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级市经济总量排名:湖北经济总量反超福建
湖北省地级市经济总量排名:湖北经济总量反超福建这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去年,小鹏汽车在武汉的基地开工了,东软集团南方基地也在武汉落地了,吉利路特斯汽车全球总部、中国电子云总部、中国电建装备集团、中国电建华中投资有限公司、京东七鲜华中总部、喜马拉雅湖北总部、吉利手机总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中国电研威凯华中总部、航锦科技等等总部企业,纷纷落户在武汉。亿纬锂能、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这三家汽车锂电巨头,也纷纷在湖北投资,其中中航锂电百亿级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此外,位于黄陂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也有了新进展,已有武汉中车长客、武汉中车电牵、中企重科、山河智能、陕西建机、兴冠重智能栈桥等6家企业落地开工。2020年底,双柳长江大桥象征性开工了,这是整个六环线第一个开工的项目。和二、三、四、五环线一样,六环线两次跨过长江,一次跨过汉江,工程量有点大。前几天,簰洲湾长江大桥(也叫汉南长江大桥)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六月底之前就
湖北经济总量反超福建,但人均依然落后于重庆,以后想反超更难湖北的人均GDP依然没有超过重庆,确实有点遗憾。重庆人均GDP约为8.7万元,湖北人均GDP为8.66万元,只差了三四百块。差距虽然不大,但确实存在。2019年之前,湖北的人均GDP一直领先于重庆,为中西部第一。
2020年受疫情影响,湖北GDP出现严重下滑,第一次让重庆超越了。去年,重庆GDP增幅也不小,人均GDP更是一举突破突破8万大关,再次位列中西部各省市第一名。可以预见,重庆在人口总量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GDP总量持续较快增长,人均GDP应该会越来越高。
而湖北省人口总量更大,GDP增速不可能每年都大幅度领先于重庆,往后的日子,湖北的人均GDP很难再次超过重庆。在各省经济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一旦被超越,很难再反超,除非对方出现重大失误,或者重大灾难。要想实施反超,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得到外界的巨大帮扶,像湖北省反超福建一样。第二,自身经济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且持续发力。
去年,湖北GDP达到了50012亿元,一口气增长了6000多亿。对于一个内地的省来说,这样的增幅确实让人诧异。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第一大经济体河南省,也不过增长了3000多亿而已。河南的基数比湖北大多了,2020年时,河南GDP接近55000亿,比湖北多了11000多亿。去年,河南GDP为58887亿元,增长了不到4000亿。从这个数据来看,湖北能猛增6000亿,实在是不简单。
最近,我写了几篇谈湖北经济的文章,很多人说,湖北不愧是千湖之省,武汉不愧是百湖之市,经济含水量很足。这也难怪,湖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GDP一年增长那么多,确实会让人起疑心。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简直就是抹杀国家对湖北的大力支持,以及湖北省和武汉市的艰苦努力!
从2020年以来,湖北确实得到了国家的大量扶持,不说别的,长达3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大通道,也就是武汉六环线,能顺利开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湖北没有发生疫情,这条环线高速恐怕不会这么早就上马。在此之前,长达5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已经基本建成。去年,棋盘洲长江大桥正式开通,意味着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全面贯通。这条环线高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武汉七环线。
在长达188公里的武汉绕城高速也就是五环线和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之间,再增加一条六环线,如果不是国家扶持湖北,短时间内绝无开工的可能!
2020年底,双柳长江大桥象征性开工了,这是整个六环线第一个开工的项目。和二、三、四、五环线一样,六环线两次跨过长江,一次跨过汉江,工程量有点大。前几天,簰洲湾长江大桥(也叫汉南长江大桥)已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六月底之前就可以开工。这座大桥工期为4年,到2026年6月即可开通运营。到那个时候,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应该也可以实现全线贯通。
这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去年,小鹏汽车在武汉的基地开工了,东软集团南方基地也在武汉落地了,吉利路特斯汽车全球总部、中国电子云总部、中国电建装备集团、中国电建华中投资有限公司、京东七鲜华中总部、喜马拉雅湖北总部、吉利手机总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中国电研威凯华中总部、航锦科技等等总部企业,纷纷落户在武汉。亿纬锂能、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这三家汽车锂电巨头,也纷纷在湖北投资,其中中航锂电百亿级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此外,位于黄陂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也有了新进展,已有武汉中车长客、武汉中车电牵、中企重科、山河智能、陕西建机、兴冠重智能栈桥等6家企业落地开工。
当然,去年各地企业落地武汉的最高潮还是三峡集团回迁武汉。9月26日,三峡集团正式在武汉江岸区挂牌办公,并于去年年底完成注册地变更,给武汉带来无穷的遐想。三峡集团落户武汉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武汉吸引和服务大企业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同时,这也是国家支持武汉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重大举措。
刚刚有网友留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中字头企业落户武汉。我说,有可能,但要争取。之前,我跟大家说过,武汉是中国建筑业最强的城市,不仅产值高,勘察设计施工运营能力都非常强。尤其是施工方面,如果武汉排第二,应该没有哪个城市敢排第一。所以,几大建筑巨头,争取一两家来武汉也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中建集团这样的建筑业巨无霸,营业额在国内排前五,在全球也可以排前十五,若能来武汉,那绝对是一件轰动性的大事。
此外,国药集团、航天科工等企业,也可以争取一下。尤其是国药集团,在湖北的份额还非常大,落户于武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近几年,武汉光谷与经开区发展很快,大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尤其是去年,武汉经开区落地的项目特别多,有压过光谷的势头。不过,虽然我天天在经开区上班,但更看好光谷的潜力。据了解,东湖高新区共集聚4名诺奖得主、70名中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数量近2万人。
依托湖北实验室、华星光电、人福等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针对性开展人才支持策略,光谷全年引进339名各类产业型人才。在人才梯队“后备军团”培育上,光谷全年引进295名优秀青年人才,蓄养人才活水,牵引成长之路。
此外,通过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去年一年,光谷举办了17场“才聚光谷”校企对接招聘,筹集发布25.4万个优质岗位,新增留汉大学生11万人。很多人到现在都觉得武汉留不住人才,只是全国的高校代工厂而已。他们不知道,光东湖高新区就留下了11万大学生,占全市留汉大学生的三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光谷还是很有活力与潜力的。如果国药集团能落户光谷,光谷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将突飞猛进,与“光芯屏端网”光电子技术产业并驾齐驱。
再有,武汉一直在打造东湖科学城,并努力争创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一旦成功,光谷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成为武汉最强劲的科技引擎、经济引擎。
有人可能会说,搞来搞去,还不是武汉一家独大。其实,这个确实有点冤枉。湖北第二大经济体襄阳的GDP达到了5309亿元,接近武汉的三分之一。而盆地中的某个超级大城市,GDP是省内第二的六倍。湖北一主两副三大城市的GDP总量已经2.8万亿,占湖北省GDP总量的56.08%。盆地排行前三的城市,GDP总量为26593亿元,在省内占49.39%,比湖北省少了将近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省一主两副的战略布局是英明的,既避免了武汉一城独大,导致省内其他城市拿不出手,又避免了平均用力,所有城市都比较平庸,比如江西,南昌也就6651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第15位。赣州刚刚爬上4000亿平台,达到4169亿。江西赣州跟湖北襄阳之间差了一千多亿。对于普通地级市而已,这个差距非常巨大,短期内基本没有追平的可能。
很多人说,湖北能不能放弃一主两副的战略,实现全面开花呢?我觉得,现在说这个还为时过早。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之间,一主两副依然是湖北发展经济的主要格局。去年,湖北省出台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战略布局,将武汉这个主中心放在前面,然后才是两个副中心城市,最后才是三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这个布局,依然以强省会为主,其次才是强两翼,这一点是明确的。我曾经多次说过,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有限,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湖北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优先发展重点城市的路线,然后通过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重点城市各自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不这样做的话,湖北省只会越来越平庸。
我们都知道滚雪球的原理,随着雪球越来越大,他所带走的雪也会越来越多。同样的投资,在武汉、襄阳、宜昌所产生的效益,比投资在荆州、黄冈等地区要高得多,这就是现实。如果湖北像江苏那么有钱的话,那完全可以平均用力,遍地开花。但是,现阶段的湖北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只能走先富带后富的道路。因此,十堰、荆州、荆门、恩施、黄冈等地区也不要着急,水涨船高,一定少不了你们的好处。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成员,现在就已经尝到了跟着武汉一起干的甜头,纷纷要求加快九城一体化的进程。相比之下,宜昌和襄阳本身还不够强大,没有能力带着周边的城市一起进步。但我相信,只要按照目前的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一定可以照顾到周边的兄弟们。
说到这里,再总结一下。第一,湖北省去年的GDP增速很快,主要是因为国家对湖北进行重点扶持,并不是湖北省自己往GDP里面掺水。
第二,尽管湖北的人均GDP已经被重庆超过,而且短期内很难实施反超,但是湖北省GDP的绝对值比重庆大得多,绝对差距会越来越大。
第三,湖北省一主两副的战略布局是正确的,是整个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标杆,十年之内应该不会改变。
第四,湖北省是内陆的经济之王,各方面都非常不错,最有希望成为内陆的第一个发达地区。再补充一句。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交通地位、金融地位都是比较高的,相当于西部地区的上海,是引领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呢?(2022年1月26日于武汉赴泉州火车上)#武汉头条##重庆头条##襄阳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