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转型或拿奖不是接戏初衷(从国民媳妇到职场精英)
海清转型或拿奖不是接戏初衷(从国民媳妇到职场精英)这个周期里还有一部《蜗居》,沪飘女子的辛酸史。在她第一个事业周期,虽然布满了各种媳妇角色,像《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媳妇的美好时代》,角色和题材还是各有差异的,即便是演各种媳妇,她并没有脸谱化。走红初期,她凭借多个出色的媳妇角色获得了“国民媳妇”称号。但“媳妇”这个标签也把她框死了,虽然这类家庭剧很适合积累国民度和群众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体特别爱看,比如你们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三姑六婆们……海清在每个周期的转型是值得学习的:哪怕都是一个领域的人物,但还是能拿捏住各自的辨识度。
海清最近拍摄了“梅兰竹菊”系列大片里的“竹”。
我们国家的实力派女演员业务能力都很能打,名气与演技能成正比,而这个公式放在如今的很多年轻演员身上是作废的。
我们看到了好演员的价值,工龄越长,价值越高,这是保值型的演员。不同周期有不同沉淀,所有沉淀都能注入到业务能力的光芒中。
海清我们之前刚写过。(点击回顾)
走红初期,她凭借多个出色的媳妇角色获得了“国民媳妇”称号。
但“媳妇”这个标签也把她框死了,虽然这类家庭剧很适合积累国民度和群众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体特别爱看,比如你们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三姑六婆们……
海清在每个周期的转型是值得学习的:哪怕都是一个领域的人物,但还是能拿捏住各自的辨识度。
在她第一个事业周期,虽然布满了各种媳妇角色,像《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和《媳妇的美好时代》,角色和题材还是各有差异的,即便是演各种媳妇,她并没有脸谱化。
这个周期里还有一部《蜗居》,沪飘女子的辛酸史。
即便我在这个周期主攻一个荧幕概念,我还是要展现出同个概念的不同辨识度,这才是好演员的素养。
同类型角色的红利并不能吃太久,到了新的周期,还是得积极突破。
《心术》里的美小护,到《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白发魔女”周逸,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这时候的海清给自己注入了更多“冲击力”:独立干练,有一股男孩气。
有段时间,海清的打扮都是酷劲十足,短发,发色,非常抢眼。
进入现在这个周期,《小别离》创下了收视记录,同年还播了一部《女不强大天不容》,可惜热度一般。但这都是16年的作品了,后面两年没有电视剧作品问世。
好在电影《红海行动》为海清拉回了点分值,虽然一直侧重电视剧市场,海清却没有放弃大银幕。
接下来有海清和任重的新剧《甜蜜》,海清这次上演了从破产阔太到金融界女强人的逆袭。
最近有网友拍到海清和孙俪同框拍戏的照片,估计这次海清客串了孙俪新剧《卖房子的人》。
这个周期,很多女演员都在职场剧里厮杀,都想冲出个名堂,都想为广大白领女性做最好的代言人。毕竟职场剧是我们的短板,一直没啥突破。
有哪些女演员可以杀出重围?
【还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