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怎么炼字?品读古人的诗词炼字艺术
唐诗宋词怎么炼字?品读古人的诗词炼字艺术“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黄庭坚诗:“归燕略无三月事 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作:“抱、占、在、带、要” 直到锤炼到“用”字才算定稿定字。腾元发诗《月波楼》有句:“野色更无山隔断 春光自与水相连” “自”初为“直” 感觉不妥 又做了炼字 惊为妙句。杜工部诗《曲江对酒》有句:“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初稿上句做“桃花欲共杨花语” 诗人反复琢磨斟对 终于改“欲共”为“细逐” 改“语”为“落” 如是一改 使此对仗句更工整妥帖 且含意无穷。看得出诗词需要锤炼改之再改!关于炼字的故事也有好多。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 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 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古人写诗词 十分讲究炼字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 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 贴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 死是不吟时” 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和斟酌 这也是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即后人所说的——炼字。炼字的艺术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 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 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 在松林间分外皎洁 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 境界显得极为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 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 似乎还能听到它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更能反衬“空山”的清幽。
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作动词 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 境界开阔 色彩鲜明 给人以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美感。
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亮本是相对静止的 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 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 着一“弄”字 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 把月光洒在花朵上 像给花儿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 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朵。花儿在月光的映照下摇摆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字 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 使之有了生命力。
以实显虚 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 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 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 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 用拟人手法 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 又是写情 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 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 杏枝摇曳 花儿微动的活泼身姿。
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 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 但因感时恨别 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 就使哀情更哀了。
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 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 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黄庭坚诗:“归燕略无三月事 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作:“抱、占、在、带、要” 直到锤炼到“用”字才算定稿定字。腾元发诗《月波楼》有句:“野色更无山隔断 春光自与水相连” “自”初为“直” 感觉不妥 又做了炼字 惊为妙句。杜工部诗《曲江对酒》有句:“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初稿上句做“桃花欲共杨花语” 诗人反复琢磨斟对 终于改“欲共”为“细逐” 改“语”为“落” 如是一改 使此对仗句更工整妥帖 且含意无穷。看得出诗词需要锤炼改之再改!关于炼字的故事也有好多。
年轻的唐朝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 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自己的诗句。突然 他想到了两句好词:“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又一想 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 他想得正入神时 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便被拉下驴 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原来 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 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 不但没有受罚 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儿 说:“还是敲字好。在夜深人静的画面里 一个‘敲’字 让夜静更深之时 多了几分声响 可谓静中有动;再说 读起来也响亮些 而且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 “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故事。
相传 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 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 得意地说:“有了 ‘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 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 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 玩味着 不禁击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 “细柳”动态不显 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 与“轻”“细”相宜 显得和谐 并且又把风儿人格化了 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 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 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 一个“失”字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增强了这一诗句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 总需字立纸上 不可字卧纸上”。这里所说的“立” 其实就是要求诗词的炼字语言是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的 而不是抽象无活力柔弱的。而炼字这种方式的运用 使诗词语言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 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打磨 千锤百炼 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 对我们诗词的创作应该是有启示了吧。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