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44章解读(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经44章解读(道德经第十二章)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为眼前眼花缭乱的世界诱惑所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靡靡之音乱人心智,美味佳肴让人饱食终日。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骑马狩猎让人心放荡;金银财宝让人产生贪欲。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44章解读(道德经第十二章)(1)

字面理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靡靡之音乱人心智,美味佳肴让人饱食终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骑马狩猎让人心放荡;金银财宝让人产生贪欲。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为眼前眼花缭乱的世界诱惑所动。

1、通俗理解

那些灯红酒绿、珠光宝气的社会现象,加上龙蛇混杂、人心难测,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果没有坚定地意志,弄不好就会迷失方向。

那些缠绵肉麻、格调低俗的靡靡之音,足以淹没格调高雅的天籁之音,如果没有足够的修养,很有可能会乱人心智。

那些山珍海味、珍禽异兽的美味佳肴,足以遮盖质朴的芳香,如果没有优秀的品质,很有可能会让人饱食终日。

那些驰骋狩猎违反自然的刺激行为,足以让人心怀激荡,如果没有很好的克制能力,很有可能让人心放荡。

那些能够让人生活糜烂的金银财宝,足以让人想入非非、贪欲荡漾,如果没有很好道德尺度,很有可能让人产生贪欲。

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个人修养方面,他们是不会去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的。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为眼前眼花缭乱的世界诱惑所动。

2、无度不丈夫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为无数的文章所引用。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别人。老子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面对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视而不见?是不是面对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充耳不闻?是不是面对空前的物质繁荣,无动于衷?是不是面对壮怀激烈的体育运动,不屑一顾?是不是面对宽裕温馨的生活,嗤之以鼻?回答是肯定的:绝对不是!老子绝对不是让人们远离“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珍宝”,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远离呢?连美好的东西都要远离,生活还有什么色彩可言?关键是一个“度”字,老子是要让我们修炼平和的心境。要求我们要做到:无论外界变化如何的充满诱惑,都不要沉迷其中,都要有一个“度”字,都不能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迷失自己的方向。

凡上过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凡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待人接物也彬彬有礼,体育也突出,文艺也擅长,美术也有天分,文学也博览群书,口才还可以口若悬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换言之,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很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分班了,我们年级一共18个班900多人,最后筛选出3个“尖子班”150人,一下子就体现出了与众不同,无论是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美术比赛,还是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这三个尖子班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活动的奖项。高考的时候,在录取率不足2%的情况下,几乎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凡参加工作的人都知道,无论大小,都会有集体,集体就是人群,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灵魂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灵魂人物,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能力非凡,他们还非常善于与别人沟通、总是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总是能够激励别人的斗志;他们性格开朗、多才多艺、总会给别人带来新鲜空气;他们心胸开阔、乐于助人总会给别人排忧解难,总之,只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总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是高综合素质的人。

看来,人才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关键就在一个“度”字上,因此,我大胆的将其概括为“无度不丈夫”。老子列举的“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珍宝”其实是一种代名词,是指毒害人们思想“病毒”的代名词。凡出现沉迷、痴迷的不良行为,就叫做“无度”,“无度”就会导致“偏执”,“偏执”就会“玩物丧志”,其毒性是非常大的,它很有可能会诱发“过激”行为的发生,既危害社会,又危害个人,还危害家庭。

春秋时,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八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当今社会上发生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自己要追星还要逼着父母也追星,殊不知连明星都非常反感这种行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居然把杀人也当成了游戏中的一部分,就连跳楼自杀也要摆出一套游戏动作了;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看不顺眼的事,就认为全社会都堕落了,殊不知中国已经出现了自盘古王开天地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

我有一个朋友,与我年龄相当,但已经白发苍苍了,看起来比我们年长很多。原来是为他儿子操心造成的。想当年,他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望子成龙的他请我们吃饭以示庆祝。没想到几年过去了,他儿子大学毕业了,满怀信心的走上社会,几次挫折就使他一蹶不振了,他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从此以后就在家里吃父母,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即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到现在即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只要父母与他提到工作,马上就歇斯底里不能自制。但是,他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却遭到了自信,每天无度的沉迷于网络。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就这样毁了,给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我朋友的爱人为此得了绝症,我朋友能不为之愁白头吗?但是,他却无力改变这一现实。

如果凡事都有节制,有“度”,就变成多才多艺了,反而就变成综合素质高了。从古到今,那些“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成功者,大多都多才多艺。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他们不仅仅是军事家、民族英雄,他们还有一手好文笔,他们的诗词也千古流芳。诸葛亮、周瑜、司马懿他们是死对头,他们都是军事家、谋略家,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他们都深通音律。唐太宗、康熙大帝他们不仅仅是一代雄主,书法也堪称一绝。马克思如果不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也会成为数学家。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他的小提琴也拉得出神入化。

3、割席断交

成语“割席断交”,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用来比喻多指指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

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不是要我们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苦行僧式的人物,关键是面对外界诱惑要有一个“度”字,要适可而止。管宁和华歆,一个对外界诱惑无动于衷,一个却专注于外界诱惑,所以出现“割席断交”的结果也就成了必然。

心如止水的夏统

《晋书·夏统传》记载了一段隐士夏统的故事。夏统,字仲御,是会稽永兴人。幼年丧父,家里贫穷,侍奉母亲,以孝著称,与兄弟关系也很和睦。经常拾柴捡谷寻求食物,披星戴月,半夜才回家,或者到海边去拾一些蚌蛤帮助生活。然而,长期的艰苦生活并不影响夏统刻苦学习,他成了一个博闻强识学识渊博的人,他特别擅长言谈。

同族的人看到他有如此高的学识,认为他不走仕途简直可惜了,劝他出去做官,对他说:“您清廉、质朴、正直,可以在郡里为官,如果和官府朝贵结交,一定会很显贵,为什么要心甘情愿地在山林隐居,在江湖河泽中终此一生呢?”夏统听了后很不高兴,勃然大怒说:“你们各位就是这样看待我的吗?如果我处于太平盛世,论强国富民我可以与元凯相比肩;如果遇到天下大乱的混浊时代,我会奋不顾身的维持正义,我高尚的气节一定可以像屈原一样,宁愿自沉江河也绝不同流合污;如果处于这两种时代之间,天下没有大乱但奸邪小人当道,则自然会象长沮和桀溺一样隐居遁世。今天这个时代就是奸邪小人当道的时代,我哪能在朝廷官府间使自己受辱委屈求生呢?听见你们这样说,我不觉寒毛尽竖,汗下如雨,面红耳赤,心热如炭,目瞪口呆,两耳嗡嗡作响。”劝他的人非常惭愧。夏统从此后不再和本族的人见面。

后来夏统的母亲病重了,他到洛阳去买药。正好碰上三月上巳这天,洛阳王公以下的人都出游到浮桥上,男女并驾齐驱,华丽的车子、服装照亮了大路。

当时夏统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太尉贾充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人。夏统一开始并不回答。贾充又问了一遍,他才慢慢地说:“我是会稽人夏仲御。”贾充使人问他会稽的风俗人情,夏统说:“那儿的人彬彬有礼,犹有大禹时代的遗风,太伯时代的仁义和谦让,严遵所具有的高亢的志气,黄公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又问他:“您在海边居住,很识水性,能撑船搏浪吧?”夏统回答说:“是的。”

夏统于是操舵正橹,在大浪中盘旋,撑一下长长的船梢,船就向前越进三次。当时风大浪高,云遮雾绕,一会儿功夫就有八九条白鱼跌入船仓。观看的人都感到恐惧,贾充的心里尤其觉得奇怪,就又靠近他的船和他说话,夏统的回答像回声一样。

贾充又对他说:“过去尧也唱歌,舜也唱歌,您能唱你们当地的民歌吗?”夏统于是用脚在船板上打着拍子,引吭高歌,声音清越高昂,大风受到感应刮了起来,卷起海水喷向天空,电闪雷鸣,光影交加,雷雨大作,长风呼啸,岸上沙尘烟雾般地涌起。王公以下的人都很恐慌,阻止夏统,夏统才停止唱歌。众人都各各相对看着说:“如果不来洛水边游玩,怎么能够见到这样的人!”

贾充觉得夏统很有才华,想让他出来做官,夏统则低着头不说话。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

贾充不甘心,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多么让人羡慕阿!”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根本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夏统回到会稽就销声匿迹了,最后竟不知何年何月死于何处。

点评

夏统饱读诗书,见解独特,才干出众,智慧超人。夏统的才学远近闻名,踏入仕途的机会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场黑暗腐败,看不惯达官贵人们互相倾轧,却争着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谁来请他。夏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洁身自好,不愿与官僚们为伍罢了。他这种面对威胁利诱仍毫不屈服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分析“夏统现象”。如果夏统真的就这么与世隔绝,那么他学那么多学问来干什么?渊博的学问既不与别人分享,又不拿到社会上去运用,还不著书立说留给后人?那夏统简直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表面上看,夏统拒绝了贾充的一切诱惑,体现出了高风亮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夏统投到贾充门下,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英雄难过美人关

洪承畴被俘后,面对皇太极的软硬兼施,大义凛然拒不投降,只求速死,于是开始绝食。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

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看到皇太极食不甘味的样子。于是毛遂自荐,要求亲自去劝说。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尔济吉特氏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经过数天的努力,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清史稿》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

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清效劳。

点评

洪承畴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洪承畴的龌龊之举,实在是给了天下人一个迎头痛击。

本文原意不在探讨洪承畴降清前后的功过是非,而在洪承畴为什么投降?

如果洪承畴在投降之前,是看透了明朝统治的陈腐不堪、日薄西山,为救民于水火而降清的话?他也没有必要率大军与皇太极浴血奋战,直至弹尽粮绝、兵败被俘了。他大可以大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这样让少数民族来救民于水火岂不是更直接?这一点,连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说洪承畴是贪生怕死贪图荣华富贵而降清,那他也没有必要在皇太极的软硬兼施面前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了,也没有必要摆出一副壮烈殉国的架势,去受那绝食之苦了,直接被俘即降不就完了吗?

看来洪承畴降清一定另有原因。“孝庄招降洪承畴”尽管是民间传说,但也绝非空穴来风。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洪承畴在明朝的时候就位高权重,也就是说,让一般人“意乱神迷”的诱惑对洪承畴来说是没有诱惑力的。此时,任何珍玩奇宝、高官厚禄和成群的美女都还不足以抵消洪承畴的壮怀激烈。我不相信孝庄是用肉体征服的洪承畴,美丽和肉欲还不足以战胜一个视死如归的人的自尊。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孝庄的人格魅力和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当一个万众瞩目的正人君子觉得自己的人格魅力还不如一个女人的时候;当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觉得自己连一个女人的政治深度都不如的时候,他就一定会选择“生”,选择做点事,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看来,洪承畴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这就是洪承畴没有成为流芳千古英雄的原因。

洪承畴倒戈的历史故事,给高素质、高境界的仁人志士以极大启发。既然是高素质、高境界,就代表道德标准非常高,一般的引诱、诱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换言之,就是在普通人看来简直可以意乱情迷的事,对他们来说简直不屑一顾。但是,如果面对更高“境界”的引诱、诱惑呢?其结果很难想象。从古到今,类似的事例简直不胜枚举。夏桀遇妹喜;商纣遇妲己;周幽王遇褒姒;夫差遇西施;唐玄宗遇杨玉环;顺治遇董小宛等等,他们在没有遇到这些祸国殃民的“尤物”之前,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本可以彪炳千古,结果却落得个遗臭万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