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症的人有强烈的羞耻感(请放过那些抑郁症患者)
为什么抑郁症的人有强烈的羞耻感(请放过那些抑郁症患者)污名的英文名是stigma,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被台湾的人类学家谢世忠翻译为“污名”,然后21世纪初国内学界处于对艾滋病被歧视现象的关注,引进了这个词。首先具备消极特征的个体或者群体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被标记,然后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最后被降低了社会地位的过程。污名这个词语本身是社会学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被心理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一书中引进了心理学。污名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具有消极特征,这些特征会玷污个人或者群体的名誉,降低其社会地位。戈夫曼研究了污名产生的过程,提出了污名的动态学说,也就是污名现象是心理效应下的结果。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6岁身患抑郁症的自杀女作家林奕含,在婚礼上为了去除抑郁症污名化所作的诚恳致辞令人深思。
大众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了解还是很少。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遭受痛苦的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讽他们。
歧视化行为反应污名这个词语本身是社会学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被心理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一书中引进了心理学。
污名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具有消极特征,这些特征会玷污个人或者群体的名誉,降低其社会地位。
戈夫曼研究了污名产生的过程,提出了污名的动态学说,也就是污名现象是心理效应下的结果。
首先具备消极特征的个体或者群体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被标记,然后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最后被降低了社会地位的过程。
污名的英文名是stigma,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被台湾的人类学家谢世忠翻译为“污名”,然后21世纪初国内学界处于对艾滋病被歧视现象的关注,引进了这个词。
但是在这个词语的翻译上就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医疗卫生领域,它被翻译为了“病耻感、羞辱”,带有传统的耻文化特征。而在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被翻译为“污名”。
之所以要费笔墨来描写人们发生歧视化行为反应的原理,是因为人们歧视精神病的过程,和古代歧视商人、近代歧视艾滋病患者、同性恋群体是出于一样的原因。
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的了解几乎为0,为什么他们会歧视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东西呢?
这无关精神疾病的具体特征。也就是说,大众关心的不是精神疾病是什么,在歧视发生的时候,仅仅在于你是否表现了那些不被社会文化接受的特征。
比如说抑郁症患者被歧视,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消极情绪,这个时候我们是需要反思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接受这样的消极情绪。
我们想要改变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我们就需要改变大众媒体对于精神疾病的宣传和描述,大众媒体以一种夸张的污名化的用语来形容精神病患者,这不利于我们去除污名化。
功利主义文化精神病患者被歧视除了涉及歧视现象的心理效应,还受到我国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文化,治病强调的是身体,往往忽视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心理咨询式微侧面表现出的就是这一点。
精神病的污名化是伴随着心理学科普的污名化而来的,尤其是目前是一个强调成功和金钱的功利主义时代。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为6.8%,12月患病率为3.6%,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3.4%,12月患病率为2.1%。
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对抑郁症患者的患病人数做了估计,还预测2020年抑郁症患者会达到一个高峰。
患有抑郁症的人因为不被社会认同,可以发生自我污名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实际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远远大于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人数。
精神病患者具备的消极特征是和我们传统文化强调的努力、乐观、勤奋是相悖的。
抑郁症常常被认为是矫情的富贵病,在抑郁症患者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常常会被盲目劝乐观,更有甚者会被比惨。
良好的环境大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是非常少的。
双向情感障碍指的是个体在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极值之间的来回波动,并且可能伴有幻觉、妄想症状的出现,这种疾病目前被学术界认为是以遗传为主的疾病。
而抑郁症的生理表现是五羟色胺过度摄取,著名的治疗药物氟西汀就含有抑制五羟色胺的成分。
《基因传》中在讲双相情感障碍的时候,提到了两个问题:
- “精神疾病究竟是遗传主导的,还是后天的环境主导的”
- “是精神疾病患者在正常人眼里病了,还是正常人在他们眼里病了”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以供我们借鉴。
神经学家詹姆斯.法伦是研究基因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的人,法伦的母亲告诉他,他祖上包括利兹.伯顿在内有近十个精神病杀手。
他之后研究了自己的脑成像,结果和精神病杀手的脑成像非常类似,但是他并没有成为一名精神病患者,反而成为了一名研究人员,他自述主要受到他幸福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这使我们想到了一句话,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梵高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这可能让我们觉得精神病是一种天才病,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很普通的病。
当我们选择不歧视精神病患者,反而诚心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这会对于他们恢复病情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我们和精神病患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他们的不理解所造成的伤害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而我们对他们提供的细微的情感支持的作用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它需要我们去共情这部分不太一样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