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叫什么名字(杨家将中佘太君)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叫什么名字(杨家将中佘太君)3.清人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2.光绪《岢岚州志》: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氏)性敏慧,尝佐(杨)业立战功,号‘杨无敌’”。有人言之凿凿地“考据”,认定“佘”是“折”音的误传,讲佘太君有人言之凿凿地考据,“佘”是“折”音的误传,讲佘太君是杨业同时代的山西府州地方豪强折德扆 [yǐ] 的女儿,并且列举出一些史料来证明“余太君”确有其人。但是,杨业之妻是“余太君”的说法,从未见于正式的史料,主要来源是清代家谱及地方志。有关“佘太君”资料,主要来源如下:1.乾隆《保德州志》:“折太君,永安军节度使镇抚州折德衣女,代州剌史杨业妻,性能警敏,尝佐业立战功。”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叫什么名字(杨家将中佘太君)(1)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部彩色戏曲艺术影片《杨门女将》特别受欢迎,曾经获 “百花奖”,一直是中国京剧的保留节目。这出戏剧,又名《十二寡妇征西》、《金山峪》,等等。这出戏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宋仁宗时期,京城开封天波杨府喜气盈门,百岁老人佘太君正在为镇守边关的孙子杨宗保举办五十寿宴。忽然,从边关回来的将领带来杨宗保在和西番(辽国)作战阵亡的噩耗,顿时间,寿堂变灵堂,杨门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朝廷畏惧强敌,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愤,率领孀居的儿媳、孙媳和重孙子杨文广等,在丞相寇准支持下,凛然挂帅,全家出征……

从历史真实角度看,宋仁宗时代,宋辽之间早已经成为“友好邻邦”多年,当时宋朝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契丹人,而是西夏的党项人。而且,今天开封市内的旅游景点天波杨府,其实也没有历史根据。因为,老英雄杨业死后,他的家属当时并不住在开封,而在郑州……那么,杨业死时,为什么他的家属不在京城开封而在郑州呢?“天波杨府”真的在开封历史上存在过吗?最早记述“天波杨府”存在的,是明朝人李濂的《汴京遗迹志》:“孝严寺,在城之西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家庙也。雍熙丙辰五月,(杨)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宋鼎南迁,毁于兵火。”李濂上述记述,谬误多多。首先,宋太宗“雍熙”这个年号只使用过四年,没有丙辰,应该是丙戌。其次,杨业死于阴历七月,也不是五月。李濂这本《汴京遗迹志》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也就是1545年,距离杨业之死的986年,间隔了559年。至于他提到开封有杨业家庙根据什么史书,李濂自己没有提及。而且,书中提及的家庙制度,在唐代一度非常盛行,延至五代基本废除,宋初根本就没有!宋仁宗时代,曾经有人提出过恢复家庙,但基本没什么人响应。所以,李濂书中说杨业儿子请求建立家庙,根本和史实不符。为此,我们可以断定,李濂在书中有关开封杨业府邸的记载,显然出于文人天马行空的杜撰。到了清朝,有个叫周城的文人,写过一本《宋东京考》,其中也有关于杨家宅邸的记载,其基本内容,都是转抄李濂的《汴京遗迹志》。那么,如果杨业家属不在当时的京城汴梁,也就是开封,又在哪里呢?杨业在北汉作大将的时候,家属肯定在太原。入宋之后,他知代州,本人肯定在代州主持军务,但他的家属绝对不在代州,而是在内地!这种安排,也有宋太宗把杨业家属当人质的意思。那么,既然杨业家属在内地,应该就是在京城开封了吧?不对,杨业家属在郑州!这可以从杨业官职上看出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说:杨业“以郑州防御使杨业领云州观察使,依判郑州、知代州事。”郑州在河南,代州在山西,两地迢迢千里,杨业不可能跨度这么大管理两个地方,所以,郑州不过是朝廷给杨业的兼职荣衔,其实就是安置他家属的地方。对此,可能有人会生出疑问,这种判断,是你自己妄自揣测的吧?其实,宋初对待守边将领,家属都安置在内地。这种特殊政策,是当时宋朝的国策。参比《宋史》卷275《谭延美传》,传中说这位杨业代州继任人“进邕州观察使判亳州兼知代州。是时任边郡者,皆令兼领内地一州,处其家属。”此处,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宋朝对待大将的政策。把家属和大将本人分开居住,是宋初猜防武将制度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以防止主将叛变投敌,也可以保障将帅家属的安全。宋太宗对杨业的这种安排,不仅仅在于他是北汉降将出身,而当时几乎所有边将的家属,都在内地安置。而且,宋太祖时代,大将兼职的地方不仅安置家属,当地一州赋税都给大将当“奖金”。而宋太宗为人就不厚道多了,作为一州赋税的奖金全不给了,只安排大将家属居住吃喝。

所以,根据杨业当时的官职,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家属在郑州,根本不会在开封出现一个“天波杨府”。所以,评书、戏曲中渲染的什么“天波杨府”,完全是子虚乌有——宋朝不杀大臣,那是不杀士大夫,杀起武将来一点都不手软。试想,在猜忌武将的氛围下,哪家武将还敢大模大样在开封给自己盖大宅院还敢起名响当当叫什么“天波杨府”!别说,开封当时还真有叫“天波”的地方,可那是在皇宫内院,里面有个大门叫“天波门”!

其实呢,杨业家属不在开封,还有一个历史线索,读书不细的人可能看不出来——杨业死后,杨六郎一直在郑州。他在那里,是为父亲守孝。如果杨府不在郑州,他在那里干什么?说完“天波杨府”,我们该进一步讲讲本章主角“杨门女将”了。戏曲、演义中的杨门女将,那可是都作为大将、女帅形象出现的,胯下如龙马,手中烂银枪,佘太君皓首凛凛,威风八面;穆桂英飒爽英姿,美貌如花。“杨门女将”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元代。自然,第一代杨门女将,肯定要属杨业的夫人“余太君”。在我们中国评书戏曲当中,佘太君老太太一生绝对是个传奇。这位佘赛花,出身于名将之家,少女时代就与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喜欢舞枪弄棒。长大之后,佘赛花一心戍边保国,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是位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和杨业结亲后,夫唱妇随,夫君杨业在边关打仗,佘赛花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时时练兵,那些丫鬟仆妇的武技和忠勇都个个超强,不在边关士兵之下。杨业不幸殉国后,佘太君据理力争,向皇帝上书,陈述丈夫杨业被奸贼潘仁美害死的情由,使得夫君沉冤得雪。演义中,由于老英雄杨业和他 “七郎八虎”数个儿子都先后为国捐躯,所以佘太君就开始率领寡妇媳妇们开始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功勋。所以,作为做为“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这位佘老太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叫什么名字(杨家将中佘太君)(2)

但是,在真实历史中,这个“佘太君”究竟是个什么人,不仅文学界众说纷纭,历史学者也多有争论。那么,到底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

有人言之凿凿地“考据”,认定“佘”是“折”音的误传,讲佘太君有人言之凿凿地考据,“佘”是“折”音的误传,讲佘太君是杨业同时代的山西府州地方豪强折德扆 [yǐ] 的女儿,并且列举出一些史料来证明“余太君”确有其人。但是,杨业之妻是“余太君”的说法,从未见于正式的史料,主要来源是清代家谱及地方志。

有关“佘太君”资料,主要来源如下:

1.乾隆《保德州志》:“折太君,永安军节度使镇抚州折德衣女,代州剌史杨业妻,性能警敏,尝佐业立战功。”

2.光绪《岢岚州志》: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氏)性敏慧,尝佐(杨)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3.清人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

4.湖南省大庸市杨家界《杨氏宗谱·杨氏源流考》:“六十一世祖继业令公,武艺绝伦,号称无敌。五代及宋镇守北边,封令公,配佘氏,赠令浦,统军务。”

5.四川绵阳《弘农杨氏宗谱源流纪略》:“继业,吕氏,佘氏;……住石州火塘寨。赵太祖三请过宋,令公继业父子倾心事之。”

上述资料,其中三条都说佘太君本是“折太君”,而府谷折氏,确实是与杨业同时代的名族。而且折氏为将的源流,比真实的杨家将要多好几代。《宋史》卷252有《折德扆传》,折德扆的世袭领地府州与麟州又相邻近。杨、折两家呢,确实都是武将世家,而且折德扆比杨业大二十四岁,所以,从逻辑上推理,当时折德扆把女儿许配给杨业,看上去还真说得通。

那么,传说中的这个把家中娇女许配给杨业的折氏到底是个什么家族呢,他们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存在吗?

府州折氏,作为西北名族,乃鲜卑族拓跋氏后裔。但到了五代时期,这个家族家族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减轻西顾之忧,都允许其父子兄弟相传,世袭领地。折氏征战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我们知道,北宋时代,西北有党项拓跋建立的西夏,北方有虎视眈眈的契丹辽王朝,外敌窥伺,很需要得力的屏藩。而地处河东路前沿阵地的府州折氏,一直替宋朝抗夏防辽,而且屡立战功,名载史册。如果从唐末到宋室南迁这段时间计算,府州折氏前后延续260多年,世袭当地首长达十一世十九主之多。

唐朝末年,折嗣伦主领府州等处兵马,不久迁升麟州刺史(辖今陕西省神木、府谷两县),属于折氏开创性人物;天佑七年(907年),折嗣伦的第三个儿子折从远被任为河东牙将,在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被授为府州刺史。此后,无论中原时局如何变化,折氏一直“独据府州,控扼西北”;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契丹势力开始进入麟、府、丰、岚诸州,折从远为了自保,竭力抵拒契丹军人。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与契丹开战,遣使召折从远帮助后晋军队,于是折从远率军击破契丹西山十余砦,因功被升为府州团练使,加“检校太保”荣衔;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为与契丹在边境地区角力,自然继续信任折氏。后汉乾佑三年(950年),折从远自府州入朝觐见,后汉朝廷委任其子折德扆为府州团练使;郭威建立后周后,折德扆依附后周,被升为府州防御使,屡败北汉刘崇的兵马。后周显得二年(955年),朝廷以折德扆为永安节度使。这个任命,引起夏州李氏(西夏前身)的不满,曾堵塞道路截留后周使臣。但周世宗当世强人,下诏斥责夏州李氏悖慢,威吓说要出军征伐,吓得夏州李氏不敢抗违,也就是说默认府州折氏在西北的老大地位。由此,我们可以见出夏州李氏和府州折氏虽然同为边州酋帅,但为了自身家族地盘利益,这些同为拓拔族源的家族也一直矛盾多多。

五代纷纭乱世之间,包括后来的北宋统治期间,中原王朝之所以听任府州折氏这样的家族势力掌管地方权力,目的在于“以夷制夷、因俗为治”,主要是想任用折氏这样的边境少数民族酋领统领蕃众,由此可以减轻军需馈运,减少中原军队在当地的人数。而且,这些头酋人地熟习,他们的地方家族势力可以加强中原王朝的边防实力。为此,宋朝大臣欧阳修就很明白无误地讲过:“所谓土豪者,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足以畏敌,又能谙敌情伪,凡于战守,不至乖谋,委以一州,则当视其州如家,系已休戚,其战自勇,其守自坚,又既是土人,与其风俗情接,众亦喜附之,可使自招集蕃汉之民,是外能捍贼而战守,内可缉民实边省费减兵,无所不便,不比于命吏而往,凡事仰给于朝廷,利害百倍也。”

所以,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折氏一直同中原王朝保持亲密关系,甘愿为其守边御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庇护,并使折氏自己的家族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入宋后,折氏依旧心向中原王朝。终北宋一代,从折德扆到折可求,折氏独统府州达6世13主,一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折可求以麟、府、丰降金,折氏知府州的李氏才算告终。金军南下灭宋之时,西夏大军入据府州,折氏家族最终失去了家族老根据。

折可求降金,是折氏家族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年底,金军灭掉辽国后组织两路大军大规模南侵宋朝。其中一路由完颜宗翰率领进取太原,一路由完颜宗望率领进取燕京。这两路金兵事先计划周详,准备在宋朝的国都东京合兵。西路军完颜宗翰攻克忻州、代州后,就直抵太原城下,当时的宋朝太原知府张孝纯固守。这时,折可求应召,率麟府军队2万多人从府州出发应援太原。渡河后到达交城后,猝遇完颜宗翰金军,由于师老兵疲,折可求大败回逃。另外一方,金军东路军完颜宗望已进攻到东京城下,宋徽宗退位,宋钦宗继位。宋钦宗下诏亲征,并且下诏各地兵马勤王。为此,折可求率所部赶赴东京勤王。可惜,宋朝各地援军20多万齐集东京外围之后,胆怯无能的宋钦宗却接受了金军苛刻的条件和金国讲和,折可求和宋朝各地援军一样,皆悻悻无功而返。回途之中,折可求还参加宋军的太原解战,不久即遭受挫败。太原失陷后,折可求率残兵返回麟府。此时的麟府,形势大变,金兵步步逼近,折氏部族兵马不断失败,最后,连折可求的儿子折彦文也被金军生俘。为了保全儿子性命,无奈之下,折可求不得不献出麟府丰三州地以及九堡寨,向金军投降。折氏家族残喘苟延十年,宋金和议达成,宋朝割给金国河南、陕西之地。由于当时折可求已失去利用价值,金人就在宴会上以毒酒鸩杀了折可求。而折可求之子折彦文后来投奔金国左副元帅鲁王完颜昌,出知代州。而折氏的老窝府州,很快被西夏军队占领,由于折氏多年抗击西夏,夏军对折氏怨入骨髓,遍掘折氏祖坟,对于数代折氏家族成员的遗体挫骨扬灰。1142年,折彦文返回陕北替金国守卫佳县,并且逐渐想恢复府州祖地。1155年,金国为了结好和安抚夏国,怕折氏家族和夏军开战,就下令把折彦文调离佳县,派往远离西北的山东青州为将。由此,折氏的一支就迁到了山东。而折氏另外一支的著名人物,还有曾经作过宰相的折可适之子折彦质,这位爷曾在在1126年9月率领13万宋朝大军布防河南,结果仓惶大败。金军占领汴京后,折彦质随康王赵构南渡。由此,有着二百多年辉煌历史的府州折氏,最终分崩离析……

讲清楚了府州折氏家族的源流,我们再来讲民间叙事中杨家将与“佘太君”(折氏)所谓的姻亲关系。其实,我们从当时府州折氏和夏州李氏的关系就可以推断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府州折氏家族和麟州杨氏家族其实也属于不同的军事集团,五代乱世,虽然府州、麟州相邻,但地方豪族大都互相猜疑,他们属于政治对手和不同的地方军事割据集团,联姻可能性其实倒反而不是很大。因为稍不留神,自己家族的男女就成为强邻手中的“人质”。而且,杨业二十岁之前就从麟州到太原刘崇当亲兵,刘崇建立北汉后,折氏全家一直和北汉为敌,更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敌国大将杨业。

“佘太君”之说,在民间最早见于元代戏曲。元曲中《昊天塔孟良盗骨》和《谢金吾诈拆杨家府》中,已有“佘太君”其人,后来的族谱和地方志将民间传说混入为史,不足为怪。而《保德州志·卷八·烈女》中,首先出现佘太君为夫君杨业出头伸冤的记载:“折太君,宋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谷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偕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由,除王诜名……”

其实,无论是《保德州志》、《岢岚州志》还是《续修岢岚州志》,关于折氏(佘太君)的记载,大多不是历史事实,根本不能作为信史依据。

清代有个文人叫康基田,著有《晋乘搜略》,他沿用《保德县志》的材料,说“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这位仁兄把传说故事作为“世传”,来证明折太君是保德人。而晚清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以讹传讹,更为画蛇添足,说“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业妻也。西北人读折音如蛇,故碑文家传作‘佘太君’……”这就毫无道理了。读音可以相近,但给人树碑作传,不可能把“折”姓改成“佘”姓呢!

那么,作为艺术形象的佘太君,难道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佘太君难道没有艺术的原型人物吗?其实,在杨业同时代的人中,确确实实还真有一个“折太君”存在过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叫什么名字(杨家将中佘太君)(3)

与杨业祖籍相邻的丰州,治所在今天山西府谷西北,当时有个刺史叫王承美,这个人在他夫人折氏辅佐下,曾经多次大败契丹军队。为此,折氏被朝廷封为乐安郡君,太君,宋真宗还曾经把这位老太太请到宫内招待。这位折氏在孙子死后,还上书宋廷,商议丰州刺史人选的问题,当时,她已经75岁高龄。这个“折太君”,有过抗击辽军、入宫、上奏的经历,年岁又很大,所以,此位折太君被附会成杨业夫人佘太君,可能性最大。

但是,作为杨业夫人百岁挂帅的佘太君,百分百文学人物,历史上子虚乌有!

猜您喜欢: