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找到了吗(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
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找到了吗(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据老两口介绍,他们家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一共养了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姐姐,老二是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老三才是那个读了博士的王永强。看着昏迷中的郭巧娣,老伴王纪生痛心地表示,他们找儿子已经找了整整20年了。但这个儿子却像是铁了心要和家里断绝关系一样,早在出国的那一年,就悄悄注销了国内的身份信息,让警察都拿他没办法。与此同时,郭巧娣的大儿子、博士后的亲哥哥也主动站出来表示:这不怪弟弟,一切都只怪父母太吸血。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母亲都病危了,王永强还是不肯和她见一面呢?他真的是个不孝的“白眼狼”吗?“一说起他,我都想哭。99年他出国之前还说,过两年就回来给家里修一栋新房子,没想到走了就不回来了。他母亲天天想他,说什么也要撑着再见他一面。”
“强强啊,你回来吧,妈妈想你了,让妈妈看看你吧......”
2019年,身患重病的江苏母亲郭巧娣,在临终之际求助媒体,希望能让她再见一见已经失联了20年的小儿子王永强。
隔着镜头,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所有人,自己好不容易才把孩子供成了北大博士后,可对方却在成才后消失了,再也没有回过家。
她那双眼湿润、颤抖着抓住记者的样子,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可这位北大博士后却无动于衷,只回了一句:“不要再来打扰了,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不会回去的。”
与此同时,郭巧娣的大儿子、博士后的亲哥哥也主动站出来表示:这不怪弟弟,一切都只怪父母太吸血。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母亲都病危了,王永强还是不肯和她见一面呢?他真的是个不孝的“白眼狼”吗?
“忘恩负义”的北大博士后“一说起他,我都想哭。99年他出国之前还说,过两年就回来给家里修一栋新房子,没想到走了就不回来了。他母亲天天想他,说什么也要撑着再见他一面。”
看着昏迷中的郭巧娣,老伴王纪生痛心地表示,他们找儿子已经找了整整20年了。但这个儿子却像是铁了心要和家里断绝关系一样,早在出国的那一年,就悄悄注销了国内的身份信息,让警察都拿他没办法。
据老两口介绍,他们家是江苏省常州市新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一共养了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姐姐,老二是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老三才是那个读了博士的王永强。
王永强出生于1969年,正好是家里最穷的时候,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数不多的口粮也都先紧着小儿子的这张嘴。
为了供他上学,他们老两口省吃俭用,还让大姐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去打工了。在全家人的努力下,一心读书的王永强顺利地念完了高中,还争气地考上了苏州大学,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喜悦之余,高额的学费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为了能让孩子读书,他们厚着脸皮去“走亲戚”,借了一圈才有了第一年的学费。虽然不多,但至少能让孩子先进去了。
他们原以为,读个大学就已经很好了。却没想到王永强十分好学,相继又考上了苏州大学的硕士、中科院的博士和北大的博士后。而身为父母,他们只能竭尽所能地支持他。
就这样,王永强光是读书就读到了三十岁。后来在北京上班,还和一个教授的女儿结了婚,也算是成家立业了。说到这儿时,郭巧娣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据她说,那段时间,王永强还会每月给家里寄些生活费。虽然那些去过北京的老乡都说,那点钱连儿子工资的零头都比不上,但他们念在孩子的一片孝心上,也没有嫌过钱少。
可到了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子就变了。不仅不给生活费,而且连人都消失不见了。
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被儿子嫌弃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不该让孩子读那么多书,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如今的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再看孩子一眼罢了。
这则报道播出后,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父母这边,不少义愤填膺地网友都开始动用自己的力量寻找这个“不孝的高材生”,结果没过几天,就有人发现了他的踪迹,还把他的联系方式发给了记者。
王永强很快就接到了电话,但面对那一连串的“灵魂拷问”,他沉默了许久,最终只说一句:“不要再来打扰了,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不会回去的。”
这个回答几乎瞬间就点燃了所有人的怒气,全网都在疯狂地指责王永强,说他白读了那么多书,连最基本的做人都不会,由此还引发了一阵“读书无用”的热议。
就在这时,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亲哥哥王国强,却主动站到了镜头前,替弟弟向所有人解释:“这不怪他。”
可如果不怪他,又该怪谁呢?
“吸血”的父母原来,这一切并没有老两口所说的那么简单。
因为家里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大儿子又瘫痪在床,所以他们并没有打算让另外两个孩子读太多的书。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认字就算有文化了,早点打工就能早点挣钱,早点给他们养老。
王永强的大姐就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放弃学业的,他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听得最多的一句也是:“你要努力挣大钱,以后要照顾你哥哥,要给我们养老。”
他感觉不到父母的疼爱,有时候甚至还忍不住怀疑,父母生他是不是只是为了找个人来照顾哥哥,又或者是为了钱。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都很清楚,这个家就是自己的责任。
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他每天上学前都会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经常都顾不上自己吃,就赶去了学校。放学后,他一般都是先把家里的活干完,然后再学到深夜。
到了他十五岁那年,老两口就打算像从前劝大姐一样,劝他跟着村里的“大部队”去城里打工。
可他们刚“旁敲侧击”了几天,村里就传来了一个消息:王永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
乡亲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时候拦着孩子上学,肯定会被人笑话。所以老两口只能让王永强继续读下去,准备让他高中毕业后再出去挣钱。
但事情却再次出乎他们的意料了,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做父母的两个人不仅没有为孩子感到高兴,反而还变了脸色,直言:“你要是敢去读,以后就别想从家里拿到一分钱!”
王永强压抑了多年的情绪也在这时候爆发了,一向听话懂事的他,第一次站在了父母的对立面,宁愿自己去打工,也要把好容易考上的大学读完。
那天之后,他没有再向父母要过钱,整个暑假都在外面搬砖、扛水泥、发传单、送报纸、做服务员。再加上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他才勉强踏入了这所梦寐以求的大学。
看着儿子真的上到学了,老两口又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按照外面的工钱算,就算这个儿子再勤快,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读上大学。
几经打听后,他们才知道,大学对尖子生还有每月4块钱的补助。于是,他们又对这4块钱动了心思。每个月都在快要发补助的那几天,托人告诉王永强,家里遇到了难事,需要用钱救急。
孝顺的王永强并没有推脱,到了后来,甚至都不用父母开口,他就主动把补助寄回了家里,自己则另外想办法打工。
可他没想到的是,父母对他的态度非但没有改变,反而还更加恶劣,说他给得太少了,如果没上学,挣得肯定比这4块钱多得多。
王永强不想与父母争辩,为了能有真正出人头地的那一天,他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考上了苏州大学的硕士。
硕士的补助高了许多,但他个人也需要一些开销,所以就隐瞒了涨钱的事,只是每月给家里稍微多寄了一些。
然而,王永强的父母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气冲冲地就坐火车赶到了学校,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就骂王永强不孝,还找学校的领导评理,说他有了钱就不管家里了。
王永强因此成了全校指指点点的对象,但他有苦难言,只能继续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他不知道的是,父母一边嫌他读书耽误时间,挣不到钱,一边又在村里四处炫耀,逢人就说,他们的儿子在北京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随着王永强考上博士,这对夫妻就开始给儿子安排“任务”。今天是给这个亲戚安排工作,明天是给那个亲戚安排医院,仿佛他无所不能。
可事实上,王永强只是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也因为帮忙而花得干干净净。当他向父母解释时,二老却全都听不进去,只顾着说他没本事。
好在他身边还有一个理解他的女友,两人感情很好,也算是给了他继续奋斗下去的勇气。1999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他,准备和女友结婚。
女方的父亲是王永强读博士时的教授,知道他的家境不好,就没对他提彩礼的要求,还包下了办宴席的各项准备。
王永强想邀请父母来参加婚礼,可他的双亲却提出,让他给一千元的路费,不给就不去。
其实两个老人也知道,儿子拿不出这些钱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不想儿子娶一个大城市的老婆,怕儿子跟着丈母娘家跑了,没人给他们养老送终。所以直到婚礼结束,他们都始终没有出现过。
这件事成了女方一家人心里的一个疙瘩,也让王永强觉得十分心寒。他本以为父母应该会心存愧疚,不好再来打扰他,可他没想到,每个月的“催款铃声”还是会照常想起。
他不想破坏妻子对他父母的印象,只能在背地里给父母钱。时间长了,二老的胃口越来越大,他账上的钱越来越少,眼看就要瞒不住了,只好借着和妻子一起去日本进修的机会,逃离这个“吸血”的家庭。
为了让父母同意他离开,他答应从日本回来后,就给他们盖一个新房子。到了日本以后,王永强刚松下一口气,老两口就又托学校的人联系他,说家里没钱了,再不给钱,他们就吃不起饭了。
他的妻子终于知道他为什么没有钱了,眼看着两人辛苦攒下的钱越来越少后,公公婆婆却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妻子再也忍不了了,直接就提出了离婚。
离了婚后,王永强看着空荡荡的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他不知道自己的孝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他只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可能真的会疯。
考虑许久之后,他瞒着所有人回到了国内,注销了自己的身份信息,放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独自去了美国,一走就是20年。
他的父母最初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离开,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儿子一向是又孝顺又懂事的,肯定不敢不管他们。直到两年后,他们在警局里“查无此人”,才意识到了儿子的“消失”。
此时大家也明白了王永强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真正含义,只是谁也不知道,郭巧娣老人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儿子不愿意相见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