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早潜艇基地(湖北宜昌大山探秘)
青岛最早潜艇基地(湖北宜昌大山探秘)当时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715所的分布也很是分散,指挥部设在新坪村悬棺墓群的峡谷内,其余建筑则是分散在黄柏河两边,现在正好被沪渝高速切成了两半。几十幢或红或青的建筑安静地矗立在山坡之上,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它们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文化的沉淀。三线厂远离城区,坐落山沟,生产生活一体,形成了一个自我运转的小社会。生活区内,职工宿舍,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学校、医院、食堂、澡堂、招待所、工会俱乐部、足球场、篮球场、菜市场、广播站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工厂搬迁后,这些建筑也都空置了下来,后来虽有部分建筑被改造另作它用,但也失败了。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曾经热火朝天的三线厂人去楼空,留下满目苍夷。这些高大上的建筑物,只剩斑驳残破的砖墙、破窗,任岁月侵蚀,大批建筑物隐藏在荒草绿树之中,静默无言。工厂搬离,人员分散,原本红火喧闹的场景渐次沉寂,旧址和那段历史逐渐被岁月侵蚀,淹没于荒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战备需要,国家对全国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三线工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落户宜昌起,在深山里、涧水旁、荒村处,一座座神秘的代号工厂拔地而起,如715、710、403、404等等,在宜昌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1965年,海军第七研究院715所(代号706)夷陵区黄花镇新坪村开工建设,该厂隶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宜昌第一个开工建设的三线厂。当年,无数热血青年在国家的号召下,走进这座峡谷之中,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历时5年建设,715所于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当时国内专业从事声学、光学、磁学探测设备研制的骨干研究所。这里曾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军用人工消声水池,是专为我国海军舰艇的“耳目”-声纳设备提供实验的场所。我国海军首艘导弹驱逐舰和核动力潜艇下水之前,其声纳设备都曾在这里试验。
随后的十几年,燃情岁月,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书声朗朗,矇昧山谷从此不再寂静落寞。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国家也开始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715所也陆续迁往浙江富阳。留在宜昌的人员组建成715研究所宜昌分部,进行民品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715所宜昌分部整体搬入宜昌市区。
当时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715所的分布也很是分散,指挥部设在新坪村悬棺墓群的峡谷内,其余建筑则是分散在黄柏河两边,现在正好被沪渝高速切成了两半。几十幢或红或青的建筑安静地矗立在山坡之上,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它们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文化的沉淀。
三线厂远离城区,坐落山沟,生产生活一体,形成了一个自我运转的小社会。生活区内,职工宿舍,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学校、医院、食堂、澡堂、招待所、工会俱乐部、足球场、篮球场、菜市场、广播站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工厂搬迁后,这些建筑也都空置了下来,后来虽有部分建筑被改造另作它用,但也失败了。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曾经热火朝天的三线厂人去楼空,留下满目苍夷。这些高大上的建筑物,只剩斑驳残破的砖墙、破窗,任岁月侵蚀,大批建筑物隐藏在荒草绿树之中,静默无言。工厂搬离,人员分散,原本红火喧闹的场景渐次沉寂,旧址和那段历史逐渐被岁月侵蚀,淹没于荒草和残垣断壁中,这是众多三线厂共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