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起舌尖上的乡愁(浸润在舌尖的美味)
勾起舌尖上的乡愁(浸润在舌尖的美味)小编是地道的北方人,一次赴友之约,来到一家江南菜馆,优雅的环境仿佛令人置身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之间。席间一道菜上来的时候,不禁令我鼻子一皱,不禁暗想,怎么这么臭啊?那是一道看起来很精美的鱼,友介绍说这道“臭鱼”是本店的镇店之宝,好多人都大老远地跑来品尝。我想既然这样应该跟吃榴莲或者臭豆腐一样的感觉吧,尝试着吃了几口,果然不出所料。自此以后,对“臭鱼“便念念不忘。这就是“毛豆腐”这道美味诞生的过程,这样的描写是有温度的,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读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是紧张的,唯恐错过了哪个字,那柔软如蚕丝般的白毛便不能生出变黑的霉点,让一道美味失去光彩。 我想当食客为这道美味大家赞赏的时候,有谁会想起它的诞生会经历那么复杂的磨难呢?又有谁能如作者一样深深地感悟到“江南柔美的诗文,面子上是精巧的,底子里却是风骨”,就如这“毛豆腐”一般呢?这本书叫《炊烟食客》,作者黄磊,是一位多产而忙碌的剧作家,作品有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活一世,无外乎为了一张嘴而奋斗,但是在满足了饱腹之欲之后,人们也对吃有了更高的追求和研究。对美食的追求,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古至今,出名的吃货比比皆是,三千多年前孔夫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八不食”之说。总之就是对食物要求比较高。
后来的人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最出名的莫过于大文豪苏东坡了,他发明的“东坡肉”脍炙人口,经久流传,他一生写了50多首跟吃有关的诗。可谓文坛一大吃货。
我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吃货,但是对美味也不乏向往,“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我非常爱看的节目,每次隔着屏幕都能看得眼睛发直,口水欲滴。 最近一本跟吃有关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品读这本书,我有一种带上书,吃遍江南美食的冲动。
这本书叫《炊烟食客》,作者黄磊,是一位多产而忙碌的剧作家,作品有电视剧《局中人》、《破茧》、《锋刃》等,有作品入围“华鼎奖”,就是这样一个大忙人,却有这样的心境写出这么温暖的文字,带我们领略江南美食的同时,也牵起了淡淡的乡愁。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名字和封面,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诗意,封面设计温暖清新。翻开书竟然有欲罢不能之感。这哪里只是分享美食的书,分明是一本集美食、文化、历史和情怀于一身的看似小清新,却极其厚重的书。
黄豆,经泡发、再研磨、沉淀、过滤、煮沸、点化,最终定型为豆腐,如今又披上了一层霉霜,这一层层的递进,便是它一点点的锻造,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无论哪一个流程有失偏颇都将功亏一篑。
这就是“毛豆腐”这道美味诞生的过程,这样的描写是有温度的,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读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是紧张的,唯恐错过了哪个字,那柔软如蚕丝般的白毛便不能生出变黑的霉点,让一道美味失去光彩。 我想当食客为这道美味大家赞赏的时候,有谁会想起它的诞生会经历那么复杂的磨难呢?又有谁能如作者一样深深地感悟到“江南柔美的诗文,面子上是精巧的,底子里却是风骨”,就如这“毛豆腐”一般呢?
小编是地道的北方人,一次赴友之约,来到一家江南菜馆,优雅的环境仿佛令人置身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之间。席间一道菜上来的时候,不禁令我鼻子一皱,不禁暗想,怎么这么臭啊?那是一道看起来很精美的鱼,友介绍说这道“臭鱼”是本店的镇店之宝,好多人都大老远地跑来品尝。我想既然这样应该跟吃榴莲或者臭豆腐一样的感觉吧,尝试着吃了几口,果然不出所料。自此以后,对“臭鱼“便念念不忘。
如今明白了“毛豆腐”的制作过程如此复杂,也清楚了跟它齐名的“臭鱼”制作过程也一样不简单,不禁对这道菜多了一份尊重,对江南人民多了一份敬意。
江南人民为了保持食物的鲜美,又要克服气候的因素,所以,很多食材在他们的手上经过或腌或晒,最后变成了惊世的美味。那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的,也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
作者在北京工作,时常想起家乡的菜肴,更有对家乡的思念,思念母亲做的“鸡头米”,还有邻居老奶奶送的“八宝菜”,其实,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份乡愁不是除了亲情都跟家乡的美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江南的美食精致典雅,每一道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时光的打磨才呈现出来的,不疾不徐,不惊不躁,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也形成了眷恋家乡的一种味道。我虽未置身江南,却有了一种对江南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