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不起自己家乡的心态(但我已不认识我的家乡)
自己看不起自己家乡的心态(但我已不认识我的家乡)而乡痛的过程刚好相反。有时,是因为我们受到新环境的影响,先获取了新的文化身份,因为自身思想的改变,否定或丧失了与家乡相关联的旧的文化身份。却也因此造成了自己的无处归属。土地与文化相关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们,分享着近似的文化传统与理念,比如食物、祭祖的风俗,或者语言、乡音、人和人的相处之道。在家乡,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主体;而到了异乡,自己的成为“他者”,成了少数群体而被边缘化。旧有的理念与传统受到冲击。而为了融入新环境,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传统,或转变自己的理念。这就带来文化身份上的丧失。新环境的文化越是有别于旧环境的文化,人就越容易思乡。旧环境中的种种都可能是人们的依恋对象。人们渴望回到家乡,是因为渴望重温在过去的依恋关系中,感受到的安全与爱。而思乡与乡痛的不同点在于,思乡的人,心中依然有家乡的形象在慰藉他们,尽管心怀乡愁,却觉得自己以后还能回家,这种依恋对象的丧失只是暂时的;而经历了乡痛
故乡就如同永恒的爱情:人人都会谈论它、大部分人渴望它、可从来没有人真的得到过它——我的故乡,从我离开之日起,就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我们对思乡都不陌生。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人在人生中都至少有过一次思乡,九成以上的人来到新环境后,都会或多或少体会到思乡。
2004年,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了“身在家乡的乡愁”,即乡痛。由于故土的环境被迫改变,或者文化传统发生中断,比如新一代人的思想发生改变之后,无法再与传统的文化产生链接。以至于人们虽然身处家乡,却觉得和家乡的联结断裂了。家乡逐渐变得陌生,人们产生了疏离感,并因为丧失了寻回家乡的希望而低落。
为什么人会思乡和乡痛?1. 家乡作为依恋对象,能给人安全与爱的感受
旧环境中的种种都可能是人们的依恋对象。人们渴望回到家乡,是因为渴望重温在过去的依恋关系中,感受到的安全与爱。
而思乡与乡痛的不同点在于,思乡的人,心中依然有家乡的形象在慰藉他们,尽管心怀乡愁,却觉得自己以后还能回家,这种依恋对象的丧失只是暂时的;而经历了乡痛的人,明白自己彻底失去了故土,这种丧失是永久的。后者比前者更有一种深刻的忧伤。
2. 文化身份的丧失
土地与文化相关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们,分享着近似的文化传统与理念,比如食物、祭祖的风俗,或者语言、乡音、人和人的相处之道。在家乡,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主体;而到了异乡,自己的成为“他者”,成了少数群体而被边缘化。旧有的理念与传统受到冲击。而为了融入新环境,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传统,或转变自己的理念。这就带来文化身份上的丧失。新环境的文化越是有别于旧环境的文化,人就越容易思乡。
而乡痛的过程刚好相反。有时,是因为我们受到新环境的影响,先获取了新的文化身份,因为自身思想的改变,否定或丧失了与家乡相关联的旧的文化身份。却也因此造成了自己的无处归属。
3. 角色转变
到达新环境后,人的角色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过去在家中是“被照顾者”,而到了新环境后,需要独自完成任务,甚至照顾其他人;再比如过去是学生,到其他城市工作后,需要适应从校内到校外的变化。角色的改变造成了压力。
4. 对过去的理想化
在应对新环境中的不如意时,我们会怀念旧时场景,并且往往会过分美化旧环境;对比之下,新环境显得越发可憎。
5. 中断了过去的生活方式
过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新环境中可能并不合适。比如有夜跑习惯的人,来到了犯罪率高的新环境,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中断夜跑;比如习惯在花园散步的人,因为花园被拆迁,只好选择去其他地方散步。可是旧日的习惯依旧影响着人们,所以在新环境中,人感到焦虑不安。
6. 减少了对生活的控制感
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往往会有一种“一切皆在掌控中”的自信。当转移到陌生的环境中,人会感到对周围环境的失控,因而感到无助;而对乡痛中的人来说,无能为力感始终是一个主题。
也许,随着世事变迁,我们终究无法避免乡愁与乡痛。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与乡愁、乡痛共处呢?1. 转移你对家乡的情感
我们可以把对家乡的感情,过渡到一个物体上,这个物体也能够极大地抚慰我们。娃娃、相片、项链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除了物品,活动也能充当过渡性客体,如果你在家乡有一些惯常的活动,比如睡前听广播,在新环境重复一样的活动也能承载你对家的依恋。
2. 你的体内蕴含着故乡
虽然我们从来不曾真正拥有过故乡,我们却也从未全然失去它。你脑海中一年四季该有的食物、你对于节日的期待、你在一些人情事项上的处理方式……总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故乡从你体内跳出来,让你看见它。
在许多你自己都不曾觉察到的地方,他们仍然影响着你。无论好的坏的,他们的期冀,他们的教诲,都是你无可否认的精神家园。
你现在人在哪里?你在什么时候最思念你的家乡呢?欢迎将你的想法留言在以下评论区,期待大家的回复!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