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这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沾溪镇沾溪村的卫星影像。(上图摄于2021年,下图摄于2010年)“单季变双季”金家堤村村民欧国柱挥着锄头,在卜豆壳生态农庄承包的地里疏通沟渠。他家的3亩“小田”流转后整合到“大田”,土地租金提高了,他还可以在农庄里做事。欧国柱说:“现在拿着租金和工资,日子越过越好了。”截至2021年底,湖南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615万亩,占耕地面积66.56%;2022年全省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60万亩,前8个月已建成360.6万亩。

洞庭湖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一幅幅卫星影像对比图显示,10多年来洞庭湖区变化多:“小田变大田”“单季变双季”“荒地变农田”……这些变化反映出粮食生产条件改善,展现出一幅幅地沃稻香的美好画卷。

“小田变大田”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1)

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金家堤村的卫星影像。(上图摄于2021年,下图摄于2010年)

10多年前,金家堤村开始进行土地流转,截至目前已完成3860亩。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后,村里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小田整合成大田,完善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流转给合作社、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等经营主体。

金家堤村村民欧国柱挥着锄头,在卜豆壳生态农庄承包的地里疏通沟渠。他家的3亩“小田”流转后整合到“大田”,土地租金提高了,他还可以在农庄里做事。

欧国柱说:“现在拿着租金和工资,日子越过越好了。”

截至2021年底,湖南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615万亩,占耕地面积66.56%;2022年全省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60万亩,前8个月已建成360.6万亩。

“单季变双季”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2)

这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沾溪镇沾溪村的卫星影像。(上图摄于2021年,下图摄于2010年)

沾溪镇建有万亩双季稻示范片,其中沾溪村是示范片的核心区。然而,10年前,由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这个村的双季稻面积仅仅只有100亩。

2013年起,沾溪村的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整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双季稻种植,已建成大型工厂化育秧基地,实现了机防、机收、机烘的全程机械化。如今,沾溪村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

“政府对双季稻生产有补助,今年的补贴还提高了。”合作社负责人贺开长说,“国家鼓励种植双季稻,我比较有信心,愿意鼓足干劲搞下去。”

近年来,湖南通过品种选育、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示范引领等举措,持续加大双季稻推广力度。

“荒地变农田”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3)

这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蒙泉镇白洋湖社区的卫星影像。(上图摄于2021年,下图摄于2012年)

2015年,在外务工的湖南省石门县人董明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筹钱成立石门县鸿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农民抛荒的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如今,他流转了蒙泉镇7个村以及相邻的夹山镇3个村的3000多亩耕地,到2021年达到了3123亩的规模。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并有政策扶持,回来搞规模化种植有了新收获!”

据了解,近年来湖南多地狠抓耕地抛荒治理,很多“抛荒地”变成了“稳产田”。

“恢复湿地生态”

卫星瞰丰收14组图看鱼米之乡(卫星瞰丰收4组图看)(4)

这是湖南省沅江市北胜洲区域的卫星影像。(上图摄于2021年,下图摄于2011年)

52岁的高纳新一直在洞庭湖区的湖南沅江市生活。20多年前,他开始在洲滩上种植欧美黑杨,面积最多时有300亩。杨树是速生树种,砍伐后卖给造纸厂。

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会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他将原来种植杨树的地块部分改造成鱼塘和瓜田。其中,30亩瓜田种了冬瓜、南瓜,20亩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国庆节前后,今年2月底投放的鱼苗马上就要起鱼销售了。高纳新说:“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扩大种养规模。”

据了解,2017年至2021年,沅江市共清退洞庭湖区自然保护区欧美黑杨17.7万亩,有效恢复了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记者:白田田、阮周围、周勉、周楠

卫星图片提供:湖南星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