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歌音乐:广东大地民歌悠扬
岭南民歌音乐:广东大地民歌悠扬广东面临中国南海,大小渔港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长期在海上讨生活,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渔歌。由于广东方言极为丰富,仅大的方言就包括了粤、客家和闽南三大系统,故而渔歌也展现出多元的样貌。用前辈学人叶林的话来说:汕头地区的甲子、汕尾、达蚝、饶平,以及邻近惠阳地区的澳头、港口等渔港,渔民操着相同的方言,他们的渔歌自成一系,俗称为“福佬渔歌”。又如佛山地区的珠海、台山,以及惠阳地区的东莞等渔港,渔民操的是广州方言,他们的渔歌则另成一系,俗称为“咸水歌”,亦称“白话渔歌”。至于湛江地区的闸阪、乌石,海南的清兰、白马井、三业等渔港,渔民操的是另一种方言,他们的渔歌又有迥然不同的特色。南海海洋文化:孕育多样渔歌从惠东渔歌到客家山歌民歌,是最能代表人类天然情感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诸多经典作品,即是当时的民歌。广东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自然孕育出瑰丽灿烂的民歌之海。远的不
雷歌
瑶歌
客家山歌
惠东 山歌
从惠东渔歌到客家山歌
民歌,是最能代表人类天然情感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诸多经典作品,即是当时的民歌。广东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自然孕育出瑰丽灿烂的民歌之海。远的不说,就在广州的各处公园当中,各种风格的民歌演唱活动就是蔚然一景。参与者们不求名利,纯粹出于兴趣,可见广东民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旺盛生命力。那么广东民歌的分布,究竟是怎样的呢?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南海海洋文化:孕育多样渔歌
广东面临中国南海,大小渔港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长期在海上讨生活,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渔歌。由于广东方言极为丰富,仅大的方言就包括了粤、客家和闽南三大系统,故而渔歌也展现出多元的样貌。用前辈学人叶林的话来说:汕头地区的甲子、汕尾、达蚝、饶平,以及邻近惠阳地区的澳头、港口等渔港,渔民操着相同的方言,他们的渔歌自成一系,俗称为“福佬渔歌”。又如佛山地区的珠海、台山,以及惠阳地区的东莞等渔港,渔民操的是广州方言,他们的渔歌则另成一系,俗称为“咸水歌”,亦称“白话渔歌”。至于湛江地区的闸阪、乌石,海南的清兰、白马井、三业等渔港,渔民操的是另一种方言,他们的渔歌又有迥然不同的特色。
惠东渔歌是广东的诸多渔歌类型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流传于惠州市惠东县沿海一带,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惠东海岸线全长218公里。惠州学院音乐系教授马岩峰等研究者指出,惠东沿海渔民与历史上的“疍民”渊源密切,使用的“福佬话”属于闽南话语系。由于疍民长期社会地位低微,不能栖身在岸上,只好四海为家。因此“渔民间交流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便是以歌代言、以歌自乐、以歌解忧、以歌相亲、以歌倾诉,可以说渔歌唱尽了渔民的情怀与人生”。研究者评述:“惠东渔歌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它富有抒情性,从不高亢嘶叫,似水那么温柔,婉转中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据老渔民说,惠东沿海渔民真正上岸生活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此,惠东沿海区域便出现了很多渔村。上岸定居后渔民的生活变化巨大,渔歌也随之而变。
广东的渔歌很早便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马岩峰等指出,中央歌舞团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歌舞剧《南海长城》的音乐元素就取材于惠东渔歌和汕尾渔歌。电影《南海潮》、《海霞》、《渔家姑娘在海边》、《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多情东江水》的主题曲与音乐都汲取了渔歌的元素。
客家山歌:独特地理环境的产物
“山歌紧唱声紧娇,月弦来和九龙箫,满人和得月弦过,灯芯造起万年桥”——这是流传在梅县大坪的一首优美的山歌。客家山歌可以说是广东民歌中较为人熟知的一种。通常认为其起源于唐代,与唐代的律诗、绝句以及竹枝词等关系密切,典型形式为四句七言,也兼有一些其他形式。客家山歌在广东主要流行于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龙岗、盐田)。由于客家人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歌唱成为排遣辛劳,抒发感情的最佳娱乐方式。广东客家山歌融合了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畬瑶等土著文化的元素,内涵极为丰富。
梅州是客家山歌分布的重镇。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贺连花、马达指出:“古代中原汉人南迁至江淮地带时,在当地江淮民歌的触动下,中原民歌吸收了其中一部分养分,后又移民向南迁徙,与粤、赣、闽的畬瑶歌相互交流、碰撞、冲突进而交融。在长期的客家人口迁徙和传播过程中,客家山歌经过无数代民间歌手的口头传唱,在经过每一个迁徙地时,都产生了一些变异,最后在梅州生根落地时便定型为具有梅州特点的客家山歌。”在这个过程中,梅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梅州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交通不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受此影响,客家山歌调式以羽调式为主,在羽、商两音上加上宫音,使得旋律具有悲凉婉转的感觉,素有“古朴之风,又略带几分忧愁”的情调。随着山歌在田野、树林、山峰、山坳、山坡等演唱场所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客家山歌形成了三种山歌类型,如曲调高亢嘹亮、激越奔放的高腔山歌,曲调缓慢悠长、委婉迤逦的平腔山歌和抒情优美、几无装饰音的矮腔山歌。
俗话说:“北乐悲壮,南乐靡曼”。两位研究者指出,北方温差大,旋律起伏大,南方温差较小,旋律比较平缓、柔和,“梅州客家山歌声音高亢,但抵不过北方山歌那样激昂有力;委婉流畅,但抵不过江南民歌那样细水流长;胜在乡土气息浓厚,韵味深长”。
雷歌:可追溯到秦至唐朝
一些分布范围虽然较小的广东民歌,同样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
在广东陆地的最南端雷州半岛,流传着当地人称为“雷歌”的雷州民歌。这是一种艺术手法粗犷朴实,同时又不失细腻生动、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形式。研究者李冰指出,雷歌的流传时间久远,其孕育期大约可以上溯到由秦到唐时,到民国之后发展到兴盛期。对于雷歌的源流,素来说法不一,但结合当地历史上曾经大量接受外来移民,且雷州话与电白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闽南语系“次方言”等因素,推断其与闽南民歌有着密切渊源,当是比较稳妥的看法。
李冰指出,雷歌的曲目非常丰富,以即兴演唱为主,保留了大量经典曲目,包括情义歌、劳动歌、生活歌、咏史歌等类型。它从“穿胳窝,并并排;这路去,那路来”这样的“土风”发展而来,为雷剧等艺术形式注入营养,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在广东的北部,分布着瑶族的瑶歌。广东的瑶族先祖多数从湖南迁来,少数从广西、福建等地入迁,目前主要分布在连南、乳源、连山、连州、英德、阳山、始兴、乐昌、曲江、翁源、仁化、怀集、龙门、阳春等地,人数约20余万。广东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属勉语,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多种土语。
近年随着“非遗”热,“耍歌堂”等瑶歌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这种“歌堂歌”是瑶族民歌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耍歌堂是集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民间盛会。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歌堂歌配以长鼓舞、师爷舞,以及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构成了一幅极具视听冲击力的民间艺术图画。
与歌堂歌的庄严大气相比,瑶歌中的情歌或许更能反映青年男女的细腻情感。学者黄晓梅指出,即兴情歌内容自由大胆情真意切,许多好的情歌会被广泛传抄成为代代传唱的手抄歌本。有意思的是,有些情歌只是逗趣和比试歌词文采,而不是恋爱对象之间表达爱情。情歌有白天唱的也有晚上唱的,白天唱的如“出路歌”一般是男子先唱,唱时用两个食指塞住两边耳孔,用真嗓大声唱,好让远处的女方听到以答歌。若是男女对答合意,就会在山野里寻声边唱歌边靠拢,直至会面一起唱歌谈爱。若不合意便会边唱边离,越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