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短短几句采访,却蕴意深刻,尤其是刘亦菲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把握,确实已经入木三分。“对家人和真正的自我,做到忠、勇、真。作为一个亚裔非常骄傲,知道一旦我们心有所想,我们就有机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自己。” 刘亦菲:“我的姥姥在武汉,她很好,谢谢你。”记者接着问:木兰的格言“忠、勇、真”对你意味着什么?”刘亦菲:

3月9日,《花木兰》世界首映礼在洛杉矶盛大举行,刘亦菲身着金色抹胸礼裙惊艳亮相,华美优雅、高贵大气,正衬主角“木兰”。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

在首映礼现场,外媒《综艺》对刘亦菲进行采访,被问到想让全球观众看完《花木兰》体会到什么,刘亦菲: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被问到:“你老家是武汉,跟在那里的朋友家人联系了吗?”

刘亦菲:“我的姥姥在武汉,她很好,谢谢你。”

记者接着问:木兰的格言“忠、勇、真”对你意味着什么?”

刘亦菲:

“对家人和真正的自我,做到忠、勇、真。作为一个亚裔非常骄傲,知道一旦我们心有所想,我们就有机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的自己。”

短短几句采访,却蕴意深刻,尤其是刘亦菲对于花木兰人物形象的把握,确实已经入木三分。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2)

据悉,这是刘亦菲第一次挑战如此具有历史形象感的人物,而为了能够完美呈现花木兰的本来面目,刘亦菲也是暗地里下来不少的功夫。

而如今的定档上映,更是给了无数观众一个未曾到来的惊喜。

1

前不久,刘亦菲版《花木兰》预告片刷屏网络。

在短短不到三分钟的预告片里,花木兰的前半生一幕幕闪过,北方入侵、征召男丁、花家无儿、代父从军,花木兰从一个花容月貌的娴静女子,变成一个征战沙场、视死如归的坚勇男儿。

宏大历史场景、高度还原历史、精彩打斗场面,让这一部由迪士尼改编的《花木兰》瞬间就抓住了人们的心,而电影中花木兰十里戎装、刀枪剑戟,更是将人们心目中的花木兰形象再一次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3)

刘亦菲的坚毅、冷酷、热血在这一版《花木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一切背后,却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这部电影当初在全球海选,据说选角导演团队为了寻找一个既会英文又与花木兰气质相符的合适女星,遍访五大洲,试镜了近千位演员。

然而,结果却总是不令人满意。

因为他们觉得花木兰角色需要:“会讲英语、拥有一定的武术功底、要有专业的明星素养、不但要展现出花木兰极具东方特色的外貌,还要通过表演展现出花木兰聪明勇敢的性格,还有擅长骑射、勇于拼杀的英雄气质。”

然而这些,刘亦菲基本都符合,因为在无数观众的思想里,中国女英雄一定要中国人来饰演,而刘亦菲就是最佳的人员。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4)

而从电影选角条件来看,这一版《花木兰》所注重的是敢打敢拼、勇敢坚毅、武术高超等花木兰经典形象的一部分,从预告片中花木兰所使用的剑上刻字“忠、勇、真”也可见其所注重的表达内涵。

在电影中,花木兰英姿飒爽、面容姣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装美人,不知道是人物设定如此还是人物的还原偏差,花木兰在大多数改编电视剧、电影、戏剧中,都是美女人设。

花木兰真的是一个美女吗?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历史真相吗?历史上花木兰确有其人吗?从古至今的历代改编剧中的花木兰形象是怎样变化的呢?

今天,我们从刘亦菲版《花木兰》作为引子,探究古代花木兰真实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的演变发展。

2

1,木兰人物的由来

我们知道花木兰这个人物,是因为在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木兰辞》,而这篇木兰辞所描述的木兰事迹、人物性格成为了我们对于木兰最初始的形象记忆。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5)

花木兰最早见于《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而《乐府诗集》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首民间叙事诗,而在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集》主要有两种创作形式:

(1) 文人创作:由当时御用著名文人写出。

(2)民间收集:主要由人去乡间收集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歌曲、打油诗等。

而根据正史来看,因为没有花木兰或者木兰的确切记载,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持怀疑态度,并且很多人认为《木兰辞》是由民间收集来的歌谣所创作。

根据《木兰辞》记载,当时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皇帝被称为“可汗”,而那个时期五胡乱华、连年征战,木兰人物极有可能是根据某几个人物事迹编纂在一起而合成的。

然而这花木兰此人在史学上却一直有着争论,因此花木兰到底是真实人物还是想象虚构似乎并没有明确证据,因此花木兰的由来暂且只能说是一段人们流传下来、经过加工,被《乐府诗集》编写入内的人物。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6)

并且在《木兰辞》中,并未有明确姓氏,如“木兰当户织;木兰无长兄;木兰不用尚书郎”中提及木兰时都是以“木兰”二字,那么花木兰是如何来的呢?

2,花木兰姓氏“花”的由来

虽然正史上并没有关于花木兰的相关记载,但是在《黄陂县志》中,却有着木兰的记载:

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

无独有偶,在另一篇典籍里也曾记载过木兰的相关事迹,明代文学家焦竑曾在他的著作《焦氏笔乘》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

从《黄陂县志》以及《焦氏笔乘》记载来看,木兰是“朱”姓,如果此县志并未造假虚构人物,那么花木兰的“花”姓是从何而来呢?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7)

其实从一开始,各种记录木兰的诗词或者歌词也好,都没有提到“木兰” 的姓氏,而花木兰最早出现是在明朝,抗倭英豪徐青藤在抗倭斗争中结识了一个叫做瓦氏的女子,因为常年征战,不幸瓦氏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而徐青藤为了纪念她就按照《木兰辞》写了一部杂剧。

而为了木兰的姓氏,他苦思冥想,最终因为满院子的花而给木兰取姓氏“花”,花代表女性,与木兰正好相互对应,于是花木兰就此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花木兰原姓氏为“魏”,改为姓氏“花”是因为著名戏剧家徐渭在《四声猿》中确切表明,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史学界尚无定论)

3,花木兰的历史形象

代父从军十二年、擅长骑射、坚毅勇敢;在危难时机勇敢出征、为国为民、千古流传,曾有人这样评价花木兰:

在国家危难之际,花木兰横刀立马、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年,立下汗马功劳;然后不求名求利、退隐故乡、侍奉双亲,常说忠孝难两全,然而花木兰做到了。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8)

其实要分析花木兰最原始的人物形象,其实离不开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而根据历史环境以及《木兰辞》中的描述,木兰最原本的历史形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也解析:

(1)外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木兰辞》的结尾,留下这样一句千古流传的佳句,而这句话最初是针对花木兰从军十二载未被认出女儿身所做的一个比喻。

而这个比喻结合文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则可以看出,在军营十二年中木兰从来没有被人知道是一个女人,那么根据正常逻辑来说,要么木兰能够巧形易装,那么花木兰本身的外貌就根本引不起人的注意。

然而军营之内,大家一起训练、打仗,易装似乎并不可行,于是花木兰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美人、或者说是有模有样的女人,至少长相中性。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9)

(2)家世背景

《黄陂县志》记载,木兰父亲朱异、字寿甫、号天禄,是当地的一个千户长,因此木兰其实并非是穷苦人家出来的孩子,而是一个小小的官二代。

而根据部分史学家的考证,花木兰很有可能的鲜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北方居住、非第一代,并且花木兰有一个姐姐花莲、弟弟花雄,而从《木兰辞》文中也可以发现端倪: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因此可以推测花木兰并非是独生子女,而是没有兄长无法出征,而弟弟又太小不符合出征的要求,因此只有年龄合适的花木兰替父从军。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0)

(3)军营职务

前面提到,花木兰长相中性,但是想要在人群混杂的军营里十二年不被发现,却也是一件难事,于是花木兰在军营中的职位就值得推敲。

文中曾提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这一句来看,花木兰并非是上线杀敌、冲在前线的将士,而是一名传递情报、打探消息的信使。

因为信使在古代具有很高的机密性,路过驿站通常是单人单间而保证信息的有效和防止泄露,因此这样的职务使花木兰与军营内将士接触不多,也因此能够隐瞒自己身份更久。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1)

因此总的来说,花木兰在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一个形象:

长相中性、富家闺秀;坚强勇敢、替父从军;心思缜密、信使职务

3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因此在很多时候被搬上荧幕再次演绎,而每一次演绎似乎都在侧重不同的形象表现,也因此使花木兰的形象在不停的发展变化。

花木兰形象的变化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表演者不同以及导演所想表现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

二是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而造成的形象表现不同。

抛开花木兰在各种文字典籍中的原始形象,在近代、在荧幕或舞台上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发展变化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初始阶段 代表作:豫剧《花木兰》

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中,常香玉老前辈的经典唱腔打开了花木兰进入荧幕的先例,而其中经典的唱词,但现在很多人依旧记忆弥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而根据其所表现出的花木兰则是英勇无畏、敢做敢拼、不甘示弱、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而这形象相比于原始形象多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特点,而这则是特殊历史是时期下的产物。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2)

当时50年代,抗美援朝、群情激愤,大家纷纷担忧,而常香玉则想通过自己的演出来表现中华儿女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来激励大家一起为祖国贡献,不分男女、勇敢坚毅。

于是常香玉通过花木兰这一典型女性英雄形象来诉说自己的内心诉求,通过历史人物来激起大家的报国热情,属于特殊时期下的产物。

在之前,花木兰其实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替父从军的,并非是一开始就愿意上前线征战的,因此常香玉老艺术家的花木兰形象是有一点颠覆的。

2,发展阶段 代表作:迪士尼动画《花木兰》

1998年,迪士尼推出动画片《花木兰》,凭借精美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的剧情、经典熟悉的歌词让这一部电影瞬间风靡全球,并成功拿下了三亿多票房成绩。

在此片中,花木兰的形象再一次被颠覆,不管是从一开始的相亲、以女孩子嫁人为重,还是后来偷偷割掉长发替父亲出征,都将花木兰光明磊落、敢作敢为这一形象弱化,而是着重宣扬孝道和家国情怀。

在此片中对于花木兰的从军场面描写不多,而是加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矛盾,比如父女关系矛盾、君臣矛盾,以及儿女情长,其实这一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3)

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西方好莱坞则瞄准了中国市场,于是想要拍摄一部靠近中国人的影片,而《花木兰》应运而生,因为早已经脱离战争的时代,所以将花木兰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打斗场面削减,而是增加了亲情元素。

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为了能够和中国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这一时期的花木兰是讲究孝道、讲究家庭关系,同时也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真理的。

3,逐渐成型阶段 代表作:赵薇版《花木兰》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花木兰》的冲击,让我们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我们传统观念里,本土化的英雄就应该我们自己来演绎,于是2009年,电影《花木兰》上映。

相比于以往的颠覆,这一次花木兰尊重中国历史传统花木兰形象和故事情节,用正宗演绎经典,用还原度打动人心,然而这一电影,依旧表现出了不同的东西。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4)

在尽量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赵薇版《花木兰》也加入了爱情戏,而爱情戏所表现的,是一种在男权社会女性的自卑与无奈,是一种道德人性对于杀戮行为的于心不忍,在传统的花木兰形象上,多了多愁善感、多了社会复杂性下的委屈。

当爱情戏中的男主因为战争而牺牲之后,花木兰才放下所有的善良和隐忍,上阵杀敌、英勇无畏,因此这已经不单单是尽孝了,而是一种内心对于情感的诉求、一种对于人性失望的悲愤。

而电影的结局则是男主并未死亡,而是应皇帝的要求娶了一位公主,感情希望再一次破裂的花木兰心灰意冷,决定告老还乡、侍奉爹娘。

在中国的《花木兰》里,多了更多社会层面的东西,强权也好、逼婚也罢、女性地位低下以及对于女性需求的打压都成为了花木兰形象里不可磨灭的痕迹。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5)

因此在赵薇版《花木兰》里,花木兰是勇敢的、愤懑的,同时也是孤独的、无奈的,它加入了更多的中国现代元素,也将男尊女卑这一历史问题加入其中,构成了花木兰多方面的饱满性格以及人物形象。

4

纵观近代花木兰形象变迁史,其实不难发现,花木兰形象一直是在变化中的,而这一变化则是根据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背景而做出的改变。

由这一点其实不难看出,花木兰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如果是一个史料记载、有资料考证的人物,形象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太大的差异的,而只有一个虚构的、本意为迎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人物,才会有如此的变动。

回到刘亦菲版《花木兰》本身,由于是一部迪士尼的真人电影,所以花木兰在人物塑造上将会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而依据好莱坞电影形象的蓝本,则也会根据时代特征而加入新的东西。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6)

而根据预告片中的“忠、勇、真”三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版花木兰在尽可能的还原花木兰的本质:

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不管是外国人所演绎的花木兰也好,还是中国本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花木兰也罢,都是将花木兰忠诚、善良、勇敢这一特点保留了下来,而这也似乎的是我们文化主流的核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刘亦菲,我们希望你就是花木兰!

刘亦菲花木兰详细内容,从刘亦菲版花木兰(17)

资料来源

《老梁故事汇·为何中美都爱花木兰形象》、《花木兰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

《中国女明星那么多,花木兰凭什么是刘亦菲?》、《李凯: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

《美国人对迪士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女性人物形象的诠释》

注:由于花木兰并未完全考证,固文中多为根据史学家、文献资料的描写,如有出入,请指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