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简单理解:如何理解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一命题的含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简单理解:如何理解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一命题的含义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八卦图西汉京房解释说:“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凡物体皆由阴阳二气交成,独阳孤阴不成理。王弼解释说:“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这个解释的意思又是再说,道或者是阴,或者是阳,或者是阴阳的结合体,没有其他的内容。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命题,而且常常被用作证明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证据。但是,它并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不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规律。
太极图
一、命题出处及学者的解读
《易经・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是该命题的最早出处。如果我们要问,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西汉京房解释说:“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凡物体皆由阴阳二气交成,独阳孤阴不成理。
王弼解释说:“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 这个解释的意思又是再说,道或者是阴,或者是阳,或者是阴阳的结合体,没有其他的内容。
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他说:“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 他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八卦图
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气”;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唯物主义者张载以气化过程解释道,认为气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
王夫之继承张载的学说,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对立统一观点解释一阴一阳;认为任何对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 将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
孔子
二、什么是阴阳?
研究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 说文解字》解释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进一步解释说:“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日所不及“,是说太阳光照不到。
阳,《 说文解字》解释为:“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则进一步说明:“高明也,对阴言也。”高为阳,在古人的意识里,最高者为天;明为阳,古人认为明就是光,就是日,也就是太阳。所以,我们就曾经有人解释说,凡物体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阳的一面为阴。
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部分组成,或者都可以区别为阴性物体和阳性物体两个类别。在我们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主要是用于分类的观念,并没有阴本体和阳本体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说世界是由阴性物体和阳性物体两个部分组成,却不可以说世界是由阴和阳组成。
古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气,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古人也常称谓阳气和阴气。但是,气在古人那里是物体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所以气不是构成万物一个要素。比如,水与水蒸气。水蒸气是水的另一个存在状态,我们不能说水是由水蒸气构气的。所以,气的概念是包含在万物这一概念之内的。万物可以区别为阴性和阳性两个类别,那么气自然也应当有阴性和阳性区分。
易经
但是, 我们现代人在复述古人思想时,却常常将阴、阳、气这三个概念,看作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正确的逻辑关系是,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万物以有形的物与无形的气两种存在形式。万物可以区别为阴性与阳性两个类别,所以有形的物可以区分为阴性物和阳性物两类,无形气也可以区分为阴性气和阳性气两个类别。
比如,在太阳系中,我们可以认为太阳是阳性的物体,十大行星及其卫星是阴性的物体。太阳的光和热是阳性的气态物,空气、水蒸气等是阴性的气态物。在古代的著作里,古人论述阴阳,有时是指寒热,有时是指四时中春夏秋冬,有时是指位置的上下、内外、有时是指物质状态的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将古人阴阳、气这些概念神秘化,也不要将它们想象得多么高深。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建立了他们的观念。这与我们现代人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而建立科学假说的过程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古人的阴阳概念、阴阳学说、气的观念与任何一个科学与哲学的学说一样都是人类认识与理解自然事物的阶段性的成果。
而且,迄今为止,我们尚不能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建立一个类似阴阳观念的二元律,或者说到现在为止,理论自然科学领域中,阴阳还不是必要的概念。所以,我们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必然能区别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别的观点并不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原则。我们在国学领域中大谈阴阳,大谈气,但这些观念却在旨在研究万事万物根本法则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