刻意忽略这一部分,觉得它们不是教材的主体,因此学不学都可以。然而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误解,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因为正是这看似不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强调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还有解决实际能力问题的提升,而且这些内容趣味性很强。

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特别重要,趣味性其实对大人来说也特别重要,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游戏了。对于小孩子来说,数学资源的有趣更加重要。

数学吃透课本的五步方法(把数学教材看透)(2)

这些内容一般会把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很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感觉到特别费力,会比较轻松地把数学问题解决了,同时呢,还能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本质。

总结来说呢,传统上被忽视的教材的边边角角,却反而是学生应该重点学习的部分。

而且如果你拿市面上的数学绘本对照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数学绘本就是把教材的这一部分,以另外一个故事演绎了出来。因此倒不如让学生把教材的这一部分充分学习起来,因为这些部分和教材是同步的,联系得更紧密。而那些数学绘本,知识和数学教材并不同步,难免让学生感到混乱,而且没有和教材联系也不够紧密。

(三)数学书是完全可以动起来的

大多数孩子学数学,都是在不停的写写写、算算算,而忽视了自己动手去做对数学认知学习的重要作用。

大家看一下这个学习金字塔理论,一般来说如果仅仅是听课的话,只能记住20%。这说的还是学生好好听讲,完全理解了的情况。但是通过说和做以及应用可以记住90%,这个效率就已经非常非常高了。

这是因为说和做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数学问题,进一步促进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

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加减法中”的“做一做”中,加法和减法的情境图是折纸鹤。通常来说,老师是没有时间教孩子们真正去折纸鹤的。但是家长可以进行启发,让孩子自己来折纸,然后根据教材一步一步的演绎,把静态图变成动态过程,这样就能够体会出加法和减法的数学本质来。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这一部分,提到了蒜叶的生长。家长可以真的去用水养些蒜让孩子来观察,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比如说泡绿豆芽。推荐使用绿豆,因为绿豆发芽比较快,基本上第2天就可以生芽,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一下分米和毫米的单位。

如果能够养成这个习惯,孩子以后就很容易去自己动手。例如四年级要求学生自制1升的容器,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家里的矿泉水瓶子完全可以做这个容器,原因就是他早就习惯了自己动手找到答案。

至于几何,更是需要动手。很多压根想不明白,容易想错的题目,略微一动手,就能让孩子发出“我的天,原来这么简单啊”的感叹。

数学吃透课本的五步方法(把数学教材看透)(3)

另外,让动手做能够得到巩固与提升的方法是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基本上就是写明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操作过程,观察结果,以及结论等等。

学生动手做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份思考,等到他写日记的事情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复盘和进一步的思考。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得到极大的锻炼,数学知识也能够得到很牢固的掌握。

总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教材蕴藏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学有余力,可以去看数学绘本、数学杂志等,那当然可以。但是如果孩子学习本身已经吃力,或者觉得他还有错漏,那最好还是回归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不要把原本活泼泼的教材,当成干巴巴没味道没兴趣的无聊东西。

当孩子能够充分发掘数学教材时,他的兴趣上来了,知识稳固了,成绩提升了,最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素养会越来越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