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王可然:《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总时长约100分钟,这部剧努力用戏剧的各种表达方式将莎士比亚的一生和主要成就、所处时代背景做了一个立体的戏剧表述,从而让看到它的观众都能愉悦地欣赏这部作品。这是一个音乐戏剧,同时它又是一个愉悦的、喜剧感的漫画式戏剧。南都:请你先介绍一下,《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的大概的情况。这部剧的创作初衷和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戏剧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英国,对于这一“舶来品”,王可然认为,中国的戏剧教育尚处于刚开始摸索的阶段,他也相信,未来也将会有一套适合中国的戏剧教育办法和系统并反哺世界。央华戏剧创始人王可然。以下为访谈实录:

戏剧教育正作为一种美育手段走进国内大大小小的课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戏剧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并列出现。“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备受关注,戏剧课作为丰富多样的素养课之一走近青少年。

而目前,戏剧教育在国内常被窄化理解为培育专业戏剧人才的教育。在接受南都专访时,央华戏剧创始人王可然表示,戏剧不是学校为学生培养职业方向的手段,戏剧恰恰就在大教育中,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带着这样一个理念,在北京的如梦剧场里,王可然和他的团队正在创排一部儿童合家欢音乐戏剧——《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巡演将于11月10日由东莞开始。故事讲述了英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从出生、求学、辍学、结婚生子、到成为伟大剧作家的生命轨迹。

作为这部戏的监制、剧本总监和艺术总监,王可然希望通过借此带给孩子们戏剧的魅力,感受人文空间的开阔。《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创作团队计划在巡演时让走进剧场的孩子参与到演出当中,体验“白日做梦的游戏感”。

戏剧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英国,对于这一“舶来品”,王可然认为,中国的戏剧教育尚处于刚开始摸索的阶段,他也相信,未来也将会有一套适合中国的戏剧教育办法和系统并反哺世界。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1)

央华戏剧创始人王可然。

以下为访谈实录:

南都:请你先介绍一下,《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的大概的情况。这部剧的创作初衷和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王可然:《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总时长约100分钟,这部剧努力用戏剧的各种表达方式将莎士比亚的一生和主要成就、所处时代背景做了一个立体的戏剧表述,从而让看到它的观众都能愉悦地欣赏这部作品。这是一个音乐戏剧,同时它又是一个愉悦的、喜剧感的漫画式戏剧。

2021年10月份,我在筹备和创作《你和我,剧场奇妙七步》,过程中我看到经典的广阔性、在戏剧舞台上的表达的无穷可能,那时候我就想,我们应该做一部、多部戏,让它有机会把经典和当下的观众更广阔地连在一起。

这部剧的创作初衷也与我们的几个理念有关。从做戏第一天开始,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基本规则:我们的戏要给最广大的、有可能进入剧场人群看,要通过戏剧把对剧场陌生,但拥有情感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人带入剧场。这也是《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对照的目标、标准。人类历史上有那么多高山仰止的泰斗,他们对人类的文明、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但就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人们往往只知其名未知本意,包括像莎士比亚这么著名的人物。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大家形象生动地了解、理解莎士比亚。我们不能深度了解莎士比亚的哲学,体会莎士比亚创作的深刻和广阔,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这个人他是谁,他的影响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如果能够让大家在一个多小时里接受莎士比亚,这不是戏剧的最大的功用吗?

另一方面,我们做戏的一个标准是让观众愉悦地接受,愉悦之后我们能给观众传递哪些来自于戏剧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让孩子们能看的戏,除了善恶丑、真善美这几个字之外,也需要有更高一级的价值观。我们也想给孩子们、给大家带去戏剧的魅力,以及戏剧可以表现的人文空间的广阔。

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戏找到一群合作伙伴。《少年的》是一个系列,我们的规划是十年十部,第一部就是莎士比亚。我们是做戏剧的,自然就选择一个戏剧家,而莎士比亚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2)

王可然和《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主创团队在排练期间进行日常会议。

南都:央华戏剧推出过很多为人熟知的戏剧作品,如《如梦之梦》《雷雨》《雷雨·后》等,《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与这些作品之间有哪些差异?

王可然:《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的风格会更像电影《寻梦环游记》,孩子们爱看,但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和成年人都会享受这样一个童话世界。生动、愉悦,深入浅出,《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部作品的表达方案是完全现代戏剧的。现代戏剧和我们十年前、十五年前的作品在戏剧语言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部作品,我们力图和欧洲现在的戏剧理念和戏剧表达手法接近、融合,也把它作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作品进行融合改造,使得它适合中国观众。

《雷雨》《如梦之梦》是给成年人看的,没有考虑到浅出到什么程度,《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一定要让学龄前的孩子也爱看,那么他的语言节奏,表述的趣味性都要能够浅到这个地步。就像电影《哪咤》,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看了7遍,但我的小外甥、小侄子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的都爱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这是个儿童电影或儿童戏剧,但是我创作的方向是这样,他要浅到让孩子们爱看,还有要让成年人们耐看。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3)

《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主演董力带领孩子们进行击剑训练

南都:听说每一场演出都会安排小朋友加入?通过这样一个参与表演的过程,是希望给小朋友们带去什么?

王可然:让孩子们有更强的参与感。如果有充分的时间,我们会到剧院去,让每一个地方有20~30个孩子上台,参与到表演中,比如演《仲夏夜之梦》片段中的小精灵。他们会带上小精灵的翅膀,和仙王仙后一起,通过几个小时的训练完成舞台演出。

实际上,成年人和孩子们都喜欢剧场的一个功能——“白日做梦的游戏感”,这只不过是把白日做梦外化的表达,对孩子们是这种表达,对成年人是另外一种表达。我们现在很多“沉浸式xxx”沉浸式实际上就是让孩子、让观众参与其中的游戏。

从艺术上如何理解美育(专访央华戏剧王可然)(4)

参加《少年的,莎士比亚奇旅》夏日体验营的小朋友,画出了自己心中的莎士比亚。

南都:这是一种寓教育于戏剧中的表现,在这背后提供支撑的戏剧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王可然:我们围绕这个戏,提供各种儿童素养戏剧体验。每一个戏,我们会有美学、服装、朗诵,人类语言表述等体验营,请到剧场的孩子报名参与,以此让他们知道原来戏剧有那么多好东西,完全可以在其中接受和体验各种事物的融合。

戏剧也是一种表达方案,它参与到社会生活、人类社会行动,能够起到安抚和安慰作用。表演只是成就这种表达方案的手段之一。在整个舞台上,灯光、音乐、舞美、气氛的营造都是表现手段。

南都:近年来,国家尤为强调校园美育,戏剧课堂也作为素养类项目/课程走进校园课堂或课后服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可然:我认为在国家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探究,如何把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手段,把美育通过戏剧传递和影响到孩子们。我个人的理解,戏剧不是学校为学生培养职业方向的手段,戏剧恰恰在大教育中,它应该是培养出现代化的文明公民的美育手段。一个好的戏剧作品能够集合多种实现人文养成、人文素质的手段,所以我认为,戏剧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必须要抛开成为职业的功能,成为职业是另外一个教育,是课程培训,而成为美育必然是建立孩子的人文认知观、人文平等观。

南都:近几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戏剧教育工作坊、研学营,根据官方介绍,这也不是培养教孩子去怎么表演,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这如何理解,你怎么看?

王可然:是的,这是从欧洲传来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还有一种认知,从欧洲传过来的东西,要结合中国社会人文发展的实践特点进行融合。因为戏剧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一定是当下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经济、技术、哲学的舞台体现。西方戏剧在手段上是很对的,但是他的“对”是针对西方人群而言,也带有其在他的环境和空间中所形成的特点,而中国有中国的特点。

南都:在你看来,戏剧教育、教育戏剧在中国目前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王可然:刚开始摸索的阶段。中国是一个如此广阔的人口环境,它一定能够摸索出适合中国的一个戏剧教育的办法和系统,这个系统也一定会反哺世界,但是这是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李梓毅 实习生 黄小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