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5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和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5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和预防)属RNA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方式传播;丙肝病毒容易变异,变异后可再次被感染;潜伏期1~6个月。3.丙肝病毒(HCV)属RNA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除甲肝患者愈后和接种过甲肝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者外易感;潜伏期2~6周。2.乙肝病毒(HBV)属DNA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方式传播;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易感;潜伏期1~6个月。
病毒性肝炎包括嗜肝病毒性肝炎和非嗜肝病毒性肝炎。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所致肝炎为非嗜肝病毒性肝炎。
嗜肝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感染病毒可致急性肝细胞坏死、变形,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因此认识嗜肝病毒性肝炎,了解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非常必要。
嗜肝病毒性肝炎有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肝)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
五型肝炎病毒1.甲肝病毒(HAV)
属RNA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除甲肝患者愈后和接种过甲肝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者外易感;潜伏期2~6周。
2.乙肝病毒(HBV)
属DNA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方式传播;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易感;潜伏期1~6个月。
3.丙肝病毒(HCV)
属RNA病毒;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方式传播;丙肝病毒容易变异,变异后可再次被感染;潜伏期1~6个月。
4.丁肝病毒(HDV)
属RNA病毒;通过血源传播,但需同时感染乙肝病毒或体内已有乙肝病毒存在,在乙肝病毒DNA协助下才能增殖;普遍易感;潜伏期1~6个月。
5.戊肝病毒(HEV)
属RNA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除体内有抗体者外普遍易感;潜伏期2~8周。
五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和预防1.甲肝、戊肝的临床特点和预防
(1)临床特点
甲肝和戊肝起病急,病程前期常有发热、畏寒、腹痛、恶性等症状,继而厌食、乏力,尿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出现3~5天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妇女和老人罹患戊肝,易发作为重症肝炎、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肾衰竭和消化道出血等。
甲肝和戊肝均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不发展为慢性,预后良好。
(2)预防
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分餐和餐具消毒,以及公共食堂餐饮人员健康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可以有效预防甲型和戊型肝炎。
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甲肝和戊肝。
2.乙肝、丙肝的临床特点和预防
(1)临床特点
HBV、HCV感染后可造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肝衰竭。表现为极度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肝区疼痛,慢性期右上腹隐痛、精神疲乏。
乙肝慢性化率约为10%,肝硬化发生率为2~10%;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
HBV感染,两种情况需要治疗:
① HBV感染所致的急性乙肝,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下列情况可抗病毒治疗,降低慢性化的发生:HBV-DNA>2000U/ml;感染时间超过4周,而HBV-DNA及HsBAg仍未转阴者;基因分型中C基因和D基因需要抗病毒治疗。②HBV所致慢性肝炎,常需要抗病毒治疗:HBV-DNA≥20000U/ml;HBsAg阴性病人,HBV-DNA≥2000U/ml;AlT持续升高≥2×ULN;肝硬化无论有无病毒复制均需抗病毒治疗。
HCV感染,无论急、慢性感染,所有HCV-RNA阳性者均需抗病毒治疗。
乙肝和丙肝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禁用干扰素治疗。
(2)预防
乙肝预防后续。
丙肝没有疫苗,预防主要避免通过血液途径如注射、纹身、共用静脉注射吸毒等,母婴途径以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3.丁肝临床特点
丁肝感染将加重乙肝病情。
预防与丙肝相同。
乙肝的几个问题1.乙肝化验五项指的是什么?
HBsAg(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阳性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HBsAb或抗HBs(乙肝表面抗体):是通过感染乙肝病毒或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
HBeAg(e抗原):乙肝病毒在体能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HBe或HBeAb(e抗体):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慢或缓解,传染性降低。
HBc或HBcAb(核心抗体):滴度高,表明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
2.感染乙肝病毒后什么情况下不具有传染性?
HBV-DNA阴性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患者体能病毒被清除,因此不具有传染性。其它情况均具有传染性。
3.乙肝的预防
(1)避免通过注射、吸毒、拔牙、共用牙刷、纹身性、母婴等通过血液以及性接触传播。
(2)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方式。
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一般维持3~5年,可长大12年。抗体滴度低于10时应当及时补种乙肝疫苗。
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都必须及时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0、1、2、6方案(出生24小时内,出生后1月、2月、6月)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